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疏解提升桂林老城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区党委关于“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决策,为桂林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而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对城市资源的认识,坚持文化立市,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山水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疏解提升老城,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来提升桂林老城的品位,保护桂林城市发展的“根”与“魂”,进而推动临桂新区建设,是桂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桂林《龙船歌》是桂林民俗文化艺术的瑰宝,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尤其是"文革"的破坏,基本上淹泯绝迹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们有幸结识民间艺人罗祖兴、刘秉珍夫妇,并聆听了他们演唱的兴安溶江《龙船歌》,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由这一线索出发,我们先后采访了罗祖兴(广西《龙船歌》传承人)、张宜国(民间艺术家)、徐承翰(桂林童谣研究专家)等,并根据徐承翰先生提供的线索,查阅相关资料,走访了灵川大圩龙门村、沙桥村,兴安溶江镇等有关人家,并收集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构想。使桂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对于发展桂林经济、振兴桂林旅游事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值开展临桂新区大建设,国务院批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实际上是给临桂新区的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每一个桂林人,都应该为临桂新区的建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献计献策。这一段时间,通过在党校的理论学习,我对建设临桂新区、建设新桂林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桂林近城名山洞府分布大量以摩崖为主的石刻,其中以宋代为最,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山水纪游石刻占主要地位的宋代石刻遍布桂林各风景点的山崖洞壁上,数量众多的宋代石刻是当时游览活动盛极一时的直接表现,刻石纪游成为宋代桂林山水游览的一种时尚和普遍现象;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具特色,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奠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基础。宋朝时期桂林政治地位的上升、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大规模、大范围的山水开发营建是宋代桂林山水游览兴盛的主要原因。桂林石刻的兴衰历程也正是桂林山水游览活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桂林作为中国著名旅游城市迎来的一次转型升级、强身健体的良机。经过几年的努力,桂林旅游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距《规划纲要》提出的一系列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重要指标的实现有很大困难,在未来几年还有艰巨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论抗战时期桂林人口伤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军的侵略给桂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整个抗战时期,有确凿数据或事实作为依据的官兵阵亡人数 为6729人。根据战争损失专家提出的比例(即负伤与死亡的比例约为2:1)计算,则抗战中桂林籍伤亡的官兵和在 桂林伤亡的其他省籍官兵的人数约为20000人左右。而民众死亡的数量根据人口的发展情况判断应在《广西年鉴》 所记载的数字的基础上再加上1万人,即约为3万人。  相似文献   

7.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是桂林市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桂林"的基本路径与行动指南。本文追溯历史、求证现实,论述"国际旅游胜地"与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定位之间规律性必然联系,以"双子星"区域文化发展模式提升桂林的城市地位,复兴以桂林学术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桂学,使桂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旅游文化的领航者与区域性文化中心以及国际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桂林王城是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是桂林的文脉与武脉之所在。桂林是除了南京之外又一个有着"石头城"美誉的军事重镇,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元顺帝妥欢铁木尔登基之前,曾在王城独秀峰下居住;从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受封靖江王起,前后共有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1921年底,孙中山大总统以桂林王城为大本营,拟定北伐事宜,并在此举行了中华民国新国旗(青天白日旗)的升旗典礼。  相似文献   

9.
桂林历史文化可分为政治文化、教育文化、山水文化和宗教文化四种类型.这些历史文化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历史遗迹而存在,它更是作为一种活的文化积淀在桂林的城市性格之中.桂林的历史文化证明它早已完成了其文化上的中原化进程.如今,全球化的时代和桂林的特殊性使之开始出现国际化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救亡日报》是一份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依靠进步人士主办的报纸,由于上海和广州相继沦陷,《救亡日报》几经南迁,最后在桂林复刊。《救亡日报》坚持"创新"、讲求"合力"、保持"中立"等舆论宣传特色,这对当代的舆论宣传引导工作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