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人们心中的精神高地。一提起延安,我们便会想到抗战、想到艰苦贫困的物质生活,以及自救而萌生的大生产运动,和那昂扬的精神状态。在延安纪念馆,存放着一件磨得薄如蝉翼,而某些部位补丁摞补丁又厚似纸板的灰军装。这是毛泽东当年穿过的。有一天,卫士捧来这件衣服走进窑洞,他是怕主席在台上讲话时一做手势,这件衣服就会碎成布片,故而建议扔掉。但毛泽东没有批准。他接过衣服,将衣服展放在大腿上,小心捋平上面的皱纹,缓缓地说:它跟我参加过洛川会议呢。说着眼圈忽然湿了。其实,毛泽东身上的补丁主要还不在外衣,而集中在外…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共中央、毛泽东领导下,我党从延安开始,在全党范围内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这也是一次全党的思想解放运动,真正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延安整风运动从发动到总结经验的全过程中,毛泽东惮思竭虑,身体力行,确保整风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哉延安"常委楼"袁敏杰据人民日报9月2日登载:在延安,有栋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常委楼"的简陋的4层平顶砖楼,共16套住房,每套建筑面积仅56平方米,没有客厅、没有阳台,室内设施简易。这16套住房里住着延安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周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楼...  相似文献   

4.
再到红岩     
徐舟 《红岩春秋》2006,(2):40-42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被重重封锁,直到1941年8、9月间,延安才有一辆军车获准开往重庆。这一车人由宋平同志领队,去重庆的多数人似乎都是病号,当然也有一些是调到国统区作地下工作的(后来我在成都搞学运时遇到过,但都装作相互不认识)。我是地地道道的病号,延安八路军门诊部的印度医生巴苏诊断,可能是患了肠结核,动手术要有X光论断才行,当时延安还没有这样的条件。我的视力急剧下降,头疼失眠,不能正常学习(当时我在延安自然科学院预科学数理化)。我需要治眼疾,配眼镜矫正视力,这在延安也办不到。经巴苏大夫建议,我不得不提出申请去国统区治病,得到中央组织部批准,宋平带的这支队伍里就有了我这个18岁的小兵。经过沿途国民党当局的百般阻挠,我们还是在9月中旬到达了重庆红岩。我的组织关系也转到了南方局。在治病的一年里,我住在南方局机关。这是我治病的一年,也是我身心健康成长的一年。与我同车来红岩的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同班同学小毛,也是党员,她是调到南方局工作的。可是来重庆后检查身体,发现她患了肺结核。组织上考虑我俩住在南方局大楼不方便,便让我们住到刘老太太的小洋楼三层的阁楼上去,阁楼是里外间,我俩一人一间。这是以前周恩来副主席他们...  相似文献   

5.
东平  王凡 《党史纵横》2007,(1):10-16
延安,中国革命的红色经典之地。这里,有着许多值得追忆和回顾的往事。有一群少年,自1937年后陆续来到延安,先后在这里上了小学、中学。他们在宝塔山下学习和生活,度过了一段不平常的青少年岁月。他们大多是中共高层领导和军队、地方核心骨干的子弟,也有不少是烈士子女。笔者东平、王凡采访了这群延安少年中的几位代表,听他们讲述少年时代在延安的难忘经历,讲述父辈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无私奉献的革命传奇以及他们对子女的爱与亲情。透过少年的眼睛,折射出中共领导下的红都延安的不同侧影。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奔赴延安的潮流,他们到延安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陕甘宁边区建设及其取得的显著成效,有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和社会建设方面同样有能力有办法,这是吸引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去延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1946年9月,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驻地陕南丹凤县封地沟,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已是夜深人静,唯有李先念司令员住的那间灰瓦屋及其对面的茅屋里还透出一线淡淡的亮光。他的随从参谋肖健章正在茅屋里签收一份中央急电。电文大意是:李先念、任质斌等同志速来延安组成新的中原局,以便指挥在外线作战的部队。 从陕南赴延安,走直线也有800多里,其中敌占区就有500多里。而且这一带敌人控制非常严密,处处布防,到处设卡,想走过去是很难的。为了保证李先念平安抵达延安,豫鄂陕边区党委书记汪锋找了许多同志研究,设想了绕道走山…  相似文献   

8.
邓大姐在延安(上篇)金凤延安,中国的革命圣地。1937年到1947年,党中央、毛主席曾驻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事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在这片具有光荣传统的土地上,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过,不仅与延安和延安人...  相似文献   

