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家兄弟三人,皆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 “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很好奇,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  相似文献   

2.
贪官见扁鹊     
秋名医扁鹊因发明“望色、听声、写(观)形”,开创中医号脉诊病之先河而千古留名。韩非子在《扁鹊见齐桓公》一文中用如椽大笔盛赞了他,扁鹊的名气因此更大了。  相似文献   

3.
《鹖冠子》中讲了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是治病于未发,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是治病于初起,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这个“良医治未病”的故事,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同样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4.
丁华乾 《当代党员》2006,(11):51-51
据《史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善用“望诊”断病。一次,扁鹊大胆向蔡桓公进言:“你生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医治,病情将会加重!”  相似文献   

6.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元年),一个深秋的傍晚,一老一少两个男子来到函关(今河南灵宝县南)前的“悦来客栈”打店住宿。掌柜拔亮油灯,请二人出示“路引”(“路引”就是由秦国政府发给百姓的通行证)。“走得太匆忙,未带路引。我们只住一宿,请通融通融吧!”两人推诿道。掌柜扫了二人一眼,“哼”了一声,绷着脸说:“你们既是秦国人,为何不懂得秦国的规矩?早在18年前‘大良造’商鞅大人下令变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户籍法。  相似文献   

7.
游本根 《前线》2013,(2):84-84
史书中有这样一则记载,说魏公子牟到秦国游历之后,即将东行,辞别应侯(范雎)。应侯说:“公子即将离去,难道没有要告诫我的话吗?”公子牟说:“即使先生没有要求赠言,臣下本来就准备提供先生一些意见了。贵与富没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曹光晖 《党建文汇》2002,(17):33-33
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先生最近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城市请他做城市雕塑。给他接风时,该市的副市长冲着韩就说:“怎么样,2000万够不够啊!”也算是见多识广的韩先生吃了一惊,刚刚看完场地,一切费用都未核算,副市长竞如此“豪爽”。三天后,副市长的秘书毫不掩饰地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9.
传统经典《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  相似文献   

10.
夏军 《理论文萃》2008,(4):64-64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参加了一个有关文化建设的研讨会,按席卡所示坐下后,发现王元化先生就坐在我旁边,便起身请王先生往中间挪一下,这倒并非因为他曾是市委宣传部部长,而是因为他是前辈,是我敬重的老师。但王先生却笑而推辞,主持会议的陈至立同志见状说:“老夏,还是这样坐吧。”王先生笑笑说:“这是一种文化。”于是,我们就这次会议的主题,随便聊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梁衡 《新湘评论》2007,(12):57-57
最近我去拜访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我知道他是研究佛教的,便问先生:“你信不信佛?”他说“不信。”我又问:“宗教为什么还会存在?”他说:“因为科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好求助宗教。”又问“宗教到底何时能消亡?”他说:“恐怕到共产主义社会也消亡不了。人的心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2.
今天才想起     
《党员文摘》2006,(3):33-33
一位女士到公安局报案:“警官先生,我丈夫失踪了。请你们帮帮我,无论如何要找到他,离开他我真的就没法活了!”“他是什么时候失踪的?”“两周前。”“那您怎么到现在才来报案!”“今天才想起,因为今天是他发工资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少年智劝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12):44-44
战国时期,秦国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为此他安排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以联合燕国来一起攻打赵国,但张唐对到燕国任相却连连推辞。一位少年家臣甘罗对吕不韦说:“臣有办法让他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对此,有人说他是自命清高,也有说他茹素皈依,有出世思想。1949年来到解放后的北平也无意做官。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晚会上,毛泽东问他:“北洋军阀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回答说:‘俄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鉴于这一情况,10月1日晚,周恩来到黄炎培家,诚恳地提出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炎培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回答说:“这不同…  相似文献   

15.
吴钩 《廉政瞭望》2014,(18):49-49
吴思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一个故事:清代道光年间,安徽宿松县举人段光清家的几名佃户跑到他那里去诉苦,说衙役污蔑他们家窝赃了贼人。这几名佃户没了主意,就到段家求助。段光清向他哥哥建议说:“你不如召集大伙开个会,叫大家出点钱,每年送衙役几千文,作为辛苦费,请他们今后高抬贵手,不要再来敲诈乡亲了。”段光清的哥哥和乡亲们一商量,大家都同意花钱买平安。  相似文献   

16.
成功秘诀     
《学习导报》2011,(19):39-39
曾有人问李嘉诚的成功秘诀,李嘉诚讲了一则故事: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讲台,说:“请你摸摸我的脚板。”  相似文献   

17.
党内莫忘称同志笔者在基层从事党务工作,耳闻目睹这样的情景──某教员站在党课讲台上,最后谦虚地向台下抛出一句令人陌生而客套的话:“请各位先生和小姐批评指正”。某书记在党员大会上做报告时,稿上明明写的是“同志们”,而他口中却念走了调,着意用“先生们”、“...  相似文献   

18.
一位中国学者到西欧某国考察,空闲时在一家超级商场选购物品。当他正从货架上进取一瓶食物时,不小心竟摔破了!售货员小姐当即跑了过来。这位顾客连忙低声道歉,准备作赔。可是,售货员小姐竟笑容可掬地说;“不必介意,请您继续选择您需要的东西好了。”“打烂了东西我得赔偿。”顾客十分过意不去。“不必了。都怪我们服务不够周到,请先生不要介意,以后还望多多光临关照……”原来,顾客无意损坏东西不必赔偿,是这家商店的一条新规矩。这一新规矩自施行以来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那位中国学者风趣地说:“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情之后,我…  相似文献   

19.
学生撒谎几乎是每个老师都大为恼火的事情。这不,我班的王者师就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一个星期一的早上,蒋经纬到校就对我说:“李老师,王者师要我代他请一天的假,他的爷爷死了。”我点了点头应允了,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连忙说:“刚才我在家接到王者师的电话,他告诉我的。”这一天王者师没到学校。第二天一大早,王者师按时到校了,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不置家产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独立和自由奋斗了 40年,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却没有为自己和子女家属置办过田地财产。他逝世后所留下的遗物只有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 2000多本书籍杂志。   董必武收礼付款   1964年 4月下旬,董老到武汉视察, 5月 8日去麻城重访他昔日从事教育工作的地方,并邀请旧友到龟山风景区游览,品尝名菜,畅叙友情。农场工作人员请他为“龟山茶”题名,离别时送他两斤“龟山茶”,董老当即叫秘书付款。农场负责人说:“这是我们特意送给您老人家的,不要钱 !”董必武说:“我之所以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