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意义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法律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民本思想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对西周初期政治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上来看,儒家对于民本思想的倡导无疑是进步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神本”走向“人本”。夏商的政治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神权法思想,巫史文化居统率地位。尤其是商朝,“率民以事神”,①对于国家的政治法律活动,主要也是依据占卜来进行和决定。而商朝的灭亡则使人民发出“天命靡常”②的感慨。商朝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思想发端于商周时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仍然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民主政治观念产生于15至16世纪的西欧,是适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社会变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政治观念.中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思想虽有其历史价值,然而,"民本政治"毕竟不同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施政的参照系,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爱民"、"惜民"、"教民"、"从民"、"信民"五个方面,民本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民主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民本思想所蕴含的合理因素对我国当代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源于先秦时代朴素的天道观。君权政治开启之后,民本思想完成了从天意政治向民意政治的重要转变。儒家坚持入世论政,试图以德治、仁政等民本智慧打造开明专制。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包括孔子"仁治"的民本思想,孟子"民贵君轻说"的民本学说,以及荀子"君舟民水论"和"立君以为民"等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富民、惠民的主张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诉求相吻合。建立在这种历史逻辑之上的民本思想在现代政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儒家教民思想为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理念的宣传和践行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法治中国文化进路上,传统法律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中国时空坐标的逻辑原点,是法治中国进程的内源动力。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仁政思想、民本情怀、天人合一、和谐大同等思想铸就了法治中国的文化品格。从"德治"到"法治":宪法法律至上中融入"德主刑辅";从"民本"到"人本":主权在民的背景上坚持"以人为本";从"吏良"到"善治":制约政府权力的基础上坚持"为政以德"开启了传统法律文化返本开新式的转换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社会政治传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贞观政要》把民众视为邦国之本,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能够和睦相处,并不是一种纯粹虚伪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其民本思想的产生既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又有生动的政治实践,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对于维护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稳定和促进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邓小平以马列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批判了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唯心主义成分和阶级狭隘性,继承了其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邓小平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是源于自身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宪政意识发展的自然结果.这导致了中国宪政文化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义务本位法律观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偏离的.要建设宪政国家,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宪政文化的政治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本思想既是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学说,又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包含有人民性的思想。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生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包括民惟邦本、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等几方面内容。它在重视民众利益、强调政治需要协商、主张政治需要监督等方面与协商民主相契合。同时因其不利于形成公民意识及不利于形成制度意识而对协商民主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民为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治国理政中所需要汲取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智慧之源。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上的展开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执政方针理念的层面,必须要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传承和发展民本思想;二是政治制度的层面,必须要在健全协商民主中传承和发展民本思想。而协商民主既是民本思想的历史传承,又是其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所以更接近善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要想发挥法律体系的规范功能,就必须理性地对待它。现在法律体系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夹击,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轻视形式逻辑的实质思维倾向阻碍了规范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在司法政策中过度强调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能动司法的统一,使得法律的权威性难以树立,法治之路更加艰难。因而,强化形式法治的观念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特别的意义,要想实现限权意义上的法治,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及其体系的规范作用。过早地批判、放弃形式法治将会使法律失信于民,成为法律白条;过多地讲政治、讲大局等是对政治资源的过度消费。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中国法治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司法理念含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司法过程中包含着太多的人情等因素,法律效果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以至于法律不能以自身独立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我们不反对法律工具主义,也不反对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法律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司法活动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无疑对司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理念的指导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探寻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法律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法律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法治不等于政治,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法治对政治有约束作用,法治离不开政治的指导。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法治服务于政治不能抛开法律的规则和程序来片面地追求社会效果。如果离开法律方法——这一基本的司法规律办案,将会彻底断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制度文明模式,德治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中。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德治思想被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对维护统治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任何法律都应包含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它不仅决定着法治行为,而且决定着法治的实效。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将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向广度和深度的推进提供精神动力,对我国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学理论及其法治传统,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小额诉讼对于小额微小权利人得到司法救济,减轻其诉讼程序的负担具有重要作用。小额诉讼的存在使普通人容易简便高效的保护自身权利,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进而发挥了法律的最大功效,使法治理念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6.
公安机关应始终坚持立警为公和执法为民,但当前公安机关的执法观念还存在着偏差.因此,应进行执法观念的革新,树立民本思想,并从日常工作机制、行政管理体制、执法监督体系和公安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公安执法为民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法律,而法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法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这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相适应,从而形成良法,但仅有良法并非就是法治,法治社会的形成除有良法外,还必须具有相关制度的支持,以及公众对司法的信赖,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香港及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昭示:法是由统治者制定的用来规范社会主体行为的规则,这些规则只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自觉遵守和维护,才能发挥其规范作用,否则将是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8.
论依法治校的内涵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 ,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主体担负着教育发展的重任 ,学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略。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 ,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 ,把学校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的理念一方面应该对经济法理论发展和实践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法应当是受同一理念影响的诸多法律部门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两个标准同时满足才能称为经济法理念。经济法的理念包括人本主义理念、社会本位理念、实质正义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适度干预理念五个有机部分,体现为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险是事关民生的重大制度安排。面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课题和新考验,社会保险立法应当秉承新的立法理念,承载新的历史使命。其中,坚持《社会保险法》是劳动者的权益法和福利法,建立与时俱进的发展型社会保险制度,重构国家在社会保险中的角色与义务,推动新型劳资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社会保险立法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