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字来宏 《思想战线》2013,39(1):145-146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它通过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以及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向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激励,并由此造就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中国财政管理体制一直在不断调整,不同阶段的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激励机制并不同,经济增长实现途径存在差别,最终经济绩效也大不一样。另外,当前公共服务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已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增长构成严峻挑战,而它们的产生又与中国财政分权体制运行有莫大关系。因此,辨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及其效应,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为我们启动新一轮兼顾社会和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分权改革提供借鉴依据。一、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理论回顾现代财政分权理论开始于著名的"用脚投  相似文献   

2.
行政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权”一要“放权”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向下放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政府对市场和社会向外放权,把不应该管而又管不好的事还给社会中间组织二要“削权”要把减少行政审批作为职能转变的突破口,推进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由管微观、管审批、管短期向管宏观、管监管、管中长期转变三要“分权”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四要“限权”.  相似文献   

3.
李丽虹 《求索》2012,(8):46-47,43
本文构建了一个财政分权视域下地方政府债务理论模型,探寻财政分权机制与转轨背景下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机理及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影响。利用2010年财政部门统计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截面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省、市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最主要推动力;对县级政府而言,财政收支压力是驱动其负债的重要因素。未来的财政分权化改革应是结构性的调整和优化,而非地方政府财权的整体性持续扩张。  相似文献   

4.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从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演进到改革经营方式、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开展一定范围的股份制试点,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然而改革迄今,企业与市场联系不强,仍更热衷于行政竞争方式,“投资饥渴”旧病未根除,  相似文献   

5.
郁刚 《求索》2008,(2):23-25
中国的行政分权改革给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一财政压力如何影响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是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政府分权改革后的地方财政压力如何影响在地方政府控制下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为,发现地方政府基于财政压力,扭曲了控制下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并因此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此相对照的是:私人控股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为却较少受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工作重点有了令人瞩目的转变:从搞好大中型企业转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此为契机,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整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改革的进程,企业改革首先是从“放权让利”开始起步的。198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理论上概括了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198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搞活企业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实施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改革的重心在于规范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分配关系,用利益机制引导企  相似文献   

7.
武小龙 《长白学刊》2023,(1):97-112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政绩压力—财政分权”的分析框架,对土地财政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以200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压力”和“政绩激励”构成了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占用土地的根本因素,“土地、财政、政绩”三位一体的模式正好契合了地方官员追求政绩与财政收入的双重目标;土地财政与人地城镇化协调呈现双向互动的影响效应;中部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比东部地区更强,并且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抑制效应也更深;人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还受到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正面驱动,并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城乡收入差距也受到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推进“人口—土地—产业”要素之间的联动发展、构建地区差异化的城乡发展政策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污染事故频发,这是环境规制失灵的直接表现.在我国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以及官员"晋升锦标赛"式的制度设计下,地方政府的经济理性甚上,更多关注经济的发展.在环境规制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弃.地方政府的经济理性容易与企业等组织形成特珠的"利益共同体",其结果是地方政府往往屈从于资本的意志,出现"资本挟持环境"...  相似文献   

9.
方燕 《人民论坛》2014,(9):63-65
政府间税收竞争是经济市场化和财政分权化的产物,反之,税收竞争也对经济体制和财政运行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政府间税收竞争存在的问题引致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众多新问题与新矛盾。构建良性税收竞争策略应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利益关系,依法稳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0.
林文 《求索》2011,(4):5-8,41
本文在考察中国国内市场分割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竞争博弈模型来解释财政分权和产业政策在促进中国国内市场整合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中央政府执行的以税制改革为特征的财政分权和以市场竞争优化产业结构为特征的产业政策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激励地方政府放弃地区间贸易壁垒,鼓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市场分工,从而能够带来中国的国内市场整合。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倾向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行政性分权式的财政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日益繁重的社会经济管理任务,导致地方政府常常在实践中将经济行政作为地方政府责任的中心内容,导致了地方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倾向。为此,必须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界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以及逐步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责任,矫正这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0,(5):91-91
牛天秀、岳爱武在《长白学刊》2009年第6期撰文认为,由于行政性分权式的财政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日益繁重的社会经济管理任务,导致地方政府常常在实践中将经济行政作为地方政府责任的中心内容,导致了地方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倾向。为此,必须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界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以及逐步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政府间税收竞争是经济市场化和财政分权化的产物,反之,税收竞争也对经济体制和财政运行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政府间税收竞争存在的问题引致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众多新问题与新矛盾。构建良性税收竞争策略应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利益关系,依法稳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央与地方关系走了一个不断调整的道路,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一直贯穿其中,这是计划经济执行机制的重要尝试和探索过程。尽管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始终处于频繁的调整和博弈之中,并没有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应该看到其在财政分权方面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客观上为改革开放后的地方竞争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从初期财政包干体制的探索,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分税制改革试验,再到近年来在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对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不断明晰,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一直试图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获得一种平衡,并与中国工业化的阶段性目标相适应。未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不是一个单纯的财政问题,而是要在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卫生医疗体系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把这些属于国家公共品的领域的支出责任划分清楚,中央要承担中央的责任,地方要承担地方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央地关系视角的土地财政:一个制度层面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中央与地方税收、金融、国企等经济分权改革是本世纪初土地财政兴起的重要根源,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一致则是土地财政快速扩张的关键。嵌入此背景中的土地财政不仅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为载体获取财政收入的过程,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构成的土地市场复合型利益链条的重要环节。在后"四万亿"时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出现偏离。在政治层面的制度支持逐渐耗散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这一"独木"将难以支撑土地财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央对地方分权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利益主体的地位日益强化,地方政府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财政支出竞争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已开始并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源于财政分权,并在市场化改革、"以足投票"机制等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其带来的影响是显著的:一方面促进了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和地方行政部门的改革,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平衡和"逆向软约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部门政策与地方政策的冲突与调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地方政策与部门政策的冲突地方政策与部门政策之间的冲突,尽管在联邦制国家里也存在,但主要出现在单一制国家里。由于地方的分权没有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界定,但是在实际上又出现了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地方分权,这样,矛盾和冲突就出现了,而且这种矛盾还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之初。以中国为例,从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探索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在不断的“放权与收权”的政治实践中,对各种形式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模式进行了尝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以说没有解决问题。这种改革由于没有突破“放权与…  相似文献   

18.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反映出国家各级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而且决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品资源和利益分配关系.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集权与分权关系的重新界定和调整.分税制的引进有助于建立规范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9.
吴镇聪 《前沿》2007,1(2):150-152
行政分权是改革过于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以尽快形成科学而又充满活力的行政体制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片面的行政分权倾向———只强调向地方分权,以及对企业的放权,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还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出现了颇多的负面影响。其症结在于对分权与集权认识不够充分,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上有偏颇。结合马克思关于国家职能的相关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有利于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防止行政性公司“借尸还魂”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王志勉“借尸还魂”几起几伏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给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开始的。改革伊始,为了给国有企业落实经营自主权,就着手于改革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80年代初,为实现由“经济性”组织用“经济性”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