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武汉地区5个养鸡场1990年3月至1990年9月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共调查7~60日龄易感鸡21800羽,发病10900羽,发病率为50%;死亡3300羽,发病死亡率为30.28 %。各鸡场IBD的流行特点各有不同。通过病原分离,获得4株IBDV地方株,其中2株来自免疫IBD的鸡群,证明本省有IBDV强毒流行。用分离的IBDV1∶4囊毒液,接种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0.2ml/胚),48小时可使48%~80%鸡胚死亡。  相似文献   

2.
1985年,据县兽医站门诊记载,全县有39个鸡群,16000多只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平均死亡率为18.1%,给养禽户造成较大损失。为了探讨IBD对免疫的危害程度,正确估计IBD对生产中的危害性,我们对IBD病愈鸡再接种新城疫Ⅰ系苗后抗体水平进行了测定。 (一)材料及方法 1.试验鸡:选自经实验室确诊为IBD的S鸡场的两群病愈鸡,其中A群1885只,47日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某县鸡场,1986年3月,购回10日龄罗斯父母代雏鸡2000多只,于4月初大批发病死亡(6周龄),虽经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至5月初仅存200余只。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雏临床症状,法氏囊显示的特征性病理组织学变化,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琼扩试验阳性,确诊该鸡场爆发的病为IBD。在此期间,作者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病理形态学观察。 (一)病理剖检 剖检死亡鸡只,见皮下肌肉萎缩、变淡,特别是胸部、腿部肌肉。肝、脾散在有出血点,肝表面散在有灰白色坏死点。肾稍肿大,色淡。法氏囊明显肿胀,色灰黄囊壁水肿,增厚,有的囊内见淡黄色粘液状内容物;有的法氏囊则萎缩变小呈淡黄色,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家禽生产上的实际需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集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典型病料,研制IBD组织灭活苗,进行免疫试验,并在IBD发病率高的地区试用。试验结果,IBD组织灭活苗免疫保护达100%,同舍对照组鸡发生IBD病,死亡率达23%左右。IBD病多发地区试用情况,灭活苗试用30多户,免疫近万只鸡,未发病,而近邻未免疫鸡均发生IBD病,发病鸡死亡率达40%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免疫效果。近年来,我们在摸清不同日龄接种IBD疫苗的雏鸡。在接种前后琼扩沉淀抗体的消长规律(14日龄前母源抗体全部转阴性。15日龄前主动免疫常不出现血清学免疫应答。19日龄以后免疫,一般可在35日龄左右检出沉淀抗体,因而形成了从14~35日龄这一近20天时间的免疫空档。)及10~15日龄早期疫苗免疫对野毒攻毒的保护效果的情况下(虽不能达到完全保护,但能推迟发病日龄和降低发病率)。为了解决免疫空档问题,设计了以下几种不同免疫程序的对比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材料与方法 以我市农科所肉鸡场(IBD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侵害携带SIgM标志的B淋巴细胞,导致感染鸡的体液免疫功能不全,引起免疫抑制,增加对其它病原体的易感性。现已构成集约化养鸡业的一大威胁。用弱毒疫苗预防IBD时,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能干扰疫苗的作用,因此,免疫效果取决于接种疫苗日龄的选择。这就要求有敏感而快速的检测抗体方法。本试验应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雏鸡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鸡场母源抗体只能保护1周龄幼鸡抵抗IBDV感染。雏鸡应在第2周龄接种IBD疫苗。(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临床上主要以下痢为特征。1992年元月,天水市某鸡场饲养的25日龄依沙雏鸡,爆发了一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引起大批鸡只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昆明、曲靖等10个鸡场送检的150份病料中的60例分离到弯杆菌,分离率为40%。本文报道了鸡场鸡群感染弯杆菌的诊断经过。 (一)发病情况 1986年5月以来,曲靖某鸡场在即将进入产蛋高峰期的4000余只母鸡中,每天死亡8~30只,先后死亡10000余只。在宜良、富民、开远、师宗、晋宁、楚雄、澂江等地鸡场也陆续出现程度不同地发病死亡,并从未发病鸡38例中有4例分离到弯杆菌,占10.5%。  相似文献   

