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化意识对明代戏曲的美学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明代前期主导了戏曲创作思潮和戏曲功能理论的发展,并衍生出"道学风"、"时文风"的审美理念,损伤了戏曲本体艺术性特征。至明代中后期,受戏曲艺术审美标准"本色"、"当行"理论的反拨,教化意识在戏曲审美格局中地位趋于下降,与戏曲艺术审美标准出现了合流趋势,作为戏曲"内涵美"的标准成为明代中后期戏曲审美所重视的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6,(6)
正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两位文学巨匠的剧作,并称东西方两座文化高峰,在世界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四梦传天下,戏坛古今师"。与元代剧坛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上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享誉世界文学之林,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3.
戏剧是中国乡村社会中最流行的大众化的表现艺术之一,具有娱乐和教化的双重特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将其视为战时政治动员途径的理想选择。然而,旧剧存在服务旧秩序的诸多"毒素",无法适应中共战时的政治需求,改造者为此开始了消"毒"的过程,凭借改编旧剧、编演新剧和政治训诫等技术运用,终至建构起一套属于中共革命意识形态的戏剧文化。经过政治强力的戏剧改造,中共政治文化的话语体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渗入乡村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教化乡村群众,成为他们感情的疗伤剂,实现了中共政治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与共鸣。  相似文献   

4.
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艳梅 《求实》2004,46(4):33-35
在技术与价值问题的讨论中 ,传统的技术中性论夸大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取缔了外在对象的存在价值 ,而晚近兴起的技术非中性论则将技术力量宗教化 ,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 ,二者最终都走向了厚此薄彼、无视其他的绝对主义。实际上 ,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技术 ,不仅具有作为手段与工具意义的内在“求真价值” ,还具有不可疏离的外在“社会价值” ,在价值负荷上 ,是中性与非中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谷海慧 《理论学刊》2007,13(12):117-121
当代史剧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历史剧创作的取材角度与艺术方法。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历史剧创作热潮及理论论争中,"失事求似"的史剧观念得到确立并被付诸实践,这一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老风流镇》的出现,预示了史剧观念由客观化向主观化转换的突变,而90年代以来重构与戏仿历史的剧作全面登场,则宣告了历史剧思想与美学传统的嬗变。由此,主观化叙事遂成为历史剧创作的普遍倾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阶级论"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转折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这一转折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的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转向以全体人民为主体.文章认为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以人为目的的时候,人才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此在"情态化的生存状况、生存境遇来说,"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则把其归求于人之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从而把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的存在论基础拉回到"现实的个人",并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使其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动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和普及,抓住戏剧这一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和教化方式,通过对其内容、形式的改造,将其逐渐发展为蕴含着革命话语的革命戏剧,在提高农民素质、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地构建了以"民族""人民""阶级""劳动"等为关键词的话语体系,并运用革命戏剧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传播。传统戏剧的改造与革命话语的输出统一于革命戏剧,革命话语通过仪式化运作、生活化叙事、情感化表达、英雄化导向的方式嵌入革命戏剧,让民众真正认可并实践革命话语,有效地推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构建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刘成信 《唯实》2002,(6):82-84
在当代杂文作家中 ,有几位颇有名气的剧作家 ,他们的剧作曾轰动剧坛 ,影响广泛 ;他们的杂文创作也出类拔萃、各有千秋 ,沙叶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沙叶新是十年浩劫之后由一出名曰《假如我是真的》话剧而闻名遐迩的。《假》剧不仅显示出剧作家的思想开放 ,也同时表现出其不凡的胆识与文学才华。此后 ,沙叶新又创作了《陈毅市长》、《约会》、《大幕已经拉开》和《寻找男子汉》等震撼剧坛的力作。大约是离开上海人艺领导岗位前后 ,沙叶新开始创作杂文、散文。在我看来 ,他的许多散文都可以作杂文来读 ,因为有不少散文既有戏剧性 ,又有杂文的…  相似文献   

10.
<正>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将领大都积极参加红色戏剧的演出活动,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周恩来、方志敏、彭湃、罗荣桓、聂荣臻、罗瑞卿、邓发、陈赓、萧劲光、何长工、萧华、张爱萍、李卓然、梁必业,以及被称为"中共早期情报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等众多红军将领都与革命戏剧结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指示创作1931年12月,在红军反"围剿"  相似文献   

