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4条规定:“公证协会是公证业的自律性组织,依据章程开展活动,对公证机构、公证员的执业活动进行监督。全国设立中国公证协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地方公证协会。”此外,《公证法》第5条,《公证程序规则》第63条、第67条、第69条、第72条以及《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公证员执业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对地方公证协会的职能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正200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是调整公证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公证当事人、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开展公证行为,应当遵守《公证法》的规定。关于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公证法》用一个章节四个条文规定了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公证当事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的法律责任。其中,《公证法》第44条专门就公证当事人以及利害关系人扰乱公证秩序应当承担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做出了规定,从立法的角度予以了明确的规范。然而,从法律实践的角度上看,该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对公证机构、公证员、公证程序、公证效力和公证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为我国的公证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对于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维护诚信、促进社会和谐功能,推动我国公证制度与国际接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疆 《中国公证》2007,(9):14-14
今天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公证法》颁布两周年座谈会,感到很荣幸。刚才,又看到有如此多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今天的座谈会。我很激动.切身感受到司法部党组对公证工作的重视,切身感受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公证事业的关心。我在公证行业已经工作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的工作中.一直盼望《公证法》颁布,其中还数次参加过《公证法》的立法研讨和征求意见,现在《公证法》终于颁布实施了,实现了公证员二十多年的心愿。作为一名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公证员,对于《公证法》的颁布和实施,感触非常多,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以《公证法》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认为公证机构和公证员没有调查权。本文根据《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等,通过整体解释分析,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反对理由。并且对于调查权行使过程中的权限问题、调查取证的标准以及违反调查程序的责任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证》2012,(6):29-29
《天天公证业务管理集成系统》由大连市公证处研发。发明人傅少卿在总结职场经验,模似手工办证的基础上,结合公证员的办证需求和管理者的愿望,根据《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的要求,用了七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套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三大模块”和“十二大系统”组成,涵盖了公证行业的办证需求和管理需要,做到了办证电子化、管理智能化、查询自动化、办公无纸化,实现了“网上办证、远程报批,信息共享、统一监管”。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证》2011,(12):17-17
《天天公证业务管理集成系统》由大连市公证处研发。发明人傅少卿在总结职场经验.模似手工办证的基础上,结合公证员的办证需求和管理者的愿望,根据《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的要求,用了七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套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三大模块”和“十二大系统”组成.涵盖了公证行业的办证需求和管理需要,做到了办证电子化、管理智能化、查询自动化、办公无纸化,实现了“网上办证、远程报批,信息共享、统一监管”.  相似文献   

8.
公证判断:公证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疆 《中国公证》2006,(9):13-20
公证员在办理公证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是汇集和保全证据.澄清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和事实真相,阐明法律后果,平衡各方利益。而这些工作无不以公证员的诸多判断为基础。从受理公证开始。公证员就要判断当事人是否有权提出公证申请。申请的公证事项是否属于公证的业务范围。申请的事项是否属于本公证处管辖……而此后的审查与核实程序,也都是围绕着公证员的判断展开。公证员只有对事实、法律适用等诸多因素进行判断之后.才能有效地履行告知义务.平衡各方利益,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出具公证书。因此,公证员的判断能力对公证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公证员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其判断能力上。2005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第30条规定的公证机构出具公证书的条件是,公证机构经审查“认为”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真实、合法、充分,并且申请公证的事项也真实、合法。此处的“认为”一词实为认可公证员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公证体制基本性质以及相关问题的再思考(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伟 《中国司法》2003,(12):44-45
2000年7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了《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方案明确要求: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成为执行国家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积极探索公证组织的新形式并做好试点工作;改革公证员考试制度(后司法部决定公证员从通过司法考试资格人员中遴选》;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入公证队伍,完善监督与惩戒制度;改革和优化公证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公证立法实践平台,为公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基础。该方案出台,成为《公证法》立法前的阶段性法律  相似文献   

10.
1979年公证制度恢复以来,特别是国务院2000年7月31日批准《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和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来,我国的公证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证制度基本形成.特别是《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中提出要"建立高素质的公证专业队伍",并从"改革公证员考试制度"、"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入公证队伍"、"实行公证员执业证书和在职培训制度"、"公证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可以说,十几年来,在司法部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公证员数量和素质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