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有一种高达十五、六米的棕榈树十分引人注目,它的树杆笔直而浑园,没有枝桠,直挺挺地插入天际,显得异常高大而雄伟。这种树傣语叫“戈兰”,学名叫“贝叶棕”,人们通常称它为“贝叶树”。过去,傣族人民用它的叶子来刻写经文、文学作品、医药和天文历法知识,传播民族文化。用贝叶刻写出来的经书,叫做“贝叶经”。根据傣文经书《尼赕坦帕召》(关于佛祖历史的经书)和《坦兰帕召》(佛祖的经)记载,贝叶经在历史上的使用和传播,已有二千七百多年了。  相似文献   

2.
陈岩西 《今日民族》2012,(12):47-48
傣族语言(口语)由来已久,傣文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源于古印度字母系统的一种拼音文字.傣文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傣语文是傣族人民思想表达、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傣语文承载着丰富的傣族文化,本身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贝叶档案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叶档案是一种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文字遗存.在古代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一些国家,都广泛使用贝叶来书写文件.贝叶档案多为贝叶经书稿档案,以巴利文和梵文书写的佛经原件都是以贝叶为载体,贝叶经是中华佛教典籍的原本.小乘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后,贝叶又成为傣族人民的主要书写材料.贝叶档案对保存灿烂的古代文化,载录历史,弘扬佛教,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比之其他宗教,小乘佛教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溶性。在它的傣那文和傣泐文两种文字记录的经书中,保留着大量的美丽动人的傣族神话、传说和故事。基督教曾经对文艺复兴的文化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排斥。大乘佛教也把宣扬七情六欲的“人”的文学打入禁书之列。而小乘佛教为什么能如此丰富地保留了大量地表现了人的感情愿望、充满了人性的美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呢?应该怎样看待小乘佛教和傣族文学的关系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少同志都撰写了  相似文献   

5.
州市     
《创造》2009,(11):18-18
西双版纳:首个傣文网站 中国第一个傣文新闻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建成开通,在为国内外傣族同胞提供一个现代化交流平台的同时,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依靠贝叶传承、口传笔录的傣文和傣族文化,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征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云南境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傣族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一线,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地的傣族为主。这些地区傣族的佛教经典和世俗典籍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僧侣用铁笔刻录于贝叶上,被称为“贝叶经”,是这部分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记载中还包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道德法律、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体育武术及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借助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深入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这种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傣族文化同无数宗教经典一起又被概…  相似文献   

7.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 ,它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事象。贝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它与西双版纳旅游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 ,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 ,更有吸引力 ;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8.
傣族历史上曾运用过五种文字,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西双版纳傣文一般称为傣泐文。关于傣泐文产生的年代,历史上无准确记载。张公瑾教授在《傣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傣语中干支的名称基本上保留了汉语上古音秦汉音的特点,由此证明早在汉代时期,傣族先民就已吸收了汉族的干支纪时法。这一点也同时证明,汉代以前傣族先民已经使用自己的文字,因为采用干支纪时需要有一个换算过程,如果没有文字,这个换算过程是无法进行的。傣文古籍《阿卡拉  相似文献   

9.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秦家华 《思想战线》2006,32(3):23-28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试论正确处理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傣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的孟连傣族拉枯族侗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侗族自治县、双江拉枯族拒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及散杂居在其他地区的30多个县内。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有101.4万多人口,是云南52种少数民族(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有25种)人口中,具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彝、白、哈尼、傣、壮五种民族之一;约占全世界傣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是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亦称对。乘佛教,”下同)的民族。建国初期,西双版纳州有574座佛寺,920名佛爷,555…  相似文献   

11.
象脚鼓、葫芦笙伴着傣家儿女柔婉的清歌从水边竹楼里荡出,西双版纳的夜总是充满音乐歌舞。对于45岁的傣族女子玉光来说,这种飘浮着乐符的夜晚是十分忙碌的,有时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唱几首傣歌,有时应邀到附近的村寨唱上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玉光喜欢这样的生活,谁让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傣族“赞哈”呢?“赞哈”在傣语中意为“善唱的人”。傣族人常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个出色的“赞哈”,会用歌谣记载傣族历史,也即兴诵唱新事物,深受傣族群众的欢迎和尊敬。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12.
李宏 《今日民族》2010,(3):21-24
“串姑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在这里写成。当地傣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方式傣语称“猎少”,意为“串姑娘”。  相似文献   

