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我们毫无例外地发现:一方面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掌握和占有(使用)客体,使客体服从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另一方面,客体以其特有的属性和规律作用于主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这就是说,在人们认识过程中,还渗透着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选择、利用的关系。这种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因此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众所周知,人们的认识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能的,而是有着预期目的的。目的,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认识活动结果的观念形象,也就是在观…  相似文献   

2.
施国良 《求实》2006,(Z4):129
价值问题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专门问题.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管理创新的价值史是热点问题.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是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客体使主体需要得到满足,对主体的发展有肯定作用,就是正价值;反之,就是负价值.价值不是客体本身,也不是客体属性,而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体与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理解政府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于公民中的社会资本力量,依赖于政府、公民或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积极合作的态度,是治理理论的合法性基础.作为政府信任的概念基石,信任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特质、对未来行为的一种期望,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它更是一种道德价值判断.虽然政府信任与信任在基本特征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人际信任"到"政府信任"显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转换那么简单,如粟说信任(人际信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政府信任本质上则是一个"价值无涉"的客观性关系范畴,体现的是一种信任区间的变化,它存在于"完全不信任-低信任-较低信任-信任-较高信任-高信任-完全信任"的区间变化中.  相似文献   

4.
一、引论 价值思想亦称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根本观点及思想体系。价值思想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实践中,主体要对客体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真假的判断和识别,还要根据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进行利和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的识别,这就形成了价值认识。从上述意义上说,实践就是由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构成的价值关系。价值就是一定价值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或意义,它在量上表现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5.
论政治情感与政治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政治情感的本质和特征情感是个性的基本心理要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于客体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而情感就成为主体与其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媒介,具有极明显的选择性和价值方向性,是主体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价值客体是情感的源泉,价值客体有多复杂,情感就有多复杂,“价值与情感是—一对应关系:情感所反映的事物必定是价值,价值的主观形式必定是情感”犤1犦。从本质上讲,情感就是主体对利益关系或价值关系的一种体验或主观反映形式。“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阶级社会中的个人…  相似文献   

6.
陈莉妤 《探索》2011,(5):112-114,123
在中国,信任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关系或其他关系中所包含的亲近疏远情感之上的,家族企业必然成为民营企业经营模式的首选,信任建设也就成为家族企业兴衰的关键。因此,一方面,家族企业应从情感、价值的方面培育互惠的关系信任;另一方面,应从理性、事实出发,构建制度信任,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信任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的“礼”和法家的“法”相结合的礼法文化价值观。在西方 ,人们侧重从抽象的哲学角度研究价值的本体论 ,并形成了各种派别。当代中国主流思想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有用性。笔者认为价值就是标志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特殊范畴 ,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包括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对于客体的评价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7,(3):17-17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的价值观,关于价值观的总体理论被称为价值观体系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围绕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构建干群互信关系这一主题,把获得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作为直接目标,分别设计四个具体问题进行书面方式回答、两个开放式问题进行口头回答,以在市委党校培训进修的学员为研讨主体,对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零散经验进行讨论研究和概括分析,罗列出大量有效的具体做法,梳理成不同语句表述,整理成若干个核心词汇。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到一些具有实践价值的思路和方法,为基层领导干部获得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进而构建干群互信关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指导性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在这些选择和决定的背后是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价值既是人的认识的必须把握的一种特定关系,也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我们无法离开价值的判断,井且价值观随时代而发生着改变。用哲学的眼光看,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主体的现实需要是客体是否具有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公共行政领域同样也具有价值的问题,并*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对公共行…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反映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效用关系的范畴,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根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应突出主体,激发大学生价值自觉;立足超越,提升大学生价值境界;深入实践,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满足物质需要,实现物质价值;满足精神需要,实现精神价值;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国内也兴起了关于价值的探讨,现将一些观点综述如下:一、价值的界定多数论者的观点:即从“需要的满足”来界定价值。认为所谓价值即“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认为,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问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的属性与功能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1、马克思说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个体作为独立为其生活负责、自主把握人生命运的个人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于个人存在方式的规定。个体认同是个人对这一身份、规定性的确认。个体的主体本质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个体社会信任对于个体认同的重要意义。现代性塑造了个体社会信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货币、法律、社会角色、专家系统成为个体的置信对象,从而使个体认同在国家认同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和层面上展开。这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构建包括促进个体认同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个体认同的实现。为此,需要社会和个体双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朱宝信 《唯实》2001,(4):3-6
价值具有属人性、关系性和被人赋予性等三个特性,因而价值的本质是人依满足自身需要与否而对物所作的效用性评价.将价值说成是物在进入价值行为过程之前就已潜在地存在着,实际上是混同了人的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混同了认知客体和价值客体,混同了客体的自然属性和效用性.将主体的价值创造和意义追求说成是主体对早已存在的物的潜在价值的发现和转变,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关系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主体,价值标准是人民主体派生的美好生活需要,价值客体是符合人民主体需要标准的平衡而充分的发展,价值手段是不断适应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双方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主体旨意是价值标准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运动路向是价值目的与价值手段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推进愿景是价值创造与价值享受的统一。新论断的主客体双方即供需双方是广义的,广义供需关系是全社会基本的价值关系建构,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应始终围绕这条价值轴心线展开。  相似文献   

16.
钟君 《理论导报》2014,(8):18-20
正(接上期)三、中国梦不是"普世价值"梦西方"普世价值"打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幌子,宣扬这些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这种"普世价值"不过是人们的美好幻想而已。价值和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价值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具体到社会生活中,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的实际满足关系。一个事物作为客体能满足主体的利益需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一致,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它来源于客体,形成和存在于客体与主体的特定关系之中。社会主义的价值,就是指社·会主义作为客体,以满足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多种需要的属性和功能。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具有光明前途的现实运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就在于它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诸方面的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但从根本上观之,社会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它…  相似文献   

18.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的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19.
价值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不同时期人们对价值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程度。时至今日,人们对价值的真正内含也莫衷一是。 就哲学的“价值”范畴本质的界定而言就有十几样,其中得到公认的观念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关系。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关系论本身无可厚非,然而主、客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则值得考虑。传统认为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所谓“满足需要”的说法,我们认为有些欠妥。  相似文献   

20.
现代政党执政信任是社会公众对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素质、品性的一种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和价值判断.执政信任从客体结构、表现层次、区域范围和历史形态四个维度构成不同的结构体系.从执政信任的构建路径来看,积极兑现执政承诺是逻辑起点,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是思想前提,促进信息有效沟通是技术手段,建立失信惩罚机制是制度保障,形成良好信用环境是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