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油飘香     
我不是一个美食家,但我是一个喜欢美食的人。喜欢美食,书店里看到“食谱”一类的书,就不免拿起来翻翻,遇上文字、印刷、图片精美者,还要买它一本。看这种书,也是一种享受。有时来了兴致,还要照着食谱亲自下厨。鲍鱼龙虾做不了,普通的鸡鸭鱼虾还是可以的。在家族里,我的“干烤大虾”、“糖醋鱼块”、“蒜烧茼蒿”、“肉末鲜香菇”是出了名的,每逢过年过节或家族团聚,孩子们吵着闹着要吃我做的菜肴。  相似文献   

2.
聂虹影 《人民公安》2013,(15):24-24
我所居住的城市连一个书报亭都容不下,买本自己喜欢的杂志也需要踏尽铁蹄,所以在南京,当我与先锋书店邂逅,在我眼中,南京人便是幸福的了。幸福指数之一,源于"先锋书店"。马路对面是灯火辉煌的大酒店,先锋书店被夜色掩映着,在一片漆黑中透着点点微光。从地势上看,书店应该是依山而建,平缓的坡度,简单的开场,引领着我缓缓步入先锋的殿堂。店里的人不多整个书  相似文献   

3.
馋宗公案     
老派中秋 小辰光福州路上三样东西,最讨我欢喜:书店,台风和月饼票黄牛。喜欢台风,是因为怕热,这个搁起来不讲,黄牛和书店其实是一件事情,家里多出来月饼票,我就拿给黄牛,打个折扣拿了现钱,直接冲进古籍店,买新印的旧书。台风今年一直不来,有点扫兴,其他两样,书店好比是麻雀、鸽子、鹩哥、斑鸠、  相似文献   

4.
从青年时期起,我就喜欢逛书店,60多年来从未间断。在书店里,看看展出的新书,大致可以了解当时文化的一个断面。60多年逛下来,把这些连续的断面叠加起来就几乎是一部新中国的文化史。从我60多年逛书店的感觉来说:解放前,书少、精品多;解放后,书多、品种少;改革开放后,品种多、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正在海淀一家书店购书时,忽觉门帘一挑,顿感香风袭人,定睛一看,原来进来一位浑身珠光的时髦女士同着他的儿子,一个约摸有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只见女士拿眼四下一扫,然后旁着无人地大声喧哗道:“你们老师让买的那个什么辞典在哪个架子上?“应该在工具书架子上。”女士一听,大怒,斥道:“胡说,辞典怎能当工具书卖?!”孩子红了脸,小声分辩道:“就是工具书嘛!”这时旁边的售货员插言:“辞典是查字词的工具,也是工具书。”这回轮到女士红了脸,自嘲道:“我还当工具书是专卖干活儿的工具那种书哪!得得得,我这文化还不如我儿子哪!”孩子取过书,女士掏出厚厚的皮夹,潇洒地抻出一张百元大钞,问:“还买不买别的?要买一块儿买,没功夫儿老陪你逛书店。”孩子听了,又回到书架前翻阅。可没几  相似文献   

6.
告别校门已经十余年了,喜欢读书的我虽然学无所成.但对书的热爱与钟情不但始终未减。而且买书的乐趣还与日俱增。当然。我买的书与藏书家相比实感汗颜,因此,说自己是在“藏”书.实在令人见笑。  相似文献   

7.
读孩子的书     
<正>孩子现在上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根据课本内容基本上会安排每个月读一两本名著。我常常在周末晚上,陪他到书店选书,这也是我很乐意的事。其实,很多名著我根本就没读过或没读完,幼时家里没条件买课外书,学生时代的知识仅以课本知识为主,工作后则以生活情感类杂志作为主要读物,名著基本不去碰。孩子的小书房里名著一本一本在逐渐增多,我偶尔也会翻一翻,不经意地竟也喜欢上了这些书。我最爱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相似文献   

8.
幸福 《观察与思考》2008,(3):108-108
前不久,我和女儿在北京的一家小书店买了一本韩国女作家写的书,名叫《女人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当时我是冲着排行榜位居第二买下这本的。女儿说,“妈,你都早过了二十几岁,书就给我看吧。”还诡秘地冲我一笑。  相似文献   

9.
苹果树     
晓忱 《青年探索》2005,(6):19-19
很久以前,有一棵高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在树下快乐地嬉戏,有时还会爬到树上玩。小男孩渐渐对树有了感情,树也喜欢上了他。几年过去了,小男孩长大了一些,不再到那里玩了。一天,男孩经过树下,苹果树忧伤地对他说:“你是来和我一起玩的吗?”男孩回答说:“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在树下玩耍的小孩子了。现在我喜欢的是玩具,我需要钱去买玩具。”“真遗憾,”苹果树说,“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摘下我身上所有的苹果,然后把它们卖掉。这样你就有钱买你喜欢的玩具了。”男孩听完后非常高兴。他摘下并卖掉了树上所有的苹果,得到了买玩具的钱。失…  相似文献   