13.
贝叶经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贝叶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叶经在中国的传写 ,具有文化传播的典型特征。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贝叶经 ,南北朝时已受到文人学士的关注 ,贝叶成为名僧、名士谈论佛理的象征语汇。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是贝叶文化进入中原的通道 ,贝叶经沿南方丝绸之路的传播 ,是佛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途径。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保存着丰富的贝叶文化遗存 ,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贝叶经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4.
傣族文化并不等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包括着佛寺文化。傣族文化体系应当包含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三个方面。傣族文化中所保留下来的百越文化色彩极浓,有大量的事实为证。而中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很早以前,傣族的先民曾在中原地区居住过。不少学者正在探索傣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出不少重要线索。但是,“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佛教和佛教文化给以傣族的影响更大、更深,佛教文化已经浸入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傣族文化是多元的,而佛教文化似乎占居了领先地位,佛教给予傣族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可以…  相似文献   

15.
傣族取名     
依金坎 《今日民族》2013,(10):50-5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取名。婴儿满月以后,父母便去找寨子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寺庙里的“都毕”(傣语,住持的意思)赐予孩子名字。取名字的方式很讲究,“都毕”和老者会根据婴儿出生的生辰来推算出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名字,并写下“宰搭”(宰搭,傣语即命运)。  相似文献   

16.
勐伴,西双版纳的一个小勐,至今居住有傣族两千余人,属勐腊县。勐伴城子即今乡政府所在地,距勐腊县城28公里,其境东与老挝接壤。从傣文史料记载得知,勐伴在傣族土司建立统治(也就是傣族定居此地)之前,曾居住着被称为“卡火皓”的族群。“卡火皓”是傣语,“火皓”即“白头”,意思是用“白布包头的人”,“卡”直译为“奴”,是傣族历史上对山区民族的贬称。“卡火皓”在勐伴当地俗称“白头族”,是开创勐伴的土著。  相似文献   

17.
贝叶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娅 《思想战线》2006,32(3):36-44
贝叶文化是我国傣族地区的一种“活着的”文化形态,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价值,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文化经济”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8.
傣族的"干栏"式竹楼西双版纳各民族的住宅,除了拉枯族、瑶族、苗族住平房以外,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住"干栏"式的竹楼,只是结构不同而已。傣族人民居住的竹楼,傣语通称为"很"。"很"这个名词是由"烘哼"一语演变而来的,烘哼是傣语,凤凰展翅的意思。传说,在远古时代,傣家人并没有房子居住,他们住在山洞里或大树上。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看到树叶能遮挡雨滴,从中受到启发,便开始试着用树叶、山草建盖住室。起初,他用树叶盖了一间平顶草房,可是一下雨这房子就漏得无法住人。后来,帕雅桑目蒂看到一条狗前腿立地,坐在地上淋雨,雨水顺着陡坡形的狗身流到地上,狗身上面滴雨不漏。他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朱德普著《浙史研究》一书,是我国傣族历史古籍研究中的硕果。傣族历史古籍十分丰富。近门年来我省出版的数十种少数民族古籍译丛中,傣族历史古籍字数在百万以上,占了很大比重;其中有关西双版纳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召片领(车里宣慰使)世系的译本尤为学界专注。减湖,是西双版纳古地名,当地傣族又以“傣浙”自称。(史》之名,源于48年前李拂~编译而定名,并在我国著名民族史专家方国瑜教授支持下由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印行。40多年来,《湖史》同类译本又面世10多种,它们在国内外傣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傣文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证了傣族佛教和原始宗教在历史上的斗争。对二者在斗争中互相让步、互相渗透、互相排斥而长期共存至今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就上座部佛教不同教派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及其相互间影响、异变的情况作了初步探讨。作者指出,傣族社会佛教和原始宗教之所以能长期共存,一是由于傣族封建领主制精神文化的需要,二是封闭性的封建领主经济为两者共存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