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石森昌 《前沿》2009,(3):63-65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行为主体所承受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压力对于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循环经济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压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文章首先分析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压力的相关概念;然后建立包含源环境压力、同级系统压力、公众环境需求压力、法律制度压力和其他因素压力等五种压力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压力系统模型;最后讨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压力测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和具体指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陈娟 《前沿》2007,(3):38-39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对未来发展的共识,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缓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以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牛睿 《人民论坛》2012,(5):40-41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我国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还存在缺位与不足。应当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的程序规定、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迪云 《理论月刊》2006,2(6):140-142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在分析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基础上,论述了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最后指出,我国应从绿色GDP核算制度、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科技研发促进制度和抑制废物形成制度、循环名录、循环目标及循环程序制度、技术与工艺标准及技术性指导制度、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政府扶持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经济激励制度、信息化建设制度等10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财政制度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推动。现阶段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财政的缺位现象严重,循环型企业的税负较高、利润率偏低、资金紧缺。本文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财政缺位的制度、机制、技术等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全方位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是一个具有典型外部经济的行业,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林业是一个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而林业建设与公共财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政府需要对林业给予大力支持。林业项目需要补偿的是其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量界定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林业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指标,实施公平的差别扶持制度。而差别补贴、差别税率、差别信贷和贴息政策、绿色证书制度的设计都是建立林业财政差别扶持制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的新制度经济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敏 《桂海论丛》2005,21(6):23-26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追求有效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已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制度安排。文章首先归纳了现有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之后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剖析,并概要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三大矛盾”,导致了规模不经济、循环不经济、循环不环保、循环不节约等一系列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产生。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的实地考察,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实施模式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制度创新战略等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9.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较早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自"九五"以来,就从建立和完善制度入手,着力加强组织运行体系、技术装备体系、清洁生产体系、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二次能源综合利用体系和绿色环保产业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再生产资源”为表现形式,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最终使整个社会建立在节约型和生态型结构上。借鉴国外为发展循环经济而实行的税收制度,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贵州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税收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再生理念为基础,力求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运行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选择, 完备的法律制度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循环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健 《求索》2008,(12):29-3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和日本模式三种。国内模式有生态产业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生态城市和生态区域模式。本文评价国内外模式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启示是: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实现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依靠技术进步为发展循环型工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必要政策和制度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废展的工业产业结枸。  相似文献   

13.
关茹萍  ;张葆春 《求索》2008,(7):11-13
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视角,在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资源产权制度,发展技术支持体系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林业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问题,实质是林业经济问题。保护森林资源,也就是保证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是林业公安机关的一项根本任务。在深入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保住了林业资源,就为“保绿、搞活、求富”的林业发展总体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林业公安工作和当前机构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亦即人类社会在物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遵循物质和能源消耗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最终达到“以最低的资源消耗与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的。今年上半年,广西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规范工业企业生产活动,降低工业能耗,倡导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启动一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逐步建立起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主要是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党政联动,建立起政府负责、部门协调配合的循环经济推进工作机制岁末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本着对广西未…  相似文献   

16.
静脉产业发展滞缓是导致循环经济难以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连市静脉产业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这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条件。"十二五"期间,大连应将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通过推进"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体系,来实现循环经济的区域性整体联动,从而加速驱动城市转型发展和促进"绿色大连"、"美丽大连"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刘秋梅 《桂海论丛》2011,27(3):108-111
打造循环经济对于中小城市保持经济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贺州市结合市情从技术角度、人本角度和社会角度打造循环经济。从贺州市的做法来看,中小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处理好发展循环经济与保持经济增长、循环经济与经济性、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经济发展的本地循环与外地循环等四对关系。  相似文献   

18.
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是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从国内外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的理论和实践梳理对国内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确定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机制建立的重点、探讨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的方式与途径及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的保障机制,从而构建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黄志雄 《桂海论丛》2006,22(5):74-76
我国在促进循环经济的立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的立法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必须大力加强。当前应抓紧创制循环经济社会的基本法《循环经济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生产、分配、消费和技术支撑等环节中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20.
科技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应深化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科学研究,构建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借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循环经济产学研深入合作,以强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依托电子商务整合循环经济技术市场,培养和造就循环经济亟需的科技人才,加大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提高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率,以优化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体系;健全服务于循环经济的科技中介体系,加强数字化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建设,以完善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