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华盛顿共识"从一种改革方案演变成一种转型模式,然后演变成一种右翼的意识形态的过程,认为这种演变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兴起紧密相关。"华盛顿共识"这种极端右翼的新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经济理论,又是一种政治立场,还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为国际垄断资本服务的,与马克思主义截然对立。我们应深入认识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两面性态度,正确应对"华盛顿共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新自由主义流行全球造成的危害已举世皆知。令人遗憾的是,某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却似乎对此茫然不知,对新自由主义改革政策的危害缺乏了解和警惕,至今仍然盲目地坚持着新自由主义的改革观。相  相似文献   

3.
陈茂来 《世纪桥》2010,(21):65-66
"华盛顿共识"是美国为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它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特征。"华盛顿共识"诞生初期受到了拉美和东欧国家的热情欢迎,但没有给这些国家立即带来发展和繁荣,相反却使很多转型国家陷入经济发展的阵痛期,"华盛顿共识"的效用引发巨大的争议。任何经济理论都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制度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视角来看,在战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欧洲形成的一种超越阶级、阶层和政党差别的“福利共识”局面,奠定了欧洲“福利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兴起,这种“福利共识”趋于瓦解,引发当前“福利国家”出现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5.
"华盛顿共识"在国家干涉问题上的中心论点实际上既抛弃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合理内核,又没有充分重视市场缺陷,在欠发达国家表现更为严重,更需要加强国家干预的现实需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家机构越来越复杂,国家干预的程度越来越深,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显然,"华盛顿共识"在国家干预问题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是双重标准.从本质上看,这种在国家干预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是"华盛顿共识"的极端的新自由主义性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基础分析华盛顿共识的缺陷,并指出华盛顿共识隐含的理论假设是有效的制度环境。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由于在不具备这些假设条件的情况下推行了华盛顿共识,从而导致了实践上的失败。华盛顿共识对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具有警示意义。我们要认清华盛顿共识的本质是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的理论体系。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过程中强调制度的稳定性和改革的渐进性,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白雪秋  钟欣 《红旗文稿》2012,(14):17-19,1
上世纪90年代,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新自由主义被作为"医治经济社会痼疾的灵丹妙药"开始在全球蔓延和推行。"华盛顿共识"极力主张完全市场化,减少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任由"看不见的手"掌控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可是,20余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新自由主义推行到哪里,哪里就可能会有巨大的风险和灾难。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认为,《西方新自由主义不是"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改革已涉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触及深层次的利益矛盾。要清醒认识中国特色制度变革的历史,正确把握中国改革的方向,有必要对"华盛顿共识"的政策和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进行重新认识。"华盛顿共识"全面私有化的观点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其大爆炸式的激进改革方式的失败对中国特色制度变革提供了反面教材,其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为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信心。我们坚持中国特色制度变革方向,是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的必然要求,也是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现代化转型加速期,在既有的改革共识引领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就。与此同时,改革引发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虽然没有动摇改革共识的根基,却在一定程度上给改革共识增添了不和谐的因素。通过梳理改革共识的变迁历程,可以发现其背后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离合逻辑,改革诉求的多样化是任何转型社会的正常现象。当前,亟需从程序上和价值上对改革共识进行优化和升级,以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价值多元事实的价值共识探讨是当代现实政治反思的维度之一.西方理论界,尤其是自由主义,对此问题的分析从来都是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其实,这个现代性悖论一直在马克思的视野之中.马克思早年基本是秉持自由主义立场,同样的困惑使他转向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共识思想:价值共识根源于社会生活,随历史发展不断变化,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充满发展活力的同时也面临价值冲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共识体系,就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和谐主导价值;始终坚持和谐文化建设,重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胡敏 《新视野》2006,(4):21-23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28年,28年的改革实践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改革引发的深层次问题、矛盾也日渐暴露。反思改革,展望未来,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关键之年,是彷徨犹豫,畏缩不前,还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动摇,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文章提出,惟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继续改革开放的共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凝心聚力,汇聚引领社会思潮之合力。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其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强劲感召力内蕴汇聚引领社会思潮之合力的特质。在凝聚价值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对国际国内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在凝聚价值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要发挥好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舆论宣传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共行政道德建设仍有许多不足,原因在于正确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尚未健全,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公共行政道德规范尚不明确,公共行政道德教育薄弱等。网络舆论具有监督、道德观念重塑和道德教育等功能,能对公共行政道德建设起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快网络政务公开的步伐,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功能;将网络成为道德教育基地,让网络舆论成为道德教育的利器;收集网络舆论,尽快制定完善的公共行政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权利制约权力"视角下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战备  金太军 《探索》2005,6(4):63-68
从权力制约思想的发展史来看,以权力制约权力模式作为权力之间的内部制约机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这种模式的现实局限性也是明显的.相对于以权力制约权力这种权力之间的内部制约机制来说,以权利制约权力可视为社会对权力的外部监督机制.这一机制所要建立的是受治者对于施治者的监督,是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制约与监督.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种社会对权力的外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是政治文明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专项旅游形式,工业遗产旅游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把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议的2006年和第三届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大会的2019年作为研究时间的起止点,以两次会议上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和《唐山共识》为研究转向,对十四年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深入的类型化研究、多元的跨学科研究、基于本土国情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深挖以及本土化理论提炼与学术话语建构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各去所偏,归于一是”,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说过的话,也是关于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的一句名言。当然,说这个话,也是有当时的具体情况的。20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财政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和危机。毛泽东后来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指的就是这个时候。为了渡过难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941年,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用了许多时间来调查研究边区财政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