10.
童年时,我曾是一个只能每天躺在病床上的小女孩儿,我的父亲和母亲很少给我买糖果和玩具,而给我更多的是精神关怀。他们让我自己学着读书写字,让我读家里书架上的书,也给我买过和借过很多书。在自学的日子里,书是我的老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时代,大家都很看重成功,据说还有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叫成功学.各地有形形色色的培训班,所谓名师、大师在那里传授成功的秘诀,非常兴旺.就我自己所见,我看到的是所谓的励志书泛滥.每次出差,我会进机场的书店里看看,卖的书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三类,经管类、谋略类和励志类,都是用不同方式教你成功的.到处的书店里还播放视频,专家、大师们眉飞色舞地现身说法,说实话,我的感觉是丑态百出,不忍卒睹.机场是人流汹涌的黄金地段,在那里兜售的书应该是很畅销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种垃圾出版物居然有人买,居然还畅销!  相似文献   

12.
我是彩民     
张永生 《广东民政》2011,(11):64-64
我喜欢碰运气,每次我都会买上几注福利彩票。如果运气好,花两元钱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这诱惑实在太大了。  相似文献   

13.
官员晒书榜     
《小康》2012,(2):30-31
正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所肩负的公共职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格外受社会关注。那些摆放在机场、火车站中十分显眼的官场小说是否真是他们的生活写照?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书,他们又在写什么样的书?《小康》杂志社根据各大书店的图书排行榜整理出  相似文献   

14.
日理万机的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菱林时,说道:我拜读了你的《留德十每》一书。写得很好。书中你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缘此,我特地去书店寻买了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漫谈人生》两书,拜读完毕,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5.
<正>有人说,一条街的衰落比一个人的老去更令人伤感,尤其是一条书街。今年2月,作家杨照在台北书展上演讲,开场便说:"我理想中的书店是一段年代,是一条街。"这条街就是台北市重庆南路一段。然而,这条代表台北阅读记忆的书街已逐年衰落,由全盛时期有100多家书店,跌到目前仅剩10余家实体书店。  相似文献   

16.
修羽 《公民导刊》2010,(3):54-54
逛书店,常会在醒目的位置看见“职场方圆术”、“职场沟通法宝”、“杜拉拉升职记”之类的书……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买那款宝典武装自己,让自己在职场能够左右逢源、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7.
选择的必要     
前段时间在美国见到一位朋友,他正在搞“网上书店”。谈起美国的出版业,他介绍一种新的售书方式将会导致图书零售业发生深刻变化:书店可以为读者印出他所要买的任何一本书,这本书装桢、印刷质量不会亚于印刷厂,而时间只需15分钟。操作过程十分简单:书店通过互联网从出版商那里下载这本书的内容和封面(底),马上打印、装订成册,一本还有“温度”的书就放在你手上了。所需设备只是一台个人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装订机。当时我十分感慨,惊异于科技的发展,更联想到我们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国内报刊和图书业的发展近些年也是日新月…  相似文献   

18.
《时事报告》2010,(12):7-7
韩国:可买1棵圆白菜,或6个西红柿,或8个猕猴桃。印度:可买22斤土豆,或14斤洋葱,或2斤大蒜,或7.6斤大米。澳大利亚:可买5斤通心粉,或22棵青菜,或2只芒果。俄罗斯:可买土豆、胡萝卜、洋葱和圆白菜各2斤。美国:可买1.2斤小黄瓜,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驻点采访的1个 月里,工作之余最多 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了。刚到台北,一位相熟的台湾朋友领我出去逛,因为了解我喜欢看书,便自作主张地把我带到了位于敦化路的诚品书店总店。 “诚品”,台湾最出名的连锁书店,24小时营业,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买东西了?在北京海淀一所大学的后门旁边,有一家小书店。不大的店堂里,数千种市面上不多见的文史哲经法各类专业图书把书架塞得满满的。一日,一中年知识分子在书店里转了两个小时,挑了五本书。他拿了书准备去结帐时,摸了摸口袋,微微叹了口气,把刚经过两小时的劳动挑捡出来的5本书中的3本,又放回了书架。剩下的两本,是80年代出版的,在现在看来已是十分便宜的老版书。书店里的售货小姐说,买书的越来越少了,现在每日的营业额只相当于一年前的三分之一。书店旁边,有一片二、三十层高的住宅楼,临街那一栋的底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