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外交政策经过几年的调整,1996年基本定位为全方位外交政策。与此同时实践上快速推进。对东方外交,实现了明显转变,特别是与中国关系取得重大进展;在独联体内,俄白签订了建立共同体条约,俄、白、哈、吉4国决定加深经济与人文领域的一体化;对西方外交,增大了说“不”的力度,坚持反对北约东扩,但注意发展对西方的实质关系,俄奉行全方位外交旨在尽快成为世界主角,1996年跨出了一大步。俄未来很可能成为世界重要一极,但难以快速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外交从对西方“一边倒”到“全方位”,目标是捍卫民族利益,重振大国地位,争取成为多极化世界的一极。做法是:着力营造独联体;注意处理好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的关系;争取进入亚太;重回传统影响地区。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有可能在最大限度地争取维护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同西方达成妥协。发展同中国的合作是俄外交的重要方面,前景良好。俄社会稳定、经济复苏之日,才是俄大国地位牢固确立之时。  相似文献   

3.
俄格冲突的深层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9月底,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间谍风波”引发两国关系出现了自苏联解体后的最严重危机。俄格矛盾与冲突的背后是两国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以及俄罗斯与西方对格鲁吉亚的地缘政治争夺。俄格关系恶化将对格国内和外高地区局势、独联体未来以及俄与西方关系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俄日关系的新进展张声海冷战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战略,与日本的关系更因北方四岛问题而陷入长期僵局状态。俄罗斯独立之初,一度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1994年初提出“全方位外交战略”,注重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关系,但与日本的关系一直断断续续,没有明显...  相似文献   

5.
李兴 《东北亚论坛》2011,20(3):29-35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其外交特点是:重视独联体,调整政策但区别对待;重视东方,中印平衡;对西方继续强硬但不破裂,进而改善,对美欧有所区别;利用俄优势,重视能源外交、体育外交、军事外交和大国外交;对国际事务提出很多新观点、新建议,使政府在实施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分量加重。其原因既有俄罗斯国力上升,也有国内的梅普组合因素,还有国际上的美国因素和中国因素。今后梅德韦杰夫外交将更加重视经济安全、能源外交和军事发展。对华将继续友好,战略借重加大,但发展空间有限,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在对西方关系上,在继承普京时期强硬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改善、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外交在2000年取得丰硕成果,普京务实现实、灵活进取的外交路线基本确立.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俄作为一支独立力量,不会融入西方世界;尽力搞好同西方的关系,寻求妥协,减少摩擦,避免对抗;推行全方位外交,重视发展同东方的关系;着力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使之成为俄外交的依托、安全的屏障.  相似文献   

7.
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加紧向俄以外的前苏联地区渗透,北约东扩步步紧遇。为了抗衡西方,俄罗斯正加大力度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俄白共同体、俄白哈吉“小独联体”的建立,标志着独联体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步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独联体内部离心力与外部分化力交互作用,独联体一些成员国既注意加强与俄关系,又在相互间发展横向合作,试图削弱俄的支配作用。成员国经济状况参差不齐,俄乌关系的难以协调,都阴碍着独联体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速度与深度经过一段岁月的磨合,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究竟如何转化演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1998年2月26—28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3天的首次国事访问。两国总统宣布俄乌关系已为上升到“战略伙伴关系”打下牢固的法律基础,将对欧洲大陆和独联体的稳定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双方签署了跨世纪的经济合作条约、3个联合声明和4项政府间协定。这是继1997年两国签署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以下简称友好条约)使俄乌关系正常化后又迈出重大而实际的一步。今后俄乌经济关系会明显改善,但因受种种制约因素的牵制,短期内不会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试论美俄"新战略框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俄确定建立“新战略框架”为标志,两国关系中“去冷战化”进程加速,并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实力对比不平衡性加剧,美进俄退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核战略优势进一步向美国倾斜。普京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进一步实行战略收缩。反恐战争和普京对外政策的变化使美国对俄罗斯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与角色有了新的思考。中国以“平常心”看待美俄关系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面临美欧对独联体地区的渗透和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俄正积极调整其独联体政策,以期反击西方的进攻和压力。展望独联体地区未来形势,俄美争夺将更趋激烈,独联体内分化趋势加速。中俄两国也可能因独联体的形势变化出现新的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两国由于历史、民族、驻军等原因,彼此之间矛盾不断。2008年俄格冲突爆发,格鲁吉亚与俄罗斯断交,随后退出独联体,俄格关系进入了冰冻期。近一年来,由于格鲁吉亚政局及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俄格关系出现了改善趋向。  相似文献   

