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读一:确定“四禁并举”方针明确规定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履行禁毒职责或者义务。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并将禁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禁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国务院设立国家禁毒委员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根据禁毒工作的需要,可以设立禁毒委员会。解读二:专章规定禁毒宣传教育为了增强全社会的禁毒意识,禁毒法单设“禁毒宣传…  相似文献   

2.
高巍 《中国司法》2014,(9):75-79
正吸毒人群的戒毒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3条明确规定:"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履行禁毒职责或者义务。"同时第4条也明确了"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禁毒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这一人  相似文献   

3.
国家禁毒委员会针对我国毒品违法活动特点,1991年提出了禁贩、禁种、禁吸“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工作方针,并进而提出了“有毒必肃,贩毒必惩,种毒必究,吸毒必戒”的目标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禁毒工作。从近几年禁毒工作开展的情况看,“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方针,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工  相似文献   

4.
禁毒工作必须要坚持“四禁并举,预防为本,严格执法, 综合治理”的禁毒工作方针,构筑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的禁毒工作互联网络,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毒品问题,坚持不懈地遏制毒品泛滥,最终解决毒品问题。禁吸,就是要抓好禁毒预防工作,实现吸毒人员的“零增加”;戒毒,是广义的禁吸,就是要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戒毒和帮教,降低复吸率,实现吸毒人数的“负增长”。  相似文献   

5.
八桂大地上,禁毒起狂飙. 从上世纪80年代国际毒潮泛滥以来,广西就是受境外毒品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成为禁毒斗争的前沿.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西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方针,创造和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广西特色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如火如荼地开展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  相似文献   

6.
我国一贯坚持坚决的禁毒政策,在贯彻禁种、禁贩、禁吸“三禁”并举的方针时,特别强调要抓好堵源截流的工作。笔者认为,堵源截流有二层含义:一是堵住毒品生产、运输、销售之源,二是堵住吸毒人口增加之源。冷静地总结我国禁毒工作的实践,似乎可以发现,我们在堵住毒品制贩之源方面成绩斐然,但在堵住吸毒人口增加之源方面行动相对乏力,对毒品消费市场的扩大缺乏坚决而又严密的对策。本文仅对后一问题略陈浅见,并提出立法建议。一、毒品犯罪与毒品消费市场的关系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  相似文献   

7.
毒品犯罪需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依法开展禁毒综合治理.不断健全禁毒综合治理体系,对于实现我国禁毒斗争形势的持续好转具有重要意义。今年2月22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印发了《2010年全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对做好今年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人民法院依法审判毒品犯罪案件.以审判为中心大力开展禁毒综合治理工作.对扩大审判工作的社会效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切实贯彻好国家禁毒委员会的要求.加大人民法院参与禁毒综合治理的力度.现就人民法院2010年做好禁毒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新一轮禁毒斗争的深入推进之年。为做好今年人民法院的禁毒综合治理工作.最高人民法院采取了多项措施。3月.最高人民法院向16个毒品案件多发地区的高级人民法院发出通知.要求分别在4月、6月和9月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社会》2004,(7):67-67
榆林市米脂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在局长杜树彪、禁毒大队队长刘树峰的带领下,坚持。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方针,对毒品犯罪展开了强大的攻势。2003年-2004年4月共破获贩毒案件17起,逮捕9人,抓获违法人员87人,劳教6人,强制戒毒9人,缴获毒品320余克。铲除罂粟241株。为打击米脂县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被榆林市授予米脂县公安局创建“无毒社区”先进集体,同年还被米脂共青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吸毒型犯罪正呈现高发态势,《2010中国禁毒报告》指出:截止2009年12月底,全国上网入库的吸毒人员为133.5万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禁毒工作,2012年、2013年连续破获多起制度贩毒案件,如"10.5"湄公河惨案。面对如此复杂的禁毒形势对社会稳定和谐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性,严厉打击吸毒型犯罪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毒品禁而不绝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岩 《行政与法》2005,(7):69-71
由于社会环境、毒品的种类及现今中国毒品犯罪形态发生了变化,致使我国毒品禁而不绝。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将是遏止毒品蔓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政法学刊》2018,(1):108-114
目前,毒品犯罪不断发展变化,禁毒工作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禁毒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如何突破困境、迎难而上创新性的开展禁毒工作成为当务之急。禁毒工作、情报先行,遏制毒品犯罪的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就得情报先行,而毒品检验分析能为侦破、审理涉毒案件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情报线索。通过转变传统的毒品检验分析观念、突出毒检技术服务实战作用、加强毒检技术队伍建设、切实的保障运行经费,有效挖掘与利用毒品检验分析中的禁毒情报,为禁毒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以有效的开展禁毒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来年,毒品犯罪在我国呈迅速蔓延扩大的态势,毒品受灾区波及全国70%的县市,全社会都在疾呼禁毒,打击毒品犯罪任重而道远。在与毒品犯罪作斗争中,毒品检验无论在查禁吸毒、贩毒、制毒以及毒品中毒案性质的认定中都充分发挥着技术破案的重要作用,并为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为案件起诉、定罪量刑提供科学可靠的证据。对毒品来源进行同一认定,是侦查毒品案件的客观要求,是进一步发挥毒品检验技术工作为禁毒斗争服务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发展毒品同一认定工作,笔者就毒品同一认定中的若干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想法,供同行参考。1毒品同一…  相似文献   

14.
种植、贩卖、吸食毒品犯罪的特性及相互关系。解决毒品犯罪问题必须是"三禁并举"。"毒源在外"是中国毒品问题的最大特征,所以打击毒品犯罪的主要手段也就直接落在了禁贩和禁吸这两个环节上。禁贩中的有效措施是"双向堵源截流",其成效直接关系到禁吸。禁贩、禁吸偏废任何一方面必定影响禁毒工作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纠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实际出发,狠抓落实,纠风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的措施更加有效,难点问题取得新突破、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行风建设取得新进步。  相似文献   

16.
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有禁无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所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是新中国首部具备统一禁毒法典形式的禁毒法律,它肯定和规范了我国长期禁毒实践所形成的禁毒工作方针、体制等基本经验,体现了国家在对待吸毒者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与进步,消除了原有禁毒法律法规的不协调、相互冲突乃至违法之处,构建了更为完善的禁毒法律体系,为依法禁毒提供了更为健全的法律支持.但与此同时,禁毒法也具有明显的仓促立法痕迹,其采用的对已有禁毒法律法规进行补充立法的模式以及"有禁无罚"的软法特征,也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17.
论打防并举、重在治本●魏平雄“打防并举、重在治本”,这是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提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方针。认真研究、积极落实此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打防并举、重在治本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我国...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受毒品亚文化和国内外毒品问题的侵袭、影响,社会毒情问题仍处于发展上升态势,特别是未成年人涉毒增多问题日益突出。2012年浙江省禁毒工作会议提出,用特色禁毒文化推进工作。在认真总结多年禁毒斗争实践经  相似文献   

19.
毒品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难以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禁毒法>规定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禁毒理念.在遏制毒品的各种措施中,社区禁毒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文章联系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各地社区警务工作中禁毒工作的实际,对社区禁毒的意义、社区禁毒的措施以及社区禁毒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监察》2009,(7):4-5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国务院24日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讲话,他强调,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各地方、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