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三缺口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即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所致。所以,通过多种途径挖掘第三产业就业潜力,应该是辽宁省降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论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中的金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而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基于此,研究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中的金融政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一、金融活动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理论分析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从低级水准向高级水准的发展,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内容:一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在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三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  相似文献   

3.
陈剑  庞丽华  闫萍 《前线》2012,(5):24-26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就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发展格局,导致北京市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传统部门是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力。  相似文献   

4.
宋伟 《学习论坛》2010,26(8):38-41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这是由偏重型、资源型的工业结构决定的。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符合河南省的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有助于河南省摆脱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有助于解决广大农村入口的非农就业问题,有助于扩大内需,是当前河南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实而有效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5.
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严重存在,并日益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就成为保证我区宏观经济稳定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完成“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内区三产业结构现状所谓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构成和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及其关联方式,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和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6.
陈仪  李亚楠 《新视野》2023,(5):105-113
过去40余年里,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数发达经济体经历了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的上升、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的下降。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极化趋势,但与美欧等国存在重要区别:美欧劳动力极化主要体现为高技能就业比例的上升,我国主要体现为低技能就业比例的上升。自动化技术进步可能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极化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城镇化、经济数字化转型等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劳动力市场极化可能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教育改革等,有助于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并减轻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与沿海一些省份相比,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皖北六市所辖的广大农村,又比皖江八市所辖农村更为落后,因此,加快皖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一、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使皖北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1.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使皖北地区的农业比重下降,非农业产业比重上升。2.进一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使种植业的比重下降,提升牧业和渔业比重。3.进一步改变种植结构,使粮食作物的比重下降,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4.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改变以往皖北农业生产只注重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产品…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南山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遇到了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业机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今后宁南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举措,而且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一根据山西产业结构特点,应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放宽服务业市场;住入领域和条件;建立城乡一体、功能互补、重点突出的发展体系;多渠道培养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化步伐加快,但又出现了生产力绝对性、相对性与结构性三者并存的过剩。当前,我国工业化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即既要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和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又要在第二产业结构中着眼于技术结构的提升,用现代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是,产业升级的前提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与有效需求的增长。所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是把刺激需求、解决过剩同促进产业升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劳动力转移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正确引导劳动力转移,构建合理的就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我省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许多方面:在农村各产业中,第一产业即种养业所占的比重过大,乡镇工业、商业及各种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在第一产业中,农田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过大,林、牧、副、渔各业所占  相似文献   

13.
陈慧娟 《唯实》2001,(12):44-46
在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分布关系的研究上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研究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 ,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在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基础上 ,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 :第一次产业将减少 ,第二、三次产业将增加。克拉克认为 ,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转向第二、三次产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时期长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十二五”期间,预计长春市第一产业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主导地位不会改变,第三产业将加快发展。要抓好着力点,利用好发展环境,克服制约优化升级的因素。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完善和加强基础产业,构建以产业园区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推进利用外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区域经济合作相结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县域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5.
企业词典     
结构调整 亦即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对国民经济各要素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进行重新组合与优化的过程。目前,结构调整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报告及三中全会迈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中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加快乡镇企业和其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交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为今后农村劳动力传移、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指明了方向。正确的认识、研究和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本文就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作初步探讨。一、在业人口产业结构变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7.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7月中旬,民革中央调研组赴江苏省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感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卓有成效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全国的情况看,2000—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农村各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5.5%下降到30.1%,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从50.4%和1…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取得很大成就,仅1998年至2002年期间累计劳务输出482万人次,年均96.4万人次,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1%。然而,由于贵州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艰巨。据2000年的统计,贵州农村劳动力总数1599.08万人,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1305.28万人,在二、三产业就业的267.6万人。全省现有耕地面积2765.22万亩,根据贵州目前的生产力水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结构的变动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也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全省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克服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加快。2002年经济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340.94亿元,跨过4000亿元台阶,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19.5∶40.0∶40.5,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农村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受气候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