9.
从1986年6月,半年多来,笔者对从同一个种鸡场购进鸡苗的4个肉鸡场饲养的鸡群进行了观察,初步摸索了仔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规律及防止措施。 (一)发病情况 笔者通过对15批发病鸡群的观察,发病日龄(螺旋桨状羽毛出现)在12日龄到30日龄之间,多数在2~3周龄内发病。如A鸡场发病13批,其中12、13、14、2124、30日龄各发病1批,17、18日龄各发病2批,25日龄发病1批;B鸡场和C鸡场各发病1批,日龄分别为15与20天。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应用石蜡切片、超薄切片、电镜超微结构观察、血清学等技术,对IBD人工发病鸡的法氏囊病变进行了动态观察,揭示了IBD病毒可使鸡群对各种疫苗接种免疫效果降低,并对其他疫病易感性增高的机理,提示用高免抗体被动免疫治疗本病效果优于疫苗紧急接种。此外明确了琼脂扩散试验(AGP)检测病鸡法氏囊内IBD病毒抗原方法可用于IBD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笔者为了采IBD(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鸡的组织,制造当地野毒株的灭活疫苗,对IBD发病或死亡鸡用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测定了各脏器组织的含毒量。发现只有鸡的法氏囊组织中能直接检出病毒抗原,其他组织中均不能直接检出。材料与方法 ①病料:从临诊病例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症检查和剖检变化符合IBD的76只鸡采集心、肝、脾、肺、肾、胸腺、肌肉、脑、脊髓、法氏囊和肠管等11种器官组织。②IBD标准抗原、阳性和阴性血清,系农业部动物检疫所提供。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近年来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病于1989年4月在我县首次发生,随后呈广泛性流行并导致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我局兽医诊断室记载,从1989年4月至1991年12月,诊断的89群病鸡96781只中,IBD占67群74061只,分别占诊断群和发病鸡的73%和76.5%。鉴于IBD在我县流行严重,我们于1991年2月,开展对抗IBD高免蛋黄液进行研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情况调查 在养鸡生产中,曾多次遇到仔鸡发生肌胃溃疡病。1985~1986年两年的时间就有15个专业户鸡场发生本病,如某鸡场养鸡320只,20日龄发病,10天死亡62只,占19%。另一个鸡场养鸡831只,41日龄时鸡发生死亡,因没有明确诊断,17天中死亡167只,占20%。给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发病品种为星布罗、AA、罗曼肉用商品仔鸡,以20~63日龄多发,20日龄以下63日龄以上鸡尚未见发病。病程3~12天,随着日龄增大,症状表现轻微或不显症状,死亡率相应也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认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理学变化及其发病机理,本研究采用常规病理学检查方法,配合组化法对1日龄雏鸡人工感染IBD强毒株后的免疫和非免疫器官进行病理学动态观察。(一)材料和方法1.IBD强毒:J_1-C_7法氏囊冻干毒(1987年12月4日,0.25g),毒价为10~(5.5),鸡半数感染量(CID/50)/0.025ml,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提供,-20℃保存。  相似文献   

15.
对两个鸡场发病鸡群的病理剖检发现,病鸡和死亡鸡肝、脾异常肿大,为正常体积的3~4倍,肝重为体重的13.83%、脾重为体重的1.87%。病鸡临床上无特异症状。用鸡大肝和大脾病(BLS)标准抗原和阳性血清通过琼脂扩散试验对早期发病鸡群进行调查,鸡场Ⅰ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10,抗原阳性检出率为6/39;鸡场Ⅱ未查出抗原。证实我国已存在BLS病。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2月,新会县环城区某集体鸡场和江门市郊某专业户鸡场相继发生鸡急性传染病,引起鸡只大批死亡。本病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学检查、动物试验。诊断为鸡葡萄球菌病。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新会县环城区某集体鸡场,饲养新蒲东鸡1100只,1984年12月29日鸡45天龄时,开始有2只鸡病死,以后蔓延很快,至1985年1月2日止,死亡605只。江门市  相似文献   

17.
长春市某鸡场于1988年10月份发生了临床症状、削检变化、流行特点均和文献已报道的鸡病毒性关节炎相似的鸡病,我们用鸡胚分离出1株病毒,通过血清学、电镜形态学观察以及鸡体发病复制试验,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确诊该鸡场流行的鸡病是鸡病毒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8.
我们参考国内外有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防治方面的资料,在临床上应用18种药物,采用不同配方,通过试验筛选出一种,暂定名为法氏囊143治疗剂(即F143治疗剂),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一)F143治疗剂的临床疗效 1987年12月~1988年3月,共治疗44个养鸡户的26251只IBD发病鸡(平均发病日龄为26天,平均病程为1.82天),每只患鸡肌肉注射F143治疗剂1.0ml,在6~24小时获痊愈的有25689只,治愈率为98%。治愈鸡生长正常,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从1986年开始,先后对全省9个地市、20个市县的60多个鸡场和1436个专业户进行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流行病学调查。疫区点存栏数789936只,发病599675只,发病率75%;死亡251998只,死亡率40%。由于近年来普遍应用疫苗和卵黄抗体防治,效果显著。1994年对17个鸡场抽查结果,平均发病率控制在7%以下,减少发病68%;死亡率降至3%,减少死亡39%。  相似文献   

20.
小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是仅次于沙门氏菌的人的腹泻病原菌,从多种动物粪便中亦分离到此菌,但引起动物发病的报道鲜见。1990年6月,江苏某大型鸡场饲养的一批5月龄蛋鸡感染此菌发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发病和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