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牛静 《世纪桥》2011,(17):47+49-47,49
卢梭与托尔斯泰都注重发掘人的自然本性和善良的情感,他们都信奉"内心的宗教",也就是良心。卢梭与托尔斯泰都认为良心是人的最好的、最正确的指南,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在他们的眼中,善恶的概念是鲜明而持久的,他们都追求一种至善的、不受人为形成的历史世界观制约的道德并赋予道德以生动的实际意义。但是二者又有所区别,本节通过对卢梭与托尔斯泰的良心观的比较,目的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自然人性的核心内涵及恒在属性。  相似文献   

2.
王腾 《唯实》2009,(1):33-37
在卢梭看来,政治哲学问题优先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问题,甚至可以说,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问题决定于政治哲学问题。“孤独的野蛮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在古希腊和近代都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渊源。卢梭之所以把“人”作为政治哲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是想借助于人的概念和人的知识来建构其“孤独的野蛮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从“人的形象”、“人的本性”和“人的道德”三个层面加以概括与描述。  相似文献   

3.
差异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它充斥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中,而人类的生存本质则在人与自然的差异中得以确认。人是自然排斥力、类排斥力和类聚力的统一,三者的平衡是类维系发展的基础。如果人与自然的差异加大。即人对自然的排斥力膨胀,类的生存便会受到威胁,那么,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良知便由此而生,它对人的自然排斥力的合理压制,本身就是对类发展的良性维护。  相似文献   

4.
人类政治社会的起源和走向是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代契约论思想家都作出了自然状态的理论预设.关于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是赤裸裸的战争状态,洛克认为是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卢梭则认为是和谐完美的状态.他们都主张人类应该走出自然状态,订立契约,建立国家,步入政治社会.霍布斯认为人类走出自然状态时所缔之约是带剑的契约,洛克认为人类走出自然状态的要旨在于保障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卢梭则认为人类走出自然状态后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不仅需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而且需要诉诸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过去我们常将人类视为大自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主张的是一种“控制型”自然观,其实质是将人的价值与自然界的价值对立起来。要改变上述错误观念,就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大自然中的生物,不是人类可以任意驱使和宰割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要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厘清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离开自然界也就无法生成人和人类社会。但人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客体,人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利用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自在自然”被转变为“人化自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中国意蕴在于,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构建和谐消费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指自然、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其中,构建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的灵魂所在和目标指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和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卢梭与罗尔斯对于契约主体的设定,在订约原因、客观环境、主观环境等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且都把主体自身设定为是自由、平等、理性的。但两人设定的主体存在一个关键区别,即卢梭的主体是“仁爱 知识”型的,而罗尔斯的主体则是“无知之幕 相互冷淡”式的。本文拟就两人的契约主体作一个分析比较,陈述他们的相似与差异,说明他们各自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生态权益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与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态理论离不开对生态权益的探讨。生态权益是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和致力研究的问题,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权益"的概念,但是他们在诸多论著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态权益保护的思想,摆脱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解,是他们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是美的,大自然给与人们的馈赠也是很丰厚的。对于大自然来讲,它的存在是那样的平淡和神奇,不会因为你的发现而娇柔,也不会因为你的忽略而消沉,所有的状态都是那么自然。对于摄影者而言,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确立与维护离不开对大自然价值的正确认识。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根源,是生命存续的基础性前提,是人类文化的“底基”,我们应该从“根”和“源”的意义上定位大自然的价值。自然具有其内在价值,也具有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等诸多表现形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让“荒野”显“朴”,让大地留“白”,让祖国大地更“绿”,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绿色底蕴、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唯物主义者的视野中,人与动植物一样是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人没有能动性、主体性,人纯粹是自然的产物,完全受自然规律支配,“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人的一切情欲都是正在结束或正在开始的机械运动”,“人和自然都服从于同样的规律。”[1](P164)而作为人本唯物主义的典型代表—费尔巴哈不仅看到人与自然物质的联系,而且还看到了人与自然物质的区别,他认为“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物。”[2](P248)“人就是人,而不是植物或动物。”[2](P313)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生态环境遭受任意践踏.在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已开始警醒和呼唤生态文明的到来.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厚重的内在价值,测度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及人类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重构生态伦理与环境伦理,维护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自然"的新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卢梭兼具作家和学者两种身份。作为一位令世人瞩目的近代西方思想的启蒙者,他的自由民主理论影响深远;而作为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他的宗教观念却常常为世人所忽略。恰恰在被诸多启蒙先锋批驳得无以复加的“上帝”那里,感性的卢梭开始了理性的思考,从终极的灵魂栖息所发掘到了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基础。卢梭的宗教思想是其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他与其他启蒙大师之间差异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人类文明走向何处”,是在世界经历工业文明转型、人类遭遇生态危机时所提出来的,成为亟待回答的时代之问。对此,马克思给出了通过社会有机体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和解”,走向共产主义的答案,显示了其理论的深邃性和彻底性。“人—自然—社会”所构成的整体性的社会有机体建设,是马克思和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社会整体解放的历史视野、人类关怀精神、永续发展理念、实践指向,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相承之“脉”。从社会指向、动力维度、保障机制、路径方法等方面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别于马克思的生态观,体现了其创新之“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型话语体系表达,并不承担意识形态输出、制度渗透等功能。生态文明是在新时代为应对人类共同的生态危机而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7.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思维、实践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章  李志江 《唯实》2010,(8):71-78
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过程及结果,以及由此而承载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统一还是矛盾对立的直接表现者。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否做到科学合理即人的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尺度,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桂花 《探索》2011,(2):153-158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视域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存在论的角度看——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敬畏自然、依赖自然";从实践论的角度看——由于"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由于"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善待自然、呵护自然"。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与把握这一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与生活     
徐树雄 《共产党人》2013,(20):39-40
银川市区各公园,是人们休闲、健身的乐园,只见湖水荡漾,绿树成荫,人头攒动,人鸟相依,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让人爱之、惜之、喜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就是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