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展现出"内卷化"和"主体缺失"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公共文化发展,需要完善服务供给制度与反馈机制、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自觉意识与创造能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从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不可忽视乡村文化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乡村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对建设现代化农村具有重要意义。要重视突出农民的主体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要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推进乡贤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徐顽强  王文彬 《长白学刊》2021,(2):109-115,F0002
以农民主体地位为观察点、农民主体自觉为观测指标,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轨迹,可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较多经验借鉴。广大农民不仅是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而且还是评判农村发展成效的重要"裁判员"。四十年来的农村发展成绩正在于有效激发了我国农民的主体自觉,既包括集聚认同自觉培育集体精神,强化参与自觉提供动力源泉,还包括夯实行动自觉开展协同合作。但进入新世纪后,农民主体自觉日渐缺位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失衡失调难题,突出表现为因农民关注下降引发发展信心锐减、农民过度外流导致劳力不足和治理疲软致使组织工作孱弱。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重塑农民主体自觉。一方面,积极强化乡村振兴认同,集聚发展目光,并努力吸引部分农民返乡建设,积攒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理应构建振兴乡村文化体系,营造发展生态,并适时推进农民再组织化工作,强化农村发展中的农民主体协同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郑孝芬 《求索》2015,(2):120-124
在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有良知的文学家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70后"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以写实、戏仿、反讽、戏剧化、狂欢化等多种叙事手法,形象地凸现了乡村社会现代转型背景下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成功在于通过小说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不足之处是很少深度地触及问题背后的政治的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张森 《人民论坛》2023,(17):104-109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坚守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内核,坚持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即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6.
乡村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是生成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要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教育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传播力,扩大乡村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从而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要进一步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优秀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释放出持久的生命力,更好地推动首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文化保护体系。建立农林、文化、文物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部署优秀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相关事宜,梳理好乡村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性规划,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民理所当然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其主体身份确立的重要标志便是具有主体意识.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成效,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基础上,探讨了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与媒介形态的更迭,在万物皆媒的传播格局中,乡村民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乡村文化的封闭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媒介对于乡村文化生活的意义,既要关注媒介的"呈现""连接"与"参与"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媒介接触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在大众媒介营造的文化氛围中乡村文化逐渐趋同,影响着乡村文化的创造性及文化主体性。为此,应借助大众媒介之力,保护乡村文化特色并寻找其新的发展契机,从而健全乡村文化心理,在数字化的新媒体传播中建立乡村文化自信,进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公共文化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村落自组织文化两种实践样态。公共文化服务因文化阵地建设的供需分离、文化活动重"送"轻"种"、文化资源开发的异化现象等问题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内卷化"逻辑;村落自组织文化因文化责任主体缺位、组织主体弱化、参与主体缺失等因素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无主体逻辑"。两种实践逻辑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应建构国家资源与村社组织协同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这一协同治理模式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国家介入来激活地方性内生文化资源,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激发出社区的文化活力,确立起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民族自强源于文化自觉与自信。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造成一些大学生文化自觉不足、文化自信缺失,高校要坚持主流文化导向、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建设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同时,大学生也要强化自我教育,提升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2.
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在乡村治理中拥有的自觉自主意识、权责主体地位、自主选择权利和主动创造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回答“乡村为谁而兴”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构成了乡村善治的重要前提。论文基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方位讨论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困境,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现实样态、缘起及其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3.
傅琼  郭岩 《长白学刊》2022,(3):140-147
乡土文化自信既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提高乡风文明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然而,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文化治理模式同质化、乡村民众价值追求多元化、乡土文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危机,阻滞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缓解乡村文化危机,加快推进移风易俗、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乡村产业空心化、传统文化没落、道德权威弱化、农民主体意识淡薄、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如何有效传承与发展乡村传统伦理文化推进德治、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推进自治和加快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产业振兴,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成为基层组织和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尚书村(以下简称"尚书村")"3391"治理架构为例对乡村治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作为这一战略的铸魂工程,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近日,海南印发《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力海南乡村振兴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融入于海南乡村振兴的各阶段、全过程。这要求乡村振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乡村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民主体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问题是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乡村和农民群体为主体的传统共识之下,有必要通过考察村干部与村民关系、村民与村民关系、村民代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现实态和理想态,进而拓宽重构乡村社会主体熟人社会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路径:以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党群关系,以组织化机制活跃乡村人际关系,以适度原则约制人禽关系,以共同体准则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以青年作为农民主体关系振兴的突破口,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创新,鼓励"中坚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政策支持青年人回村创业,从多方面振兴农民主体关系,服务于乡村振兴大战略。  相似文献   

17.
杨琴  高君 《大连干部学刊》2021,37(10):52-5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极大压力.因此,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增强创新意识、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以及创新乡村文化治理模式来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此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程涵 《新东方》2023,(1):65-70
乡村文化建设理念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和村民文化需求共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革新与演进。通过梳理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可对这一演进过程有清晰认知,即改革开放初期文化服务于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侧重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新时代以来注重挖掘文化独特价值和重塑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演进对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相贯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相协调、文化血脉赓续和文化创新相融合、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共繁荣。  相似文献   

19.
环境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农民环境权是农民维护环境权益的重要载体和依据。保障农民环境权、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实现乡村环境善治的关键在于农民的广泛参与,落实农民环境权是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乡村环境正面临着治理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环境权的缺失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乡村环境立法缺失、环境权内容不完善、农民环境权意识不足、环境维权渠道不畅通等。对此,要从宪法上明确环境权,从教育上宣扬农民环境权,从政策上体现农民环境权,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环境权,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文化、组织、财政、税收、技术等配套措施的实施,推动农民环境权从理想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乡村社会治理应融入更多优秀农耕文化,将农耕文化中"自信、有序、淳朴"等文化内容融入乡村社会治理,以"自信"文化推动乡村自治、以"有序"文化推动乡村法治、以"淳朴"文化推进乡村德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