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自古以来,绵竹因为有造纸的便利,民间雕版印书、木版年画便一直兴旺发达。北宋御史赵对所著(成都古今记)写到当时成都“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这”桃符市”就是一年一度年画销售的大市场。而这一年一度年画市场又是一次大集会,大的物资和文化交流。商旅、画贩来往其间,议价批画。据说每年向外销售,少说也在1千多万份,不仅畅销省内的各州、县,还销售到全国其他省份,并远销至东南亚各国。作为新年应景的年画,其表现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从历史人物、戏曲故事到民间传说、动物花果等。绵竹年画广泛丰富的内容折射…  相似文献   

2.
苏州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均属著名民间木版年画出品地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桃花坞年画自明末兴起后,经清代乾嘉时期兴盛,而后渐趋衰败,延至清末已名存实亡。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年画作为著名民间艺术,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使之又起死回生,走上继承发展,欣欣向荣的道路。我原本在上海从事年画艺术工作,1958年调到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做创作研究工作。当我在该社仓库挖掘整理数千块古旧版片时,发现一块横式古版片,刻有“致祥”二字,其纹样装饰风格,与称之为“一团和气”的古版片相似。经研究,民谚有“和气致祥”…  相似文献   

3.
绵竹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竹年画虞向军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旧历新年的开始(一般在公历一月底至二月中旬)。在这一天,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欢庆丰收,预祝来年更加吉祥、幸福。过春节时,有一重要习俗是贴年画,这一习俗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至今仍在中国农村广为流行。贴年...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当你走在大街上,抬头就能看见指示方向的路标。那你可知道这路标的来历?其实,路标的前身就是中国早期的举报箱。这些柱子都立在咽喉要道上,古代称为"诽谤木"。这里的诽谤不是造谣中伤、诬告陷害的意思,而是提批评意见、揭发检举的意思。这种诽谤木到晋代的时候叫"表木"了——华表就是源自这种表木。所谓的表木,首先是路标,然后在柱子上面增加一块横板。想举报某某官员的话,半夜没人时候搭把梯子,把内幕刻到表木上端的横板上,第二天准保满城风雨。这种办法跟现在互联网爆料有  相似文献   

5.
"潍坊年画"与"潍县杨家埠年画"的名称之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标志着共和国历史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时代的结束和"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重点的新时期的开始。在万象更新的文艺春天里,迭遭摧残重创的杨家埠  相似文献   

6.
齐岳峰 《小康》2013,(5):50-52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绵竹遭遇重创,但灾后重建,绵竹却成功实现了"三年进步二十年"的跨越,住房、教育、医疗、福利院等大批民生项目竣工,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社会事业向前推进了二十年安静的公路上没有太多的车辆,公路两侧生长着高大的水杉树,在今年少雨的气候中长出了别样风姿。一旁的绵竹市工作人员贺进飞称,如果是在三月份,这里可以看到大片盛开的油菜花,那情景很美。美的不只是油菜花,走在绵竹的土地上,很容易就能发现让人  相似文献   

7.
李亚平 《群众》2010,(8):48-50
<正>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江苏省对口支援四川绵竹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广大援建人员带着省委、省政府嘱托和7600万江苏人民的深情,认真践行梁保华书记提出的"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携手共建绵竹美好新家园"的指示,和当地广大干群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用两年时间使灾区人民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在津门美术界女画家群体中,罗凌是广为人知的名字。她自幼爱好绘画,终日与色彩为伍。原在天津市护士学校专职医学绘图和摄影,后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研习装潢专业,对人物素描、工笔画、写意画、年画和书法都下过不少工夫。早在1976年,便在天津日报上发表题为"风雨无阻"的新年画作品,并被天津美术博物馆收藏。她画的许多年画、门神画,曾在天津、西安、山东、贵州等  相似文献   

9.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年画     
正又到过年时节,依照传统习俗,过年要张贴年画,一张张新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寄托着对来年的祝福和希望。忆起小时候,临到过年,檐尘掸好后,母亲会带我到观前玄妙观三清殿去买年画。那时三清殿内挂满红红绿绿,琳琅满目的年画,且每张年画都编上序号,便于群众挑选。各种各样,浓烈喜庆的年画其中不乏著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年画的种类、内容丰富多彩,有新年生肖为主题的年画,也有迎春接福为主题的《鹊梅图》《松  相似文献   

