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为了推行其全球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对其对外政策进行了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调整。冷战结束后,美国为维持其霸主地位,又在短短两届政府任期内就抛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预防性外交","先发制人战略"等对外政策。本文从新帝国主义角度分析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庞卫华 《法制与社会》2012,(16):224-225
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方式存在很长时间了.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外交在增进国家间了解、保障国际政治行为体开展外交活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外交理念及实践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将简单梳理文化外交的相关问题并简述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以期达到系统分析文化外交从而对我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借鉴价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后,欧盟开始反思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与方式。如今欧盟反恐政策已成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要务之一,内部安全领域也建立了庞大的反恐机制。然而恐怖主义的性质在改变并可能与其他全球安全议题挂钩,加上美国推进全球反恐战争的强硬主张,使向来强调柔性强权特质的欧盟陷入两难。后冷战的安全议题具有多面性及复杂性,欧盟必须打破支柱框架,使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反恐的大框架整合。此过程反映出欧盟安全思维的转变,然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反恐安排建制的成果与缺失,也突显出欧盟想要建立外交与安全的共同政策仍需努力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鲍庆祥 《法制与社会》2014,(13):178-179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与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早已使得"硬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是唯一。"软实力"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国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去发展软实力,而在所有的公共外交方式中,举办文化年的方式能够很好的将一国的文化与政策对他国公众进行宣传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举办文化年对应我国公共外交的需求,有利于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5.
孟祥进 《研究生法学》2010,25(1):96-102
国际交往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成为研究国际政治行为体交往行为的基本考量对象。而对外援助作为中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外交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史为鉴,把握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起点和国家利益的构建与实现形式,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外交援助行为的导向和评价指针,使中国国家利益的得失成为观察中国对外援助的核心视角。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如何把对外援助和保障、维护、实现中国的海外利益结合起来,是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思维方式对当代中国立法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来看,思维方式的差异是构成不同法系之差异的重要原因。例如,大陆法系的民族擅长演绎思维方式,英美法系的民族擅长归纳思维方式。用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来说明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区别,进而解释各民族社会的差异,这将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方向。本文拟就传统思维方式对当代中国立法技术的若干影响略作探索。  相似文献   

7.
李拥军 《法学家》2024,(1):1-14+191
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主体性。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思维方式传统决定或影响着一个国家法治模式的选择和法治道路的走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合”,而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则在于“分”。西方的思维方式传统成就了其严密封闭的法律体系和司法适用;中国的思维方式传统孕育了其开放性、实用性的法律结构和司法适用。当今世界,中西方思维方式开始走到一起,西方法学对形式化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模式进行了反思。当下中国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思维方式转换,但这种转换绝不是中西方本源性思维方式的简单置换,而是要实现思维方式融合后的升华。在综合性思维方式下,中国的法治模式应该具有自己的面相。  相似文献   

8.
张晓尉 《法制与社会》2012,(22):131-132
冷战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其做出的任何一项外交决策都对国际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武力使用等相关外交决策。准确把握美国对外政策中武力使用的含义及其运用机制是研究其决策机制的先决条件。武力使用不限指直接兵力的投入,包括后续的排查、清剿任务,甚至包括和平时期的联合军事演习。本文以伊拉克战争为视角,浅析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武力使用。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后,冷战思维并没有停止,依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待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与美国意志相悖的国家的主要思维.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冷战思维身处矛盾之中,本文将就冷战思维在后冷战时期延续中所处的矛盾进行论述,以揭示后冷战时期冷战思维的特点和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商周至秦汉时期军事活动的分析,并结合当时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思维方式,试探文化思想对军事活动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分析商周贵族战争方式的变化,得出两种军事指导思维的模式,并分析其不同。通过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军事行为的渗透。说明先秦儒家与法家的军事思想影响中国以后历代的军事思维。试析中华文明中儒家本位对中国大国和平崛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不足。通过全文的内容揭示的中国历代战争与和平的艺术,为现实中国的国际关系提供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1.
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的最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社会的特征之一。因此,促使公民法律思维方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几千年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的作用形成了"权大于法"、"法即义务"、"知法(执法)犯法,罪加一等"、"法不治众"等消极的思维定势,阻碍了我国公民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进程,要实现公民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必须消除消极的法律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2.
李艳明  丁娟 《法制与社会》2011,(15):240-24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中国逐步崛起和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以"和合"文化为支撑开展我们的外交工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以"和合"文化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当代文化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3.
逸铭 《政府法制》2013,(14):8-8
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都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利益,新中国的领导人抓住一切机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发展对外关系。除了大家熟知的“兰花外交”、“乒乓外交”外,还有不少其他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大外交的格局逐步形成。在外交形式多样化、外交主体多元化、外交政策系统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交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为我国创造了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郝书翠 《时代法学》2011,9(3):21-25
在中国法律方法论的研究中,诗性思维似乎要成为一个亟待摆脱的羁绊。诗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因其对逻辑思维规则的拒斥而与逻辑思维相对立。但是,它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特征,已沉淀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无法回避、无法剔除的因素。仅仅把诗性思维方式看作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的羁绊无助于中国法律方法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陈丽云  龚珊 《法制与社会》2013,(19):197-198
不同民族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会影响到他们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造就出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从而导致语言的差异。本文从文化视角,分析并论述少数民族景颇族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思维认知特点,从而进一步阐述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外交法的概念、历史发展及现状黄德明一、外交、外交关系与外交法的概念谈到外交法(diplomaticlaw)的概念,首先要涉及外交(diplomacy)的定义。但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仅尼科尔森就列出多种定义:(1)对外政策(foreignpolicy...  相似文献   

18.
法社会学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步积淀而成的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而独特的视角、立场与方法,表现为整体性思维、民间立场、经验研究和法益分析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宁涛 《法制与社会》2013,(23):148-149
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郑如娜 《法制与社会》2010,(10):174-174
在当前的国家交往中,以国家政府的名义进行的外交活动是外交的主要形式,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是这一传统外交的主体。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相互交错,仅靠传统外交来实现国家间的合作远远是不够,这就需要另外一种更为灵活、开放的外交方式,即民间外交。所谓的民间外交,即有领导、有组织地通过个人或民间圆体的对外友好交流和往来,发表共同声明、签订明见协议等活动形式采配合政府的对外政策与活动。目前,这种民间外交则主要表现为“城市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