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主流司法文化相对应存在一种司法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形态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西按照其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达到正当或非正当的目的,采用越轨和违法方式从事违反司法理念和原则的行为。司法亚文化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之分。其正向功能主要表现为: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心理调适;增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等。  相似文献   

2.
宪法司法化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宪法司法适用问题是其重要内涵之一,宪法司法适用是指当穷尽所有法律法规之后仍然不能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情况下,宪法可以进入司法诉讼程序,作为法官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且这种依据应该符合宪政精神。应该破除传统宪政观念,改变我国宪法与司法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推动宪法进入诉讼领域,稳妥谨慎的推进宪法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3.
法官的职业品格对于实现司法正义具有重要作用。司法惩戒不能仅以矫治不端行为为目的,还应当体现司法职业保障的要求,即司法惩戒应当对财产罚有所侧重而对身份罚有所限制,以保障法官的职业身份与能力不被侵扰。我国传统的司法惩戒并没有内含着司法职业保障的相关性规定,在惩戒权的设定、惩戒的方式和程序等方面均存在重惩罚而轻保障的问题,不利于养成独立、公正、能动的法官职业品格。  相似文献   

4.
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高校不能仅以自己的内部管理规定就剥夺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学校的内部管理规定必须有法可依,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对学生的处理应当符合正当程序,畅通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司法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化是指在司法活动过程中 ,影响甚至决定法官行为的一系列法治思想、司法意识、司法思想、司法道德、司法理念、司法规则等文化要素 ,简言之 ,就是司法者的综合素质。司法文化所涵盖的综合要素中 ,要以法律知识结构要素为核心 ,这不仅是法官职业特点所决定 ,而且是法官文化区别于一切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除了法律知识结构这一要素以外 ,作为法官所要具备的道德、品行、形象、伦理、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往往是各行各业所共有的 ,唯有法律知识 ,法律文化水平 ,最能突出和体现法官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因此 ,法官文化要素或构成 ,…  相似文献   

6.
司法审查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司法监督制度。关于反倾销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是指按照WTO有关协议及国内法的相关规定 ,倾销案件的有关当事人如对处理反倾销措施的国家主管机构所作的最终裁决或行政复审结果不服 ,有权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请求对该案重新作出裁决。文章以中美两国反倾销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为研究对象 ,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分析 ,揭示反倾销措施司法审查制度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论司法为民与现代司法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为民的理论基础在于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国家性质与尊重与保障人权理论。司法为民的实质就是要求保持司法过程对民众的开放,保障和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司法为民是现代司法理念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军事司法若干前沿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军事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界日益重视军事司法理论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试从以下四方面对军事司法前沿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析。一、军事司法基础理论研究关于军事司法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军事司法是国家司法的组成部分,是指军事保卫机关、军事审判机关、军事检察机关,依据国家赋予的司法权而进行的侦查、检察、审判及其他相关活动的行为[。1](P240)二是认为,军事司法是指国家的军事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处理诉讼案件和非讼事件的专门执法活动,依法行使司法权的主体是军队保卫部门、…  相似文献   

9.
齐玉苓一案引发了宪法学界对于宪法司法化的大讨论 ,按照普遍的共识 ,宪法司法化昭示着宪法的司法适用 ,是指具体法律没有相关规定时直接援引宪法进行断案。这一概念如果是民法和行政法出现缺位时是可以适用的 ,但如果刑法对某一行为没有相关罪名 ,由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存在 ,致使宪法不能适用到刑法领域。  相似文献   

10.
秘密侦查措施对司法伦理会带来严重的冲击,可能动摇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引发执法人员滥用权力并降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基于利益权衡、打击犯罪的需要以及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对这种冲击有一定的许容性。但不能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不能违反基本的职业伦理,也不得违反基本的社会伦理,对严重冲击司法伦理的应当进行制裁。  相似文献   

11.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国家赔偿主要包括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行政赔偿实行单一归责原则,即违法归责原则;司法赔偿实行二元归责原则,即有限违法归责原则兼采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应注意刑事司法赔偿中的一些特殊规定,正确处理国家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司法之谦抑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虽然在形式上是法的实际应用,但其存在独特的生命逻辑,有着特定的伦理品格.司法实效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谦抑品格.司法谦抑品格符合司法广场化的艺术追求,最大可能地降低纠纷解决过程的反复性;促进利益礼让,引领时代精神,达致社会和谐;表征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技术和信用,标识职业伦理品格.  相似文献   

