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目前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如何开发西部是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影响西部大开发的因素有很多,如地理位置,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民族文化,思想意识等等。特别是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开发的主要瓶颈。在关注西部开发生态环境脆弱诸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西部开发所应具备的另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西部又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对环境干扰的抵抗能力十分薄弱,任何不适当的人为干扰,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恶化,对人类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西部大开发必须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生态环境的建设应是西部开发的基础,西部开发要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切入点,所有开发项目必须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出发,要有利于当地植被“正向的”演替,逐步形成一个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的,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群落。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西部地区所蕴藏的自然资源主要有能源、矿产资源、生…  相似文献   

3.
一、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就必须千方百计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是落实好民族政策的核心 民族宗教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制约翁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五个方面: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粗放、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解决上述问题,一靠自力更生,谋求自身发展;二靠充分利用党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抢抓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走好“突破瓶颈、突显优势、突出特色”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明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也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与重大机遇。但生态环境脆弱、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主要问题阻碍着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西部民族地区只有多管齐下、科学规划、转变理念,才能把握机遇、展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5.
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和基础性工作,也是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了健康有效地在西部地区推行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总结经验,防治并重,搞好规划,防止盲目行动或一哄而起。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治理保护的重点和方法应因  相似文献   

6.
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好自己的职能作用。一、发挥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政策引导作用首先,各级政府要做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我国西部地区兼具生态脆弱与生态特色的特性,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立足现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以绿色治理为手段,绿色受益为目标,补齐生态脆弱短板,展现地区生态特色,激活区域发展潜力,为西部地区实现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最低的省不到1%),陡坡耕地多,水土流失面积大(占全国80%)。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贫困程度,加剧了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今年初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朱总理指出:“西部地区如果不加快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长江、黄河日渐淤积,洪水灾害不可能得到根治,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将永无宁日。从长远来看。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还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构成严重威胁。”为此,中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第二大重点,  相似文献   

9.
程延军 《前沿》2001,(7):29-31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要取得成功必须走依法开发的道路 ,政府的总体决策以及开发过程中将会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立法选择的依据。文章认为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西部大开发立法的重要原则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西部开发促进法》、《西部资源利用法》、《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必须走以开发促重建、以重建促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与重建相结合的道路。本文着重探讨了生态重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分析了流域尺度上生态重建内涵的系统认知、生态重建目标的本质识别和生态重建水平的宏观判据。以此为基础,初步提出了流域尺度生态重建模式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rious widening of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economic disparitie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ubstantially lower standard of living, and lower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s compared with the eastern region. The causes of these disparities include a wide range of factors: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government policies that address market distortions;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hat favors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nd an imbalance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void further deterioration and a further widening of the disparities, Chinese leaders have embarked on the so‐called ‘Go West Program’. By adopting the node–axle theory,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at selected areas in the western region be considered as pilot nodes for this development, with each node networked to other axl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declaration on the ‘Go West Program’ should not lead one to be overly optimistic about this program. Evaluations of investment prospects in western China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nstraints inherited by the western regions: a weak legal system, local government inefficiency, and inferior infrastructure and labor quality.  相似文献   

12.
崔明昆 《思想战线》2002,28(3):117-121
狩猎采集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其合理性能 ,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都是源于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但这一文化模式也曾引发过重大的环境问题 ,其原因是一种文化在进入新的环境时其调适能力较差 ,容易采用错误的适应方式。这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至少有三点生态人类学的启示 :西部开发中要注重文化的适应问题 ,正确的文化适应使得人能够在其所生活的环境制约中与其现有资源共存 ;西部开发要注意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西部开发要注意保护传统环境知识 ,因为传统环境知识与当代科学技术一样是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 ,保护好它们有利于人类未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区域软实力的概念、要素及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运仓 《桂海论丛》2010,26(3):113-117
区域软实力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学者对其概念、涵盖的要素及评估指标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在一个国家内一个区域可用以动员区内外的资源来实现其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非物质力量。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政府管理和服务、区域文化、人力素质、区域形象和生活环境。为此,应构建由三级指标构成的区域软实力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杨红 《桂海论丛》2008,24(2):51-54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考察,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都是发展与生态的问题。政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如何定位自己的生态职责?如何作出科学的生态决策?如何找准发展与生态的结合点,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很耐思量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县级政府能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周平 《思想战线》2002,28(2):1-5
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 ,将西部县级政府的能力问题凸现了出来。县级政府的能力直接关系着它所治理的县域社会的发展 ,也影响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展。西部县级政府的能力主要包括发展规划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规制能力、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等七个基本的方面。这种能力又是人员、组织、权力、行为方式和资源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生成的 ,并通过政策供给和政策实施等环节输出的。从总体上看 ,西部县级政府的能力是比较弱的 ,所以 ,迅速提升西部县级政府的能力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和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立省战略的确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视局部,有利全局的一个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意义的重大举措。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不能将其等同起来,又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实施这一战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与各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促进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要求维持生态平衡必须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资岳  熊梅 《思想战线》2002,28(3):133-136
中国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开始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将是我国教育接轨的方向。西部经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但面对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将无法回避 ,优胜劣汰是所有市场经济的法则。西部经济的发展 ,必须有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持 ,西部教育的发展 ,必须以培养人才和留住更多的人才为目的。“入世”之后 ,需要遵循我国对WTO的所有承诺 ,西部 12个省市的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一部分 ,也必然融入世界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8.
李军  田克 《思想战线》2002,28(4):53-56
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 ,营造旅游产业软环境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发展旅游产业要靠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经营体制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的软环境来支撑。云南本着“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原则 ,聘请世界旅游组织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从世界旅游发展的高度勾画出云南旅游业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9.
岳贤平 《思想战线》2002,28(4):13-17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西部大开发中 ,应充分认识开发体育产业的重要意义。云南省体育资源开发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和产业运作等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 ,这对中国西部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将会产生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保护性开发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仪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46-152
保护性开发是解决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服务于当今社会的理性选择。“保护”和“开发”之间是辩证的关系。本文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功的开发个案说明:保护性开发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做到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应该根据传统文化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开发,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其使用的后续性要求。最后还要通过法制手段有效遏制各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