12.
普京上台后,基于俄罗斯的国力与西方相比差距较大的现实,为振兴国内经济,争取国际平等地位,拓宽大国外交空间,确定了新的“务实外交”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俄国家利益。为此,俄推出了以西方外交和欧洲事务为重点,以独联体集体力量为依托,积极向东方和亚太地区发展,东西方均衡的全方位外交战略框架。但俄罗斯的新外交因实力不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能否取得普京所希望的成效,还要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重构与乌克兰的关系。随着俄对外战略的调整和美国全球战略的推行,俄美很快渡过了“蜜月期”,在独联体地区展开了势力范围的争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乌克兰不可避免地成为美俄在后苏联地区争夺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4.
独联体对俄罗斯而言,具有战略屏障和战略借重的双重作用,也是俄国家振兴的依托条件之一。但因俄独联体政策有诸多失当、新独立国家自主意识增强,以及美国和西方采取诱压结合的方式分化独联体,目前独联体处于四分五裂中,俄与独联体其他成员国间关系总体呈纷争多于合作态势。经历了各式“颜色革命”的独联体未来内部矛盾还将扩大,俄与美国及西方在争夺后苏联战略空间的较量中谁是最后的赢家,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5.
俄格冲突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发生的俄格军事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现今深层次因素是俄美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带的角力与博弈。冲突及其引起的国际反应表明,俄罗斯已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发挥其传统作用。俄格冲突对独联体今后的发展、对俄格双方与北约的关系、对俄欧及俄美关系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历史教训还是地缘战略需要考虑,印度对俄外交中的制衡中国之意不可忽视。本文首先阐述中俄印"战略三角"的现实局限性;接着重点分析俄罗斯对印、对华军售的不平衡政策以及印俄能源领域的密切合作;最后总结出印俄关系对中国的战略启示,我们须采取相应措施抵消印俄关系可能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和归纳了2009年以来俄关关系“重启”的原因和成果,梳理了普京在2012年5月重新执政后俄美关系不断恶化的一系列事态及其根源,分析了俄美重新开始在独联体地区进行地缘政治竞争的战略背景以及乌克兰危机及其前景对俄美关系和中俄关三角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颜色革命"与美俄角逐独联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底到2005年以来,“颜色革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独联体地区延伸。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政权在“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中相继更迭。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继上个世纪和平演变并西化苏联和东欧后,对转型中的前苏联国家展开了新一轮的“民主”攻势,试图通过“再西化”进程分化独联体,孤立和遏制俄罗斯。遍地燃烧的“颜色革命”,加剧了美俄在独联体地区的争夺,加速了独联体走向分化。  相似文献   

19.
俄美关系的基本特点已定型 ,即“冷和平”。现在的俄美关系是冷战后最“冷”的时期 ,1999年是双方关系陷入新低点的标志年。俄美是一对无共同利益基础的伙伴 ,导致俄美冲突的基础性原因是大国争雄 ,俄美的战略利益、地缘安全、国际目标都相去甚远 ,互相矛盾 ,俄美冲突具有不可避免性 ,“冷和平 ,冷伙伴”是俄美关系的现实写照。短期内 ,俄罗斯无力重开冷战 ,而美国将继续对俄采取两面政策。普京将高举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的旗帜 ,俄美关系的实质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从长远来看 ,随着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 ,努力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员 ,俄美对立将会升温 ,甚至向“热冷战”转化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 1 996年建立共同体以来 ,其一体化的进程随着两国国家关系的升级而一直不断向前发展 ,成为独联体范围内发展最快、档次最高的一体化 ,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 ,但从总体而言刚走过初级发展阶段。俄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利益驱动和经济上的互补和依赖 ,因此 ,俄白经济一体化仍将继续发展并得到深化 ,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中仍将处于核心层次。但俄白经济体制、具体经济政策和法规的非趋同性以及两国经贸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将制约其向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迈进。双方只有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地使两国经济趋同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扩大投资规模和商品出口并在“入世”问题上取得协调一致 ,才能使两国经济一体化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