13.
亓建文 《工会论坛》2007,13(1):121-122
《刑事诉讼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刑事被害人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等途径获得赔偿,但这一制度设计存在诸多缺陷,不能确保被害人获得及时、有效的补偿;国家补偿制度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国家补偿是国家基于人道主义而给予被害人的一种福利救济,这种救助是有限的,并有多种限制条件。相比较而言,刑事和解等恢复性司法措施更有利于满足刑事被害人的需求,有利于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导完善刑事被害人补偿机制,是我国刑事司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军事刑事司法管辖制度是指确定军事刑事管辖权配置的规则体系。划分军事刑事司法管辖应坚持国家司法权统一行使原则、维护国家军事利益原则、属人原则、属事原则。犯罪行为人的主体身份及身份等级是影响军事司法与普通司法刑事管辖权范围和划分上下级军事司法机关刑事管辖权的重要因素。我国理论界对于现役军人的刑事管辖权存在军人犯主义和军事犯主义的学术分歧,对于军事司法机关战时对特定平民行使管辖权的范围存在较大的争议。我国立法应对现役军人的刑事管辖权采取军事犯主义,把战时执行军事勤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纳入军事司法机关的管辖范围。  相似文献   

15.
司法不作为现象及司法管理对策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司法不作为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或宪政原则,拒不、怠于或迟延履行法定司法职责的现象,是“司法渎职的灭迹者、公民权利的活埋者”,严重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妨害司法正义及社会和谐的实现。司法不作为可表现为种种形式。其主要成因是司法制度缺陷、地方保护主义、司法程序漏洞、司法官员素质低下等等。应通过完善司法制度、强化国家赔偿、提高司法官员素质、完善司法程序、加强司法的社会监督等司法管理手段,对司法不作为行为进行预防、救济和制裁,以提高我国司法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16.
裁判请求权,是指公民在权利遭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所享有的请求司法机关予以公正审判的权利。每个人是否可以更容易的接近司法,并获得公正的裁判,业已成为衡量一国司法水平、法治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权利能否得到及时的救济、纠纷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关系着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他权利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将裁判请求权规定于宪法中加以保障,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汉律中的司法官吏渎职罪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有的汉律史料来看,汉代国家对于司法官吏司法权的主要约束机制,是于律典中就司法官吏的渎职罪进行较为严格的规定。汉律对于司法官吏渎职罪的规定,贯穿于刑事司法的各主要环节。这些司法渎职罪的规定对官吏的司法活动形成比较严格的法律制约,对于保证司法公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法文化是司法体制改革关涉的重要内容。对司法文化进行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伦理指标、先进司法理念指标、司法职业规范指标以及法治知识的传播指标四个方面。对此四个方面指标的考量,可以基本反映出一个国家司法文化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司法合法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合法性是指公民因为司法本身是公正、廉价、高效的,它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公民的权益而产生的对司法的忠诚和自愿服从。司法的合法性基础和来源包括意识形态、结构、个人品质和司法的有效性。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司法潜伏着多种合法性危机的诱因,故巩固司法的合法性地位是我国司法改革的根本任务。我国的司法改革应以公民为主导力量,以公正、廉价和效率为其价值评价标准,同时要从意识形态、结构、个人品质和司法的有效性四个方面致力。  相似文献   

20.
从应然角度看,司法公信与司法能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司法能动有利于增强司法自治力、司法说服力和司法确定力,能够促进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同时,司法公信为司法能动规定价值基础、设定价值目标、提供价值前提,从而成为司法能动的基础和保障。从实然视角看,司法能动因其自身的内在的冲动特性可能会与司法公信的内敛特质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的这种紧张关系不可调和,只要我们在司法过程中能够处理好司法主动与司法被动的关系、适用法律与发展法律的关系、司法职业化与司法大众化的关系,仍然能够在司法公信与司法能动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模式,在实现司法能动的功能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护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