11.
《诗经》诗歌突出表现了三种经典的艺术手法赋比兴,比赋手法在后代不断发扬光大,唯独兴体艺术却黯然消沉。秦汉以来儒家学者过分强调兴体艺术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视艺术审美功能,导致文人只关注兴体诗歌的教化功能,而在自身创作中轻视直至放弃兴体艺术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相类似的现象。对于"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逆城市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其在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等,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我国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学者们也有不同认识,包括"逆城市化"论、非"逆城市化"论或"伪逆城市化"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论等观点。"逆城市化"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一些启示,应引导和鼓励"逆城市化",警惕和防止"伪逆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苏区戏剧具有教化和娱乐两大功能,中共与民众各有取舍。中共注重新剧的功利性,民众看重旧戏的娱乐性。在革命话语中,中共对旧戏或禁演,或改良,新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则被不断强化。由于种种因素,新剧在很多时候又处于困窘中。与中共的革命威权相比,民众却有很强的"隐忍力",以致旧戏在乡村社会屡有上演。在演戏与看戏的互动中,中共依然牢牢掌握着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龚少情  姚掌宏 《唯实》2011,(10):4-7
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在党的建设中的根本体现。纯粹的党员工具论是工具理性在党的建设中的反映,它将党员置于被支配、被驱使、盲目服从的地位,无视党员在政党运作中应有的权利。完全遵循党员工具论,就不可能有党的持久生命力,也不可能有党员主体地位。唯有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实现对党员工具论的超越,才能有效地激发党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使党保持持久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儒学复兴论"的贫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儒学复兴论"事实依据的"东亚经济奇迹",无论是在实证研究还是逻辑分析,抑或是方法论检讨上,均呈现出一种疑窦丛生的暖昧不清.而至于在理论依据上"儒学复兴论"对"后现代主义"的盲目攀附,则更是一个由于时空错置产生的怪胎.作者在厘清以上种种谬误的同时,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相关问题所持的观点与方法.最后点明,"儒学复兴论"就其现实性而言,不过是类似历史推背图的一厢情愿的憧憬罢了,而且还有碍于我们当前正朝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跨世纪迈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运动的兴起和现实危机的影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兴中,意大利出现了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自主论马克思主义",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并论证工人自主论,力主劳动相对于资本而言的自主性而非依赖性,认为不是资本而是工人阶级及其斗争,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制度演变的动态的首发的社会动力和主导力量,这种强调和考察带来了对将所有权力归诸于资本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哥白尼式革命";之二是从工人阶级阶级构成和阶级斗争周期角度解读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他们辨别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人阶级主体:早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手艺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期特别是福特主义时代的"大众工人",和后福特主义时代的"社会工人"或"社会化工人"。这些理论探讨标志着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郭心钢 《党的文献》2019,(1):123-127
学界有观点认为,"下中农"概念最早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或产生于农业合作化时期。通过文献考辨,笔者发现,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下中农"名称就已经出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下中农"一词还只是零星可见,40年代中后期频繁出现,50年代中期以后则更加普遍,并逐渐形成"贫下中农"这一专有名词。中共在不同时期对农村阶级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调整,是不同历史情境下革命形势和斗争策略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研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创作原因,要以其创作时期的相关文献为依据。这既包括刘少奇1939年7月8日、12日分两次为马列学院学员演讲基础上形成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党内团结与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执行》,也包括《修养》大纲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与发展》大纲。解决党内存在的与党的"先锋队"性质不相符的问题,是刘少奇创作《修养》的总根源。具体原因则包括:党内思想意识问题;政治路线问题;组织纪律问题;理论薄弱问题;党内政治文化问题;党内生活问题。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科书",《修养》所指出的问题及其提供的解决方案,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关于乡镇治理的模式主要有强化论、虚化论、半自治论和取消论,每种模式都有其内在缺限。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需要,保留并强化乡镇的治理模式是近期的最佳选择,这是由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乡镇在乡村建设和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自狄德罗提出"戏剧情境"这一概念以来,戏剧理论家纷纷各抒己见,这对人们了解把握戏剧艺术的本质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对于戏剧创作者来说,如何认识情境在戏剧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设定情境,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情境是戏剧行动的基础,情境设定对提升戏剧作品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