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农三师四十二团三连职工骆华勇念“养猪、宰猪”的致富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成为团场“呱呱叫的人物”。1991年,初来乍到的骆华勇像连队其他职工一样,承包大  相似文献   

2.
四十二团是南疆喀什垦区最贫困的团场,这个团的九连单位不大,连年亏损,工作上总是拖全团的后退,亏损最严重的1999年,种植棉花面积1400亩,总产籽棉17.5万公斤,全连32户职工,年终兑现拿钱的仅有3户,其中一户只拿了27.5元。2000年,九连棉花种植面积同样是1400亩,预测总产籽棉却是37.2万公斤,目前,职工除大田收  相似文献   

3.
她今年38岁,近几年,她先后被评为团场植棉状元、致富能手、兵团劳动模范、自治区三学三比女能手。她就是农八师一五○团十一连职工高凡凡。1991年的春节刚过,那年22岁的高凡凡蜜月未度完,就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夫妻双双从甘肃一个偏远的农村来到一五○团十  相似文献   

4.
她今年37岁,近几年,她先后被评为团场植棉状元、致富能手、兵团劳动模范、自治区"三学三比"女能手。她就是农八师一五○团十一连职工高凡凡,用人们的话说:高凡凡真是不凡呀!1991年春节刚过,22岁的高凡凡蜜月还没度完,就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随夫从甘肃一个偏远的农村来到一五○团十一连。初来乍到,先以打工为生。从1994年开始承包土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农二师二十九团工会妇联、女工委引导鼓励全社会妇女学科学、用科学,目前,该团有许多妇女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谱写着一曲曲勤劳致富的歌。二连彭国芬,在团场一干就是22年。前两年,团场出台优惠政  相似文献   

6.
<正>农二师二十四团新职工张祖廷,从2006年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二十四团十五连后,就有既来之,则安之之心,他用勤劳的汗水为自己的事业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团场这片热土上既扎了根、开了花、又结了丰硕的果实,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06年,张祖廷刚安定到团场没多久,就骑着自行车顺着马路在团场转了一圈  相似文献   

7.
一向名不见经传的农十师一八二团二连职工王佃开,发展自营经济成了团场闻名的致富"明星". 1999年,29岁的王佃开从江苏到一八二团二连落了户.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王佃开干起了豆腐作坊.  相似文献   

8.
正他,22年来坚守在团场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他,依靠科学、勤劳致富,近十几年来,年年收入都在十几万元以上,连年获得团"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他,用真情和汗水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创业者之歌,同时还带动了周围的职工群众共同致富,成为致富路上的"领头羊",他就是一师十一团六连土家族职工李福春。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员是一盏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共产党员是一面旗,率先垂范,不计得失。”农七师一二五团十五连兵团劳动模范何海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一个个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普通党员做出的不平凡的业绩。甘做群众贴心人1993年团场成立青年排,何海花被十五连选任排长。当时的青年思想波动大,不安心工作,何海花就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入手,自费为他们订阅了《青年文摘》《青年科学》《读者》等青年人喜爱的刊物,同时请技术人员给他们上技术课,指导他们工作,逐渐和他们贴近了距离。就在何海花干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连队从甘肃接来一批农民工,连队让何…  相似文献   

10.
农二师二十九团园三连果园承包女工屈爱,今年36岁,1990年从四川潼南来到团场,1995年在园三连落户成家,不弃不离,把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梦想都一起留在这片热土上。她表面看起来文静,却泼辣能干、特能吃苦耐劳,以勇于拼搏、尊重科学的态度,连续8年在园林行业创了新高,成为团场有名的致富女能人。  相似文献   

