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章是对狭义的校园暴力即在校学生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进行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对暴力文化的社会学分析及其与校园暴力关系的剖析,重点研究了暴力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出暴力文化泛滥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内在动因,同时以"马加爵案"为例在社会文化环境层面分析了暴力文化的负面作用.最后借鉴国外一些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提出了我国校园暴力主、客观双向预防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所谓校园暴力,也称校内暴力,日本法学家将其解释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殴打教师);二是以集团或集团的威力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互相打群架,欺侮弱小学生等);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 校园暴力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校园暴力问题就十分突出。在美国,仅1980年的统计,约有7万名教师受到学生暴力的伤害,学校造成的损失达6亿美元。进入  相似文献   

3.
一部见仁见智的《赤壁》,让好莱坞导演吴宇森再次成为热谈。此前这位华人名导以《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喋血双雄》《谍中谍2》《变脸》等,确立了明晰的“暴力美学”电影风格,为这位原籍广西平南、生于广州、长于香港的62岁导演获得了当代电影史上的要席。而其实,这位“暴力宗师”却是个难得的好脾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导致的暴力事件频现校园,严重威胁着在校师生的安全,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校园暴力从暴力主体的角度可分为自我暴力、学生之间的暴力、师生之间的暴力和他人对师生的暴力四种类型。根据校园暴力主体的类型可概括出三种主体特征,即学生暴力主体特征、教师暴力主体特征以及他人暴力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自《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袭警罪以来,各地首例袭警案接连曝光。在司法实务中,对袭警罪中“暴力袭击”行为的认定不同和对袭警罪的保护法益理解的不同,造成了审判实践的差异,甚至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如何认定袭警罪中的“暴力袭击”行为便成了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难题。袭警罪中的“暴力袭击”应指的是通过“硬暴力”突然地攻击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的警察,而不是通过“软暴力”、“缓和的”“非突袭性”的行为来阻碍警察执法。确定袭警罪的保护法益,与暴力袭击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紧密相关。袭警罪的保护法益是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和人民警察的人身安全,前者系袭警罪保护的主要法益,而后者则为附随法益,而非次要法益。应透过袭警罪的保护法益来检验“暴力袭击”行为的构成要件该当性,从而对袭警行为进行准确认定,做到合理合法地出罪和入罪。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暴力袭警已经成为危及公安民警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暴力袭警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矛盾激化的不利后果的转移和国家权力、警察权和公民权之间关系的失衡。针对这些原因,阻止暴力袭警事件频繁发生的突破口和根本出路是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和平衡国家权力、警察权与公民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恐怖主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新疆的暴力恐怖犯罪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性、反社会性、恐怖性、暴力性和国际性。民族分裂主义是暴力恐怖犯罪的思想根源,宗教极端主义是暴力恐怖犯罪的思想基础,是恐怖分子从事暴力恐怖活动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正确认识、把握新疆暴力恐怖犯罪的本质特征,对于开展反恐怖斗争,加强国际反恐怖合作,研判新疆暴力恐怖活动的发展趋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恐怖主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新疆的暴力恐怖犯罪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性、反社会性、恐怖性、暴力性和国际性。民族分裂主义是暴力恐怖犯罪的思想根源,宗教极端主义是暴力恐怖犯罪的思想基础,是恐怖分子从事暴力恐怖活动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正确认识、把握新疆暴力恐怖犯罪的本质特征,对于开展反恐怖斗争,加强国际反恐怖合作,研判新疆暴力恐怖活动的发展趋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暴力袭警案件频繁发生,而且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暴力袭警的根本原因是警察权威的弱化。因此,解决暴力袭警问题的根本对策是警察权威的重新构筑和强化。分析警察权威,必须从社会秩序结构入手,搞清警察权威、治安规则和警察客体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暴力袭警事件接连发生,扰乱了公安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暴力袭警事件的发生既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也暴露出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减少暴力袭警事件,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要明确公安管理职能,完善执法方式,搭建警民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的城市房屋拆迁实践中,广泛存在着无视公民基本财产权利、政府角色错位、商业利益盗用公共利益之名,补偿不公平、不合理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探求其原因,从明确政府在拆迁中的定位、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确立公平的拆迁补偿原则、信息公开等方面强化房屋拆迁中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政府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大量征收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过程中,政府充当主体,从农村集体组织处低价征得土地,然后高价转让或以拍卖的方式,获取高额的土地差价。而以该土地为生的农民只能获得一次性的底额补偿,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群体上访、暴力抵抗拆迁、生活困难等。因此,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已经难以协调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形势下农民、集体、政府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害,并且使政府与农民达到双赢的状态,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经常遭到不法分子以及当事人抗拒、阻碍民警依法执行公务,究其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这类事件屡次发生,除了对人民警察的人格、健康乃至生命造成了直接危害外,更重要的是助长了暴力抗法的不良风气,从而对社会治安的有序管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警察在执法活动中,要求准确解读暴力化执法和人性化关怀的深刻内涵。规范并严格执法,既要合法果断地使用暴力,又要文明执法,才能彰显暴力化执法中的人性化关怀,降低执法成本,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之间的关系,实现执法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是对人权的侵犯。从人权主体上看,家庭暴力侵害的对象是应该享有人权的人权主体;从人权客体上看,家庭暴力侵犯的权利涉及各种人权;从人权存在形态上看,家庭暴力侵害的不仅是应有人权,还是受法律保护的法定人权。由此得出两点家庭暴力干预方面的启示:一是公权力应该介入家庭暴力;二是干预家庭暴力要有人权意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交通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受各种不法侵害的事件在不断增多。当前交通民警受到不法侵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起因上来看,不法侵害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是由犯罪行为引发的不法侵害;第二是由交通执法纠纷引发的不法侵害。为了有效降低交通民警遭受不法侵害,应提高民警自我保护的能力,完善交警应急指挥机制,改善媒体导向的环境,提高交警执法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一种违反法律与善良风俗的暴力行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癌症”。推动家庭暴力防治专门立法、发挥司法资源的功用、全面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务之急。文章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状况,指出我国司法介入家庭暴力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暴力的频发显示了治理确定性的艰难。由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性与社会结构弥散性的紧张,中国社会暴力的发生往往出现于国家与社会的边缘地带,在社会自我生长受到政府秩序遏制之后,社会生长往往以集体暴力的形式来回避社会理性,而政府在失去理性的社会面前则可能以暴力治理进行秩序控制。因此转型中国的社会暴力的消除应该是多重理性的回归,在对双重暴力的反思中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理性转型。  相似文献   

19.
“7·5”打砸抢烧暴力恐怖犯罪事件是一起由境外民族分裂组织直接煽动、挑唆的,有组织、有预谋,以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仇视为目的的重大暴力恐怖犯罪事件。“7·5”事件不仅对新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破坏。而且粗暴践踏了无辜群众的基本人权。依法严惩暴力恐怖犯罪分子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建设民主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