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陆传照 《理论探讨》2007,(2):117-119
执政风险和道德密切相连,执政风险内含道德评价,道德是执政风险构成中的重要因素。从我国情况看,目前面临着执政风险的多发性、敏感性等情况,这也就决定了加强执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化解执政风险角度讲,加强执政道德建设有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风险责任意识,赢得人民群众对化解执政风险的支持。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除了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道德意识外,还要建立健全以规范执政活动为核心的执政道德规范体系,积极探索提高执政道德规范约束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共同信念的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的终极关怀的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道德规范是道德体系的核心,也是一定道德体系的价值标准之集中体现.中国传统道德发展了几千年,规范体系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首先碰到的就是如何认识和整理传统道德规范,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规范.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研究一下它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4.
道德效力的维护机制与作为规范形式的道德,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能否产生普遍的、应当执行的作用力密切相关。良心是道德效力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而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氛围是道德效力发挥作用的外部机制。  相似文献   

5.
道德本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生,但现代社会中道德似乎无用,出现了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是导致"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意识根源,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割裂与对立是"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行为根源和外在伦理特征。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的逻辑后果必然是人性的退化和泯灭、社会共同体的瓦解。要充分认识"去道德化"的危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积极探寻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企业道德责任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履行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它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义利统一的伦理化决策机制、清晰明确的制度化责任规范、民主开放的可操作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廷华 《理论导刊》2014,(4):86-88,92
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由于人们的自利动机的驱使和道德约束的无力,一般救助义务很难被自觉履行。一般救助义务从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符合经济学逻辑,而且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应通过立法就一般救助义务的构成要件、救助人的权利、不履行救助义务的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8.
人把自然界和社会作为自身存在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体,那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人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道德活动正是这一类主客体关系,一切道德活动都既是有主体、又有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道德主体应该是规定、推崇某种道德规范,实现某种行为方式的人,应当包括个人以及由个人构成的社团、政党、阶级等。首先客体是道德主体活动的对象,即接受这种道德规范的约束,遵守这种行为准则,执行这种行为方式的人。道德主体不应该是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本身,只应该是这种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9.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和谐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和谐社会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的融合有其规范基础和现实基础,实现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融合的途径是多元的,但最主要和首要的是要实现公民社会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互通。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我们遇到了麻烦,那么,无论是表现在经济秩序、社会治安、伦理道德等方面,还是领导者、普通公民之间,首先就是社会责任的淡化.所谓“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责任作为权利施行的后果,是社会运行的一个重要调节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可以按照法律和社会道义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依照法律、道德伦理等社会道义承担一定的责任.权利表现为享有的利益和行使的权力.责任则表现为行为选择中从事或不从事某一作为的义务和行为后果的惩究.从承担责任的具体规范形式上看,责任可  相似文献   

11.
杨海洋 《学理论》2013,(2):254-255
道德自觉是个体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实现由内化到外化,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并自觉自愿地从事道德活动。公共场所的道德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有历史原因,也有新的时代特点。而公共场所道德是对每个公民起码的道德要求,需要通过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自觉性,构建良好的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2.
规范学术道德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规范学术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更需要构建包括正确的价值引导机制、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的领导管理机制、系统的监督约束机制、有效的惩戒处罚机制等在内的学术道德规范机制。同时应注意这六种机制之间是互依共进、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逻辑整体。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关系的契约化 ,维系着市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履行这些契约 ,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 ,还要尽快培养人们的现代信用意识和道德理念 ,从而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得以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生命与道德发生冲突时,要前者还是要后者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一个两难选择。如果把生命绝对地置于道德视野下,那么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也难以解决;如果生命完全跳出道德界限,又有可能造成道德失控。生命在现代社会“悖论式”的存在,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逻辑上反思现行道德规范存在的合法性。而道德规范要想为自己的合法性存在做辩护的话,必须解决两个前提:一个是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一个是道德评判的宽容性。在此前提下,道德实践的有效性也必须同时遵从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理想道德的“平民化”;另一个是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深圳人行为邀格规范》研讨会召开去年底,《深圳人行为道德规范》研讨会在市委党校召开。为了提高特区人整体素质,塑造现代社会文明群体,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集各行业协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数易其稿,拟订出《深圳人行为道德规范》讨论稿,力争使其成为深圳人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道德准则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规范》分为三部分内容,即共同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在公共生活、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行为道德规范;各种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道德规范。此(规范)适用于持有深圳市常住或暂住户口及…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中国国情之下,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表现为大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因此,教育者应该增强道德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爱的情感、义务感和正义感;科学引导道德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7.
师德即教师道德,在现代意义上,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应具有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道德规范表现形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茝 《学理论》2010,(4):33-34
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在人类漫长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规范曾有过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图腾、禁忌、礼仪、风俗、箴言、准则、义务、责任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武。道德规范表现形式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由蒙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姜吉星 《学理论》2012,(12):8-9
"义利观"是关于道德原则与利益,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问题的统称,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义利观以其主导地位,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了根深蒂固而又影响广泛的义利观念。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义利观,在继承儒家义利观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改造和扬弃,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化解离不开作为和谐之基础的道德的支撑,和谐的道德关系需要构建“道德公平性”。“道德公平性”缺失,和谐便不能成立,和谐社会也无从构建。一构建“道德公平性”的核心是实现行使道德权利与履行道德义务的基本对称。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构建的地位、自由和要求以及应该享有的权利。道德义务,简言之就是人们必须且应该付给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西方国家曾经过多地宣传了权利,以致有些人认为他们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我国传统社会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