11.
1月11日,农三师四十二团民主选举基层连队领导干部工作全面结束,由职工群众投票选举产生的19名连队“当家人”受聘赴任。二连56岁的老职工白显祥感慨地说:“还是实行民选好,赞成谁就选谁,职工自己选出的干部叫人放心哪!”为了进一步加强团场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兵团农十二师一○四团二连副连长李春霞,被群众誉为青春在戈壁滩上闪光的人,她连续三年被评为团场“三八”红旗手,1999年还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今年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李春霞是一位奋斗在基层第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今年27岁,中共预备党员,1997年毕业于石河子大学园艺园林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一○四团蔬菜站担任副站长兼技  相似文献   

13.
<正>他,22年来坚守在团场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他,依靠科学、勤劳致富,近十几年来,年年收入都在十几万元,连年获得团"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他,用真情和汗水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创业者之歌,带动了周围的职工群众共同致富,成为致富路上的"领头羊"。他就是一师十一团六连土家族职工李福春。年近50岁的李福春,1991年和妻子从重庆黔江来到十一团拾棉花挣钱。他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每天早出  相似文献   

14.
王广星2011年9月经黑龙江宝泉岭管理局党委选派,他来到十师一八四团任党委常委、副团长一职,一年多来,在王广星的积极努力下,一八四团的援疆工作走在了十师前列,这一切受到了兵师领导的好评,受到了团场人民的称赞。一、加强理论素养用心用情援疆自到一八四团工作以来,王广星坚持用心、用情、用智援疆,对援疆工作非常热爱,对团场工作高度负责。刚到团场时,他放弃休息时间,深入基层,查看资料,研究团场各项事业发展情况,仅半个月时间,就将  相似文献   

15.
农一师六团拓宽政企务连务公开的途径,保证政企务连务公开的质量,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切身利益。首先,这个团从1999年开始,率先在团场推行政企务连务公开工作,并不断健全完善政企务连务公开的相关措施和实施办法。将政企务连务公开纳入团党委和基层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同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抓;其  相似文献   

16.
今年31岁的林艳君,1999年随丈夫举家从河南来到农二师三十六团.在团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该团有名的“种养能手”。林艳君1999年在林园连承包20亩苹果园,并发展庭院经济,开始养猪。第一年养猪,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当年养猪只赚到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50岁的杨立润是十师一八三团四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带着妻儿一家四口人从陕西老家来到团场扎根,转眼间已经过去15年了。初来乍到,生产生活中处处需要组织及别人帮助的他,如今成为团场有名的致富能手,荣获过师市"弘扬兵团精神先进个人"、团场"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当年来到兵团扎根后,按照团场土地承包到户原则,杨立润承包的土地面积还不到100亩。了解到杨立润种大田  相似文献   

18.
周桂英是农五师八十一团十连一名女职工。因为饲养波尔山羊使她家从一贫如洗到现在年收入53.745万元,她从无名小卒成为团场2002年度"十大标兵""、三八红旗手"、兵、师"庭院养殖致富能手"。1995年,周桂英和新婚丈夫从安徽阜阳农村来农五师八  相似文献   

19.
赵新建是十师一八六团三连一名普通职工,也是一名在团场土生土长的军垦二代.作为兵团的一个“兵”守护这里的国门、界碑、边境线已有25个年头,作为团场抵边连队的一名普通职工,他在管理好自己大田的同时,不等不靠,找准路子,坚持走规模化设施养殖的道路,不但使自己发“羊”财,还带动其他养殖户和周边农牧民从事养殖事业,为团场及地方乡镇设施化养殖事业和改良肉羊品种发挥了带动作用,也为连队职工多元增收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正>陈树忠,这个憨厚而又精明的四川汉子,现年47岁,中共党员,农七师一三一团十二连党支部书记兼连长。他当兵守过边防,转业后,承包过土地,干过业务,当过团场企业的厂长。1999年,企业改制之后,他带领着18名下岗工人来到距离团部2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建设一三一团新成立的十六连,做到了当年建连,当年收益。几年光景,十六连建成了拥有8000余亩土地,上百职工,年产值500余万元,职均收入2万元,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的戈壁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