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何仿,歌曲《茉莉花》的采集、整理者。1942年,何仿在江苏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集到了歌曲《鲜花调》,1957年,他将《鲜花调》重新修改,进行了再创作,完成了歌曲《茉莉花》,就是今天传遍世界的这首富有中国江南特色的歌曲。作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何仿曾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何仿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有过非常亲密的接触。在他的文艺创作中,融入  相似文献   

2.
《湘潮》2016,(12)
正《九九艳阳天》这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电影歌曲,已经风靡了半个世纪,成为电影歌曲中的经典。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黄宗江、胡石言,可曲作者是谁?却没几个人知道了。而我,每当听到《九九艳阳天》的歌曲时,就不由得辛酸和难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今作曲家满世界,能和《九九艳阳天》相媲美的旋律寥寥无几。多年来,我一直想为这位作曲家写些纪念文字,可每当提起  相似文献   

3.
领袖的情趣     
《湘潮》1991,(9)
毛泽东主席一生最爱梅花。他喜欢梅花坚贞不屈的个性,还写了有名的《咏梅》词,居室和工作室,都要摆几盆梅花。周恩来总理爱马蹄莲。1949年11  相似文献   

4.
伟人周恩来喜欢唱歌。 周恩来出访途经新疆和田,在和田地委礼堂一边合着乐曲跳舞,一边和声唱着《红梅赞》。 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累了的周恩来会甩着他那负过伤的右臂,轻声哼唱《兰花花》。 周恩来出访途中专机飞临红旗拉普山口上空,俯看机翼下如此多娇之江山,情不自禁唱起《歌唱祖国》。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翻阅报刊,见到《淮阴日报》1994年11月12日第4版上刊载着一篇《名人与花》的文章,文中说毛泽东喜欢梅花,周恩来喜欢马蹄莲,刘少奇喜欢荷花,朱德喜欢兰花,等等。在说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指导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等文献选载──关于国庆期间演出大型歌舞《东方红》的几个原则(一九六四年八月一日)周恩来即送刘,彭、罗核阅后,再送邓核阅。这是周恩来在周扬《关于国庆期间演出大型歌舞〈东方红〉问题的请示》上的批示。标题是编者加的。拟同...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周恩来的几次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周恩来的几次理论思考鲁振祥随着周恩来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由于从《周恩来选集》到各种周恩来专题文集的编辑出版以及《周恩来传》、《周恩来年谱》的问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周恩来不仅是一位活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导第一线的伟大实践家、国务活动家,...  相似文献   

8.
1977年冬的一天,作曲家傅庚辰在胡乔木家里谈起了想为周恩来写一首歌。胡乔木的儿媳透露: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在筹备周恩来生平展,里面有周恩来写的诗词。傅庚辰当即请她帮助先期参观,后在展厅看到了周恩来诗词手迹:“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他很快便谱成了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并由歌唱家黎信昌试唱录音。1978年春节,傅庚辰闭门谢客,倾尽心血修改歌曲《大江歌罢掉头东》。经过反复思考,他根据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和形象意蕴,把它构思成一幅音画,分为“江潮”、“高歌”…  相似文献   

9.
伟人周恩来喜欢唱歌。 周恩来出访途经新疆和田,参加在和田地委礼堂举行的舞会,他一边和着乐曲跳舞,一边放声高歌《红梅赞》。那合拍的舞步,那洪亮的歌喉,展现出他那  相似文献   

10.
何君林 《党建文汇》2001,(11):46-46
周恩来去世后,许多曾在其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认为他是全国睡眠最少的人。投身革命后,他长期日理万机,在重大历史关头经常多少天日夜不眠。1931年4月,负责保卫工作的特科领导顾顺章叛变,为了安排上海的中央几十处机关和几百人迅速转移到新秘密住址,周恩来连续几个日夜奔忙,眼睛熬得通红。  相似文献   

11.
1973年12月底,由周恩来亲笔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邓小平担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工作的通知,迅速发至全党、全军、全国。这时的邓小平,已集党政军三要职于一身,开始全面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几乎就在中央文件下达的同时,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现,几个月里一直不苟言笑的周恩来,这几天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一 然而,1974年从一开始就是不平静的。 元旦那天,《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的社论中提出:“要继续开展对尊孔反法思想的批判”,“批孔是批林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发出了“批林”也要联系“批孔”的信号。 1月25日,在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江青等人俨然以党中央领导“批林批孔”运动的主要负责人自居,颐指气使,动辄训人,无限上纲,置到会的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于被领导、被指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并配有一篇重磅文章。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六次登上《时代》封面。从《时代》封面看周恩来,就像在观看一部由美国人为周恩来拍的蒙太奇式的老电影。那么,在这面“西洋镜”里,周恩来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3.
正1971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议,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民歌,并进行加工创作。这一想法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决定由中央文化组组织创作力量完成几首革命历史歌曲,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50周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采录组组长王敬之和编辑王惊涛来到陕西,同徐锁、李若冰、刘烽、关鹤岩、冯富宽等人组成工作小组到延安采风。  相似文献   

14.
解放军少将、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曲作家傅庚辰,曾为电影《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乐曲。为了传颂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他曾倾尽心血,谱写了第一首“周恩来诗词歌曲”。不久前,他为笔者热情地追述了这段往事。  相似文献   

15.
1972年3月26日,一位名叫程坦的老干部给周恩来总理写信,称自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的填词者,信寄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1978年4月12日,总政文化部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邵遗逊、雷抒雁访问  相似文献   

16.
《松花江上》这首优秀的革命歌曲曾激起千万人的爱国热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呼声和号角,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作者是张寒晖。他是河北定县人,1929年从北京艺专戏剧系毕业后,在北京、西安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41年8月奔赴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等职务。《松花江上》原  相似文献   

17.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即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本刊将于近几期选登其中几集的解说词,以飨读者。本期首先推出的是该片的第三集《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它具有清新刚健、生动活泼、易记易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等特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64年1月2日,周恩来曾对外宾说过:“我喜欢民歌,而目我自己还会唱民歌、可惜的是现在有些青年不会唱民歌,不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了加深对周恩来的了解,增进对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的认识,下面讲述几个周恩来与民歌的故事。拔报声柴花北京十三陵水库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用发动群众进行义务劳动的方式建成的。周恩来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先后3次去水库工地参加劳动。6月22日夜晚,工地上灯光如昼,人…  相似文献   

19.
正《小白杨》是绿色军营人人会唱的一首军旅歌曲,歌曲里唱到的小白杨,生长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一个名叫塔斯堤的哨所里。"塔斯堤"在哈萨克语里的意思是"石头堆",这个哨所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堆",四周全是光秃秃的石山,方圆10公里范围寸草不生,更不见树木。这颗小杨树是如何种下的,它与歌曲《小白杨》有什么关系?这还要从哨所一名新疆伊犁籍锡伯族战士说起。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周恩来年谱(18981949》,在“诞生”一节里写道:“祖籍浙江绍兴。祖父周殿魁曾任山阳县知事”。在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开头也写道:“到周恩来祖父周殿魁一辈时,他这一支家族就离开绍兴,迁到了淮安。”1946年9月,周恩来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也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lop年8月2日,周恩来在京对部分亲属谈话时说:“我们这同一个祖父名过花,号云门,字殿魁,这名字有封建思想,想中科举。”笔者手头还有一份《周氏家谱纪略)复印件,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的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