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内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概念的讨论,大致是因循着以下两种研究思路而分别展开的:一是把劳动认作一个哲学概念,以“异化劳动”为中心,集中探讨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社会批判含义;一是把劳动认作一个实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以“雇佣劳动”为中心,集中探讨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社会认识论含义。实际上,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劳动概念只是他用人本主义哲学术语和思想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综合性概念,其中既有价值批判的因素,也有社会认识论的成份。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霸权的批判不乏真知灼见 ,某些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并且注意到了马克思所忽视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但是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诉诸于宗教、艺术、美学、本能来对抗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奴役。因此 ,他们的理性批判思想在根本上是与马克思对工业社会的批判大相径庭的 ,他们并不真正懂得马克思革命的实践的意义。由于意识哲学的局限 ,他们陷入了理性批判的困境 ,不同程度地反对理性本身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史上的主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创新的重要铺垫。以往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文本的哲学内涵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重新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和法哲学的系统批判,更重要的是对黑格尔国家哲学背后的逻辑方法和哲学体系的批判,是对黑格尔泛逻辑夸大普遍的、神秘主义的批判。其中一般哲学世界观是前提性、更高层次的东西。正是在对黑格尔一般哲学的剖析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实现其哲学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劳动"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赋予了"劳动"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深入剖析马克思"劳动"概念,对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异化劳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概念,不仅表明了马克思经济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而且表明这个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某些局限,标志着马克思哲学思想处于的特定阶段性,还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异化劳动概念自身的局限在马克思后来的哲学思想中得到批判和反思,从而表明异化劳动只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拱顶石,却无法成为马克思整个哲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相似文献   

8.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马克思本人对宗教问题极为关注,宗教批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马克思早期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先是透过他对宗教的批判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得以可能的最基本前提。毋庸置疑,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其在对宗教进行无情审判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投注了大量的同情和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其理论深层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克服,即树立以实践范畴为理论核心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思想批判中汲取其有益成分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一步步地探索中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本质等有了更深入、科学的认识。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阐述,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是在深入剖析、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之中,马克思创立和发展了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和人学思想,关于"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和人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中的有关于"财富的尺度"思想作些浅薄的解读,能对我们当前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研究科学发展观可以有许多视角,从意识形态范畴来研究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对于正确把握它的历史定位和合理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展观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是一套价值观念,包括目的、态度和方法选择,归属意识形态范畴;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扬弃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文明模式、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集体主义价值观、丰富共产党执政伦理、界定伟大行动纲领、提出和谐世界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2.
尽管乌托邦一词通常是在与科学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联则是确定的,这种关联性也建构了它们两者之间的二重性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都有批判现实的一面,但马克思主义不止于批判,它更是变革与实践的哲学。近代乌托邦的历史进步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马克思又以具体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进步观克服了它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并非如传统理论所理解的是马克思的哲学贡献,而是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的贡献,即社会科学哲学的贡献。由恩格斯对这一发现的阐述,对列宁、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模式作现象学还原,都可证明这一点。透析当前学界对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争,也可证明这一点。双方的对立是表面的,因为两者所论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一方所论,是对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证;另一方所论是对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的论证。双方立论的依据及据以展开的阐述对于自己所论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毕生最为重要的发现,它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武器”,也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在对“经济事实”进行经验抽象的古典范式和对“经济行为”展开主体想象的思辨范式的积极扬弃中,马克思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并借此展开了对“物质的生活关系”的科学解剖。以唯物史观为内在思维方式,马克思科学地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并深刻回应了困扰人类已久的“历史之谜”。由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才堪称“一门历史的科学”,马克思“历史科学家”的称号也才名副其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继续秉承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立足“中国大地”,以当代“中国事实”为逻辑起点;解释“中国道路”,以回应“中国问题”为理论任务;体现“中国特色”,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原则;服务“中国人民”,以引领“时代潮流”为责任担当。以此为基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人学范式革命从抽象人学转向了现实人学.这场范式革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逻辑起点上,从传统人学的"抽象的人"转向了"现实的人";在理论基础上,从传统人学的"唯心史观"转向了"唯物史观";在人的价值上,从传统人学的"人是目的"转向了"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在人的本质上,从传统人学的"抽象本质"转向了"现实本质";在目标取向上,从传统人学的抽象发展观转向了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为谁服务,由谁来办”是世界新闻传播史上的永恒实践命题。从新闻价值归宿层面上讲,回应此命题的路径无外乎:“新闻由精英来办,为精英服务”,即所谓“精英办报”,或“新闻由群众来办,为群众服务”,即所谓“群众办报”。从逻辑缘起看,“群众办报”是对“精英办报”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的一种新闻代偿,放在社会历史进步视景中看,它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中的新闻必然表征。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最有价值的观念,也是维护中国五千年历史没有中断的坚韧纽带.本文从发生学意义上阐释这一思想渊源和内涵,指出这一思想不仅在历史上推动了中华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在现实上对世界全球化的过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全球一体化理论是运用"世界历史"概念来展开的.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而"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只有构建和谐的"全球化"模式,才能使国家、全球市场、全球民间社会都走上协调之路,形成建设地球村的历史合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特别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对唯物史观的误读,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长期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科学性、当代性。深入地、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创造性地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并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决裂以及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建立。探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