9.
延安作风     
樊宪雷 《新湘评论》2013,(18):36-39
延安,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古城,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走到了历史前台,成为举国瞩目的中心。之所以受到人们关注,不是因为这座城本身发生了什么神奇变化,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到来,使这里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延安作风。这种新的精神追求使延安成为一座高耸的精神灯塔,指引人们奋勇前进、争取光明。  相似文献   

10.
樊宪雷 《实践》2013,(8):29
延安,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古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走到了历史前台,成为举国瞩目的中心。之所以受到人们关注,不是因为这座城本身发生了什么神奇变化,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到来,使这里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延安作风。这种新的精神追求使延安成为一座高耸的精神灯塔,指引人们奋勇前进、争取光明。  相似文献   

11.
刘超 《党史博览》2006,(1):30-33
延安:抗战时期中国的另一文化中心历史是现实的脐带。共和国史涵盖了20世纪后半叶,而它与此前的历史关联甚密,特别是与20世纪前半叶关系尤深。共和国与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有两大隐伏的历史纽带,一为五四时期,一为延安时期。前者始于20世纪前10年终于20年代,后者始于20世纪30年代止于40年代。简而言之,这一过程是这样的:五四时期的一部分初具共产主义信仰的文化人和学生活动家,南下建党,后转战西北,大规模地汇聚于延安(陕甘宁边区或其他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局部地区执政,将其政治理念付诸实践,为日后执政积累经验。历史表明,延安时期基…  相似文献   

12.
龚龙  荣瑛  杨明卫 《学习月刊》2010,(17):18-19
延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火红的7月.湖北省直机关各部门机关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来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为期一周的由省直机关工委和省委讲师团联合组织的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秘书培训活动。全体学员在这片令无数人所景仰的革命圣地.寻觅着先辈们奋斗的足迹.感受着三秦大地厚重的人文历史.实地接受了一次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旧址陈列馆位于北安市宝塔山路,是一幢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灰色二层楼房,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该楼始建于1944年,此前为伪满时期北安县公署,建筑面积3472平方米,整体呈"V"形,当地人称其为"灰楼"。1945年11月15日,受中共中央派遣,延安干部团195人经过长途行军胜利到达北安,与先期到达的抗联干部和晋察冀干部会合,当天便成立了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后来改称中共黑龙江省委)。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级人民民主政权。王  相似文献   

14.
<正>曾鹿平在2016年第5期《延安大学学报》撰文说,1935年~1948年的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与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延安时期是新中国的雏形,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运行机制均可在延安时期找到其源头。其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学习《邓小平文选》,首先必须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精髓。 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同志就用“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科学地、中国化地概括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党成功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但是,这一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家珍藏有延安时期的两张毛泽东木刻像。 这两张毛泽东木刻像,是我的伯父杨廷宾1945年在延安的作品。 一张是1945年4月23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党代表大会。5月2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随同重要报告,刊登了毛泽东的木刻像。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在延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对提升中共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延安整风中,中共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延安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最终使延安知识分子实现了群体转型,成为具有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18.
1973年初夏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阔别延安20多年后,又陪同外宾一起来到这曾经决定中国命运,不是故乡却胜似故乡的黄土地。 周恩来在延安交际处住下后,顾不上休息,叫来警卫局的领导,无限深情地说:“延安,我已经20多年没有回来过了,这次回来,我要多看看。午饭吃了,我们就去宝塔山。”  相似文献   

19.
刘朴  曲谏  杨清良 《党史博采》2008,(11):35-36
<正>作为革命圣地,有关延安的各种艺术作品不在少数。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那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延安颂》了,这首歌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本文试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提起《延安颂》,不能不提到大家所熟悉的郑律成这个名字。1918年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南部全罗南道一个贫苦的革命家庭,父亲是个爱国者,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延安清凉山,唐宋以来,历朝官吏在这山上修筑了无数殿宇。有琵琶桥、莲花峰、樵子观、插金岩、撒珠岩、定痂泉、诗湾、文岗、仙棋等18洞24景,石窟遍山崖,楼阁倚云岭。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从保安进驻延安之后,中央印刷厂、新华通讯社、《新中华报》报社、中央出版发行部等新闻出版机关都先后搬到清凉山上。从此,清凉山成为党中央的新闻基地和中心。通过同志们收译、编写、排印的一则则电讯、一篇篇新闻、一本本著作,把延安与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连接起来了。陈毅曾赋诗赞曰:“众星何灿烂,北斗驻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1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