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神州大地的“四清运动”,持续时间达四年之久。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指导“四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四不清”干部纷纷检讨,“洗手洗澡”,从而上演了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幕。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统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又改称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2.
在40多年前发起的“四清”运动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与刘少奇存在着诸多认识上的分歧,而且两人间的分歧逐步地发展到了尖锐化和公开化的程度。综观整个“四清”运动,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不同认识主要表现在对于形势的认识、运动性质的定位、运动对象的判断、指导斗争的策略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沈闯 《党史文苑》2008,(3):48-50
“四清”运动是1963至1965年期间,根据中共中央连续发布的《十条》和《二十三条》指示,在我国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参加了由公安部和山东省公安厅组成的工作队。去山东曲阜姚村公社姚村大队薛村生产队搞了八个月的“四清”工作。在当时和尔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参加“四清”工作对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不仅要写进人事档案。连“户口簿”上都有记载。我的户口自1964年l至8月,曾迁移到曲阜又迁回北京。因为那会儿还没成家,是集体户口,由单位给统一迁出与迁入。若干年后。从户口簿变动栏的记载中,才知道当年搞“四清”,我是带着户口去的。  相似文献   

4.
“四清”运动.指的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发动的以“反修防修”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下半年,在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下,大批领导干部下工厂、农村蹲点指导“四清”。20世纪60年代前期结合“四清”所开展的“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运动是当代中国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国内外迄今甚少见到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专门叙述。笔者搜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试对其来龙去脉作一呈现。  相似文献   

5.
戴安林 《世纪桥》2009,(2):15-18
“林震”教授来响水公社蹲点搞“四清”运动 1964年9月的一天,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人民公社来了一位名叫“林震”的农学院教授。林教授告诉当地的干部和社员,他是来这里蹲点,开展“四清”运动的。林教授来了以后,就一头扎进群众之中,频繁地走田间、访农户、调查了解农村的具体情况,宣传解释党的农村工作政策。  相似文献   

6.
1963年5月10日.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即将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就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和河南省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报告.写了抓紧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批示。他在对宋任穷报告的批语中指出:“四清”运动中用村史、家史、社史、厂史的方法教育青年群众.这件事是普遍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是紧密结合改正“责任田”而发端的,经历全面发动到升级转向,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虽然在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和管理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消极作用和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四清”运动,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来的。按当时的说法,是进行反修防修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福建省连江县的“四清”运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9.
一天,近代史研究所要我到会议室参加“四清”动员,我去了,会上发的“四清纪律”真严格,其中有一条是“四清”期间不许谈恋爱,我看了以后觉得好笑,便信口说道:“中央说‘四清’要分期分批地搞,要搞好多年,不许谈恋爱,行吗﹖我们这些年近五旬的人,倒没有什么,不过也难说,也许还有人憋不住呢。至于年轻人,要等到‘四清’完了,恋爱才开禁,这样的规定合适、合法吗﹖行得通吗﹖”本来会场空气十分紧张,我这几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大家叽叽喳喳地纷纷议论起来,当讨论得莫衷一是的时候,刘大年忽地向我问道:“李新,你说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安徽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启动于“五反”运动,从试点到分批开展,从重点城市到面上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左”的错误逐步升级。安徽城市“四清”的负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桃园经验"是"四清"运动高潮阶段的夺权样板,作为王光美第一次群众政治运动"首秀",其在全国大"热"必定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分析"桃园经验"全国大"热"的原因,增加对于60年代初期"四清"运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07,(2):121-121
韩语同汉语一样,“新村”是“新”和“村”两个词合成的一个词语。“新”意味着新的东西,也有光明的意思;“村”是地域基本单位,指韩国农民生活的共同体,也有公司的意思,包括农村和城市里很广阔的空间,即地域社会的一个单元。新村运动就是让这样的生活共同体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四清”运动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党史、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运动的源流上看,“四清”运动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和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和预演;从运动的历史时段上看,“四清”运  相似文献   

14.
“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整党曙初在"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湖南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运动分别集中地进行了整党。这两次整党均是在"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特别是1968年至1971年的整党,"左"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加上林彪、江青两个...  相似文献   

15.
1965年下半年,江西省铅山县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四清”运动。来自中央、省、地、县以及部队等单位的干部组成了工作组,分赴到各个公社、大队参加这次运动。时任公安部副部长的汪东兴就在铅山县石溪公社孔家大队蹲点。  相似文献   

16.
何蜀 《红岩春秋》2008,(1):72-75
2007年11月20日晚上,我打电话找胡康民老师询问有关北碚区“四清”运动的一些情况,因为我正在帮助整理的一位前市革委常委的回忆录中涉及到这方面问题,胡老师当年曾在北碚社教分团任秘书,应该有所了解。平时我在写作和编稿中遇到党史或地方史上的问题,常给胡老师打电话,他总是能够给我一些解答或者有助于找到答案的提示,真的像是一部重庆党史和地方史的“活字典”。  相似文献   

17.
海光 《党史纵横》2002,(4):37-37
红卫兵运动是毛泽东为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需要而发动起来的,被林彪、江青集团利用而推上极端的青少年造反运动。红卫兵运动裹挟了全国城乡各种各类学校的青年学生,形成了迅猛异常的造反狂飙,成为十年动乱的突击队。红卫兵的产生,是“左”倾理论和实践的产物。从50年代后期恶性发展起来的,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核心的“左”倾理论、“左”倾思潮和“左”倾实践,在反修防修运动中达到了新的高度,完全左右了全国人民的政治生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升级带来的思想惶惑“四清”运动造成的社会紧张,中苏关系恶化引起的义愤,意识…  相似文献   

18.
1975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9个年头。当时,“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再次造成了全国形势的严重混乱。“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党夺权活动,我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然而,由于党和人民的斗争,也由于毛泽东态度的某种变化,在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上,  相似文献   

19.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  相似文献   

20.
“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是新形势下对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路径或方式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是在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有力抓手。“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用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定来指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密切联系群众行为,使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有了更加丰富、具体的实质性内容,效果和作用更加明显、直接,意义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