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学政 《前沿》2010,(1):194-197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迥异,逐渐形成了两大文化圈:以中原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以北方草原为代表的游牧文化。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战争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互补,贯穿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本文以古代诗歌(词)为切入点和观照点,以北方主要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盖志毅 《前沿》2011,(5):4-9
匈奴的生态文明表现为敬重自然的生态意识和根据气候变化创造伟大游牧文明。从匈奴肇始,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形成了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和意识,形成了对多种自然形态的崇拜;游牧的经营方式为以后的游牧民族所继承。其现代意义体现在,为人类留下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前较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为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态文明应对目前的主流文明——现代文明进行逆向传播,对全球化在内的现代性进行全面反思甚至批判。  相似文献   

3.
在秦王朝短暂的 1 5年历史上 ,惟一一次保卫边疆、开拓边疆的战争是公元前 2 1 5年的秦击匈奴之战。这次战争以修长城为始终 ,以后勤保障为重点 ,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反对北部游牧民族入侵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关于这场战争 ,还有一些奇妙的传闻。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 :秦始皇击匈奴是因为他看到了“亡秦者胡也”的“录图”,认为“胡”即胡人匈奴 ,而不知是其少子胡亥 (秦二世 )。其实 ,这只是一种传言。秦击匈奴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中原农耕民族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挤压。而且这种挤压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重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词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地域和文化的概念。"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中国,仅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并且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时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的—部分了。  相似文献   

5.
《前进》2018,(11)
正刘渊,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族,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公元304—310年在位。刘渊掀开了五胡十六国战乱的序幕,历来为人所诟病,但他是汉化程度很高的匈奴人,他所建立的汉国打着继承刘姓汉朝基业的旗号,在不断与西晋汉族中央政权冲突的过程中,民族融合也不断加深,客观上为中国最后  相似文献   

6.
文梼  郭国祥 《求索》2010,(12):254-255
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和欧洲现代诸国的形成本是两个独立的历史事件,一件发生在中亚大草原上,另一件在古老的欧洲大地上演。但北匈奴在东汉永元一役大溃后,被迫西迁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却是任何人始料未及的。北匈奴西迁有如摧枯拉朽般把日耳曼人从森林里赶出来,直接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及日耳曼诸国的建立,以致欧洲现代诸国的初步形成,毋庸置疑,匈奴人是始作俑者。由此可见,汉永元一役可谓世界史上之重要一役,其在中国自此之后少有匈奴寇边之祸,在欧洲封建制度始初步确立。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偶然中带着必然,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在这必然中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7.
陈胜前 《人民论坛》2021,(5):144-146
“内卷”描述的是文化或社会发展的停滞现象,不是衰落、失败,或是崩溃问题。“内卷”与缺乏交流和关键约束不能突破两个因素相关。用“内卷”考察中国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中国历史,自西汉以后,很长时间处在农耕与游牧政权的拉锯战中。这两千年中,中国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民族融合,形成了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无缝对接。保持开放的环境、与世界畅通交流,突破关键的约束,仍然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心理变迁成为我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少数民族心理的生成是被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的。然而,随着实践方式即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变迁与民族文化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出现了对生产方式变迁和民族文化延续性断裂的不适、哀伤和惆怅的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身份认同的茫然和迷惘。对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去分析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辩证认识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培育适应城市化与现代化、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少数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据《史记·索隐》引张晏说:“殷时始迁北边。”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及其对统一的执着,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版图扩大与国家统一,更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华化的过程中不仅名义上成为中国,更在文化、制度等方面逐步吸收汉文明,进而丰富中华文明,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南越王国(公元前二○四——公元前一一一年),是秦朝边将赵佗于秦亡汉兴之际在我国版图的岭南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岭南地区是古代越族聚居的地方,南越王国的建立。是我国古代史和古代南方民族关系史上的大事,对于岭南地区越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就南越王国建立的历史条件,它与中原封建王朝的  相似文献   

12.
一 匈奴同时倾覆东西两文明帝国 公元4世纪初,迁居中原的匈奴游牧人后裔刘渊乘晋朝八王之乱,起兵称帝,攻入洛阳与长安,虏杀晋朝二帝,西晋遂亡。以后匈奴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前赵、后赵、夏(大夏)、北凉等国。“自304年匈奴刘渊起兵,至439年魏灭北凉匈奴国,前后凡一百三十六年,这个长时期里,黄河流域遭受到的破坏是极其惨重的。”这段时期,“中国北部各富饶省份,现在的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都充满了游牧民族。”除匈奴外,还有羯、鲜卑、氏、羌等,被称为“五胡乱华”。当时游牧人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国家,共有16个之多。五胡十六国相互攻伐,达数百年之久,至589年隋朝建立后,才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草原文化相关文献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宇 《前沿》2009,(10):106-108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文化内容的承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都要通过文献传承和记录,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受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中国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地域性文化,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承载在文献上,其文献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14.
和亲作为两个不同的民族政权或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和亲对于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而言,和亲促进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政治共同体的发展、互利互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六合同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和血脉相连亲缘共同体的发展。和亲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同样能够为今天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经验与精神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化背景下的游牧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席锁柱 《前沿》2010,(15):139-141
游牧生产方式是游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游牧生产方式与现代化二者都是客观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既相反、又相承。在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由于没有正确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在现代化与游牧生产方式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与保护游牧文化,已经成为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着重研究现代化与游牧生产方式的相互作用及正确对待和处理二者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亚细亚生产方式若干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服 《湖湘论坛》2004,17(1):66-68
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三者呈层级包容关系 ,亚细亚生产方式从属于社会经济形态 (即私有制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逻辑上独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历史存在上附着于其他主宰性生产方式 ,与古代的、封建的和现实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一起处于存在对抗的社会经济形态中 ,贯穿于古代世界尤其是东方各国历史长河中。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莎茹拉 《前沿》2012,(17):192-193
在我国北方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先后出现过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建立过辉煌稳固的王朝政权,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北方地区也历来是众多学者最为在意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进行探讨,浅析影响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出现以及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多数统治集团与广大民众的利益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权的私有性。中国古代各朝解决利益分配矛盾的调节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两种。此外,异姓禅代的王朝也多会进行利益调节;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往往造成利益分配向少数民族成员大转移的现象,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往往会照顾汉族人民的利益分配。彻底否定中国古代多数政权统治集团的人民性,会轻易否定中国多数政权统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的进步性,与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上 ,西部和北部是游牧地区 ,东部和南部是农耕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这一差异 ,造成了深刻的历史矛盾。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 ,又有长期对立的一面。从秦汉与匈奴 ,魏晋与鲜卑、氐、羌 ,唐与突厥、回纥 ,宋与契丹、女真 ,明与蒙、满 ,长期干戈 ,市井为墟 ,不仅造成了民族矛盾激化 ,烽烟不息 ,而且造成了东部西部的巨大差异。有些明智的统治者意识到了这种差异 ,或在西部屯田 ,或以婚亲联络 ,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以及诸多的历史局限 ,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东西部的差异与对立 ,长期存在 ,发展不均衡现象一直没…  相似文献   

20.
《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对统一多民族中国边疆民族的记述,把所有边疆民族都作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成员,这样的边疆民族历史观,对于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历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整个汉王朝时期,国家战略的重点在调整与北方匈奴的关系,所以班固在《汉书·匈奴传·赞》中具体表达了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即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策略应该是,在和亲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军事防御与进攻。班固还认为,汉匈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汉初汉王朝处于劣势,汉宣帝以后匈奴处于劣势,所以汉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策略是“贵于未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