11.
民间年画的社会教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中国民间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艺术品,是传统社会民间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惩恶扬善、寄托理想的一种特殊话语方式。民间年画的欣赏使用对象,大多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年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文化认同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尹洪东 《半月谈》2004,(13):58-60
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被并称为中国木版年画三大产地。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三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式微。濒临消亡。而进入21世纪。杨柳青和桃花坞年画已接近“名存实亡”.形不成批量生产。但杨家埠木版年画.不仅奇迹般地从衰亡中活了下来.而且正以一个大产业的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仅300来户人家的杨家埠.现在家家户户都刻制年画.一年生产年画2000多万张.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杨家埠年画。近10年来演绎了自己的“再生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广大农村流行一句谚语:“有鱼有肉不是年,贴上年画才算年.”我们在山东省潍县看到,万千农家,门上贴的是门画,门画两边配以对联,门楣贴横批,门楣下沿悬垂刻纸挂廉;堂屋正中挂着四条屏或中堂画,两侧墙壁和东西厢房也贴满年画.年历画贴在灶房炉壁上,“小横批”贴在坑头上,“牛仔”贴在马车上,“栏门画”贴在猪圈门上……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到处都是鲜艳夺目的年画,如同画展.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我国民间年画具有优良的艺术传统.山东省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孙立荣所长对年画颇有研究.他说,我国木版刻印年画源远流长.最早人们在过年时挂些象征性的东西,以示吉祥.魏晋南北朝(二二○——五八九年)发展成为图绘的桃符.唐代(六一八——九○七年)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出现,木刻年画随之产生.至明代(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则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民间年画遍布全国大部份地  相似文献   

14.
袁文 《群众》2010,(6):25-27
<正>江苏对口支援绵竹灾后恢复重建已近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绵竹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公共服务得到均衡发展,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得到基本恢复,产业恢  相似文献   

15.
提起年画,人们也许会想到「杨柳青」、「桃花岛」来。然而,在一九八七年的山东潍坊国际博览会上,湖南省隆回县的滩头民间木版年画《简称滩头年画》却受到国内外不少专家和大师们的青睐和称奇。滩头年画奇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奇在一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最夺目的瑰宝。不仅由于它题材广博,手法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它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若论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仍是农耕文明一宗巨型的财富。木版年画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汉代驱邪的神荼和郁垒;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在宋代,逢到岁时,以木版印刷的神灵乞求平安的习俗已出现。但是, 更完备的张贴年画的风俗真正形成应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这五彩缤纷的风习以普及到九州广大的乡野。就其本质而言,木版年画不是单纯的艺术。在民间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种风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与载体。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年心理便注入其间。年画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绘画了。  相似文献   

17.
李立华 《乡音》2024,(3):47-48
<正>“年画之乡”河北衡水市武强县,曾盛产一种印有戏出并配有谜语的画——灯方年画。灯方年画,是武强年画独有的品种。将印在薄而透明纸上的灯方年画糊成灯笼,供人们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上元夜观赏猜谜。五彩缤纷的灯方年画,赏心悦目,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8.
陈伟龄 《群众》2009,(2):62-64
2008年的11月9日至18日,我在灾区绵竹度过,这短短的10天经历远比我的30年人生要重了沉了很多。在绵竹的每一天,我的脸都是湿漉漉的,我的眼囤是红的;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江苏的老乡,和他们用家乡话交谈:每一天,心情都如同翻滚的岷江一般,难以平静。江苏援建队伍承载着7600万家乡人民的希冀,在这片几成废墟的土地上帮助绵竹人民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19.
孟实  东军 《群众》2019,(11)
<正>1999年10月,第14号强台风导致木兰溪洪水泛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灾情后,提出"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并强调"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从1999年12月开始,经过20年的持续治理,木兰溪早已变害为利,成为造福莆田人民的"最美家乡河"。2019年4月下旬,本刊记者参加了全国党刊全媒体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福建莆田  相似文献   

20.
绵竹是川西平原西北部一座置县两千多年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6年撤县设市,连续七年跻身全省“十强县“。改革开放以来,绵竹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近几年,坚持“以开放求开发,以开发求发展“,实施“以旧城改造为依托,以新区开发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