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杨 《法制博览》2024,(12):150-152
鉴于我国网络法律的不健全性和滞后性,加之网民对于虚拟财产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所以在网络游戏中往往易发生虚拟财产侵害事件,导致网民经济利益受损、网络纠纷案件不断,而由此引发的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侵权争议问题则成为当前社会焦点话题。虚拟财产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具备法律属性?需不需受到立法保护以及如何进行法律保护?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正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游戏产业应运而生,成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可是,网络虚拟财产也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新生事物,而由网络虚拟财产而引发的纠纷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虚拟财产民法保护立法现状,着重分析了我国网络虚拟财产民法保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给我国网络游戏界以及广发网络游戏用户提供如何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保护的措施,让网络游戏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虚拟世界中,依托于当前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虚拟财产目前已成为一种具有非物化、数据化性质的新型财产。虚拟财产并非一种虚幻存在于数据化世界的财产,它与现实世界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网络游戏中,既可以用现实货币给游戏充值来购买虚拟财产,也可以通过售卖虚拟财产获得现实货币。虚拟财产的可度量性使得其和现实世界的财产一样具有了权益损失的问题。但这类财产的虚拟性,使得财产本身在法律上的界定以及财产权利在法律上的救济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民法等相关内容来保护虚拟财产权益?本文就虚拟财产所涉及的民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为维护虚拟财产所有人的合法权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网络游戏产业日益发达,网络虚拟财产纠纷也逐渐增多。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网络游戏中,以网络服务器为载体,可以用现实货币去购买、度量的一种新型财产。由于我国在网络立法这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实践应用中的矛盾日渐凸显,完善网络虚拟财产相关立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书勉 《法制博览》2013,(3):88-89,87
虚拟财产具有财产的价值性和可交易性,又不同于一般财产,具有特殊性。虚拟财产产生于网络游戏,近年来,虚拟财产纠纷逐渐增多。网络虚拟财产纠纷,特别是玩家与游戏运营商之间的纠纷为最为主要的虚拟财产纠纷。网络虚拟财产纠纷性质上属于服务合同违约纠纷。由于虚拟财产的特殊性,以及玩家和服务商收集证据能力的悬殊性,双方的举证责任不应参照通常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原则来分配,证明责任应该使用特殊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玩家承担初步的证明责任,运营商承担主要但不是绝对的证明责任,并有相应的免责条款,来保证网络游戏环境秩序。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衍生出大量虚拟财产问题,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常见的社会和法律问题,本文拟从网络虚拟财产的定性入手,结合当前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现状,对网络虚拟财产刑法保护进行剖析,探讨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虚拟财产的概念、价值、法律属性的分析,针对目前对虚拟财产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应通过界定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选择适用的罪名,加大对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8.
具有明显虚拟性特征的网络在应用发展中,形成了网络虚拟财产这一新型财产表现形式。为规范网络虚拟财产的应用,本文以网络虚拟财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应用和发展情况进行简单介绍之后,着重从维护个人财产的角度,探讨优化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制度内容的措施,希望能够为规范网络服务环境,提升网络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网络虚拟财产立法的完善。完善有关立法不无道理,但在法律资源尚不充分的情况下首倡民事立法是否合理尚有待进一步考量。毋庸讳言,在立法层面,民法先行有其进步性,但其局限性亦不能被忽视。本文从网络虚拟财产的发展窘境入手,阐述了网络虚拟财产立法保护的进步性,论证了网络虚拟财产民事立法保护的局限性,进而提供了一种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立法保护问题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0.
高利明 《法制博览》2023,(13):127-129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对民众的关切予以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对于虚拟财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目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虚拟财产精神损害救济不能的尴尬境地、虚拟财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障碍、虚拟财产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及其数额缺失。印证虚拟财产属于人格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法门,应从人格物的构成要件上展开研究。在印证完成的基础上确立虚拟财产的精神损害赔偿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