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禹康 《党建》2009,(3):58-59
“你们一年给我写两封信,反映一下乡里的情况” 1953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位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  相似文献   

2.
“你们一年给我写两封信,反映一下乡里的情况”1953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位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  相似文献   

3.
约见家乡农民代表成敬常,刘少奇说:“你反映的情况很好,每年负责向我写一二封信。”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少奇侄孙刘正山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刘正山回乡后,  相似文献   

4.
林彪、“四人帮”为了打倒刘少奇同志,在他头上罗织了不少莫须有的罪名,其中一条就是刘少奇1925年在长沙“投降了敌人,背叛了革命”。事情的真相如何?请看刘少奇长沙蒙难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主任兼上海总工会总务部主任的刘少奇,因在上海连续几个月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操劳过度,肺病复发。在身体实在无法坚持工作的情况下;他接受党组织安排;于当年11月上旬;由夫人何宝珍陪同回湖南,在湘雅医院进行治疗。湘雅医院距长沙文化书社仅2华里。中共湖南区委为照顾刘少奇治病,安排他任…  相似文献   

5.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举行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重点发展华中,刘少奇出任中原局书记。他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组织与建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刘少奇任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兼华中军分会书记,以他的雄韬伟略,重振新四军雄风,华中大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抗日民主新气象。此时,在华中敌后奔波劳累的刘少奇,并不知道远在延安的党中央和毛泽东正热切地关注着他,酝酿着如何更好地发挥他的才智。在“九月会议”上,一些中央领导人不约而同推崇刘少奇。会后,毛泽东赞誉他是“正确的领袖人物”。1941年深秋…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一生中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总司令部——共产国际有不解之缘,他曾经亲自参加过一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这就是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次全会。   早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刘少奇就已熟悉共产国际。这年夏天,前往苏联留学的刘少奇到达莫斯科,恰逢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刘少奇前往旁听,见到了共产国际和苏俄的领袖列宁。他是为数极少的见到过列宁的中国革命者之一。会后,他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2年春离开莫斯科回国。   8年后,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  相似文献   

7.
黄禹康 《党史纵横》2008,(11):13-19
倾听民众呼声,特邀农民“秘书”进京交谈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回乡度暑假。离京前,他去中南海看望叔爷爷刘少奇。刘少奇交给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孟兰英 《世纪风采》2013,(12):23-25
刘少奇: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1959年冬,刘少奇在海南岛休假时,当地干部在他生日那天送来一个带有“寿”字的大蛋糕。他知道后,生气地对秘书说:“谁叫你们搞的?赶快拿走!”然后问王光美,知道不知道,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7,(9):115-116
刘少奇(1898-1969),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1969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22年9月,刘少奇被派往安源,和李立三一起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1923年,安源路矿工人出于对刘少奇的爱戴,提出每月给他200块银洋的薪金,但刘少奇却只要了15块生活费。  相似文献   

10.
晓何 《世纪风采》2006,(12):4-9
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华中抗日根据地,返回延安,行程长达近9个月,被人称为一次“小长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延安之行。行前,毛泽东数次电召他回延安,党内不少高级干部认为,“刘少奇同志将来的地位要提高”。返回延安途中,毛泽东十多次询问其行踪,为其安全担忧。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极为罕见。回到延安后不久的1943年3月,刘少奇成为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的三位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首次进入党中央核心领导层,并奠定了他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百花园     
《湘潮》1998,(2)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的一次历险1940年11月,在苏北盐城组建了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刘少奇兼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江北各地军民的对敌斗争。皖南事变发生后,刘少奇对皖南新四军的遭遇忧心忡忡。为了打退国民党的猖狂进攻,他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他经常守候在电台旁,向党中央汇报苏北及整个华中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聆听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调动新四军、八路军江北部队,反击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1月9日,国民党军队企图在盐城包围中共中原局领导机关。刘少奇一面指挥部队打击敌人,一面指示译电员将所有记录下来的密码…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与华北抗战局面的开创沙友林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指导华北抗战,中央委托自1936年春就以中央代表身份驻中共北方局进行华北抗战准备工作的刘少奇前往太原,重组北方局并任书记,直到1938年3月回延安。这期间,刘少奇亲临前线,指导华北抗战。他以政治家的...  相似文献   

13.
梦菲 《红岩春秋》2008,(5):39-44
刘少奇同志历来对人民信访非常重视,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科学灵活而又不失原则地给以及时解决。在新中国成立后近20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受理了大量的人民来信来访,其间溶入了他无数的心血、智慧、才华和胆识。今年11月24日,恰逢刘少奇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对共和国做出过卓越功勋的伟人。  相似文献   

14.
周敬青 《党史纵览》2003,(11):20-26
建国后,毛泽东开始考虑选择接班人问题。1957年,毛泽东访苏时,曾向赫鲁晓夫谈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有条件接替他的工作。以后,毛泽东又讲过,我的接班人第一是刘少奇,第二是邓小平。1961年,他在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谈话时也提到,刘少奇是他法定的接班人。刘少奇接班人的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是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能够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的。但从1962年七千人大会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刘少奇与毛泽东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不满和怀疑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5.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他去中南海看望叔爷爷刘少奇.刘少奇交给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既是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是敢于讲真话的老农民.  相似文献   

16.
<正>刘少奇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刘少奇的初心之路,就是从追寻真理开始的。少年时期,他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而不懈求学;青年时期,他为实现共产主义真理而投身革命。从湖南到北京,走上救国救民之路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花明楼炭子冲的一户农家。1915年5月,在宁乡玉潭学校读书的刘少奇带头参加反对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示威游行,  相似文献   

17.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08,(12):32-35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刘少奇长期担任党中央的重要领导职务。建国后,他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国家主席。虽然刘少奇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风范,几十年如一日,克己奉公、勤政廉洁、艰苦朴素、身体力行。这在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8.
文萃苑     
《先锋队》1996,(4)
文萃苑"叫同志多顺口啊!"1954年9月,刘少奇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没想到,竟在他的身边工作人员当中引起了一点小误会。平时,刘少奇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互相称同志,不称官衔职务。刘少奇担任了这么多年的中共中央书记,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刘少猷和刘少奇曾先后任过中共满洲省委第四届、第五届书记。文革中,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达到打倒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政治需要,他们利用刘少猷和刘少奇名字的一字之差和刘少奇曾接替刘少猷之后任满洲省委书记,加之人民群众不甚了解这段历史的缘故,偷粱换柱,先是否定刘少猷其人,继而又说到刘少猷是刘少奇;然后把刘少猷打成“叛徒”,再把罪名强加到刘少奇身上,制造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大冤案。刘少猷即刘平楷,云南省彝良县人,少猷是他在革命活动中的曾用名。1923年前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京汉铁…  相似文献   

20.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