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吳新華西藏之行的攝影作品,曾在《大衆攝影》等報刊上發表,並參加過現代攝影沙龍八十八展、“艱巨歷程”赴日本攝影展,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藝術節展覽,很得同行們的讚譽。吳新華一九五○年七月出生於一個攝影藝術氣息較濃的家庭,但兒時偏愛體育。一九六六年,他剛滿十五週歲就長到一米八,能蹦善跑,會守善攻,在“八一”籃球隊擔任了“主角”B續十載的專業運動員生涯,給了他堅實耐勞的體格。而從哥哥那兒“轉販”來的繪畫知識,又使他愛上了紅紅綠綠各種顏色,塗塗抹抹,雖未成功,却保存、甚至發展了他深心一角的靈氣@靈氣凝聚着,運動着,終於找到了一片可以迸射的薄  相似文献   

2.
漫畫是時代的產物,它總是同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的,如果我們重視十九世紀歐洲的戈雅和杜米埃的貢獻,那麼我國許多諷刺畫家在反帝、反封建以及大革命年代裹的功績,同樣也是不可磨滅的。近幾年在北京,每年葉淺予總要召集三十年代的漫畫作者聚會一次。於今我們都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把中國漫畫家在抗日烽火中的經歷紀錄下來,在中國漫畫史上留下有意義的一頁,是我們這些老人的樂趣,也是我們的責任。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國主義併吞中華的兇燄愈演愈烈。全國人民抗日情緒日益高漲。在中國漫畫的發源地上海,編輯《時代漫畫》月刊的魯少飛、王敦慶與《獨立漫畫》月刊的編輯  相似文献   

3.
所謂五彩瓷,是特指以紅、黃、綠、褐、紫等釉上彩作畫的瓷器。最著名的五彩瓷產地是江西景德鎮。多年來,國內陶瓷界一般都傾向於認爲明代官窰五彩瓷肇始於成化年間(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但在一九八四年,一對署款的宣德青花五彩官窰碗,被攝影家王露先生偶  相似文献   

4.
《港澳攝影藝術展覽》是由香港著名人士費彝民先生發起的。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為展覽題寫了‘繁榮中華民族的攝影藝術事業’的賀詞。一百六十餘位香港著名攝影家,其中包括港澳十二個攝影團體的會長和副會長,還有香港兩家攝影器材商會的理事長和副理事長,為此專程來到北京。 懸掛於展厅內的四百四十一幅攝影作品,是四百四十一位港澳攝影家選送來的代表作。其中陳復禮的《玉蘭》、簡慶福的《一湖春水曉帆風》、容紹新的《期待》、陳平的《馬路上》、馮錦坤的《和平共處》、黎榮照的《田園之歌》、戴國雄  相似文献   

5.
將屆期頤之年的郎靜山先生是當今世界上最年長的攝影大師。他投身攝影八十餘載,跑遍世界各地,榮獲二十多個國際榮譽頭銜,如今仍在台北寓所不改其樂,孜孜於他獨創的“集錦攝影”。去年世界攝影術發明一百五十週年,台灣攝影家倡議爲郎靜山先生擧辦百歲攝影展覽;郎老表示年前才擧辦過回顧展,再開個人展似無必要,不如把他收藏的世界各國著名攝影家的作品展示於  相似文献   

6.
~~漫畫:——喲,您的背?@王正乾~~  相似文献   

7.
簡慶福先生攝影展覽,一九八一年新春於北京開幕,博得了廣大觀眾的熱烈讚譽。我們從簡慶福先生幾十年來豐碩的創作收獲中看到了他高深的藝術造詣和精湛的攝影技巧。展出的這些作品,爲我們提供了一次極好的藝術欣賞和學習的機會。藝術是生活的反映。簡慶福先生的攝影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北京画院舉辦了《中國西部拾貝》——韓連贇攝影藝術作品展覽。在當今中國攝影界,三十三歲的韓連贇只是一位初露頭角的年輕人,然而,他那凝聚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攝影作品,却赢得了人們的讚賞。 韓連贇出生於山東省聊城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作為長子,他除了上鄉村小學,還得  相似文献   

9.
過年話年畫     
年晝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多彩的題材內容、大小不同的規格形式和鮮艷奪目的色彩赢得人們的喜愛,每到歲末,各家在大門、影壁、廳堂、房門、炕頭等處張貼年畫,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版年畫是唐代(六一八——九〇七年)畫家吳道子所作的《東方朔盜桃》。晝面上繪一長者,即東方朔,濃眉長鬚,上穿大掛,下著豹皮裙,腰間纏絲帶,帶上繫葫蘆。他肩扛一带有仙桃的桃樹折枝,飄然而來,回頭觀望,臉上露出盗得仙桃後的得意微笑。此  相似文献   

10.
台灣著名攝影家、六十七歲的吳紹同先生,一九九○年五月一日退休,翌日便偕夫人回到闊別四十多年的上海踏青掃墓、探親訪友。之後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又接連兩次來大陸攝影創作。吳紹同祖籍廣東順德,一九二五年生於上海。兒時偏愛照片,各種報刊雜誌的風景照片啟蒙了他,立志要當攝影家。父母給了他鼓勵和支持痪湃吣?他剛滿十二歲,就與照相機結下良緣。他一開始接觸相機,很快就迷上了拍攝所帶來的藝術效果。由此他進一步產生了一個追求——把一生獻給攝影事業。二十歲那年,他考取了新聞??埋頭苦讀,學業優良。一九四六年他擔任了上?兑媸缊蟆窋z影記者,開始了職業攝影生涯。一九四七年,吳紹同偕未婚妻從上篲w居台灣?文暧謪⒓恿松虾5闹袊鴶z影學會。  相似文献   

11.
布贴壁掛     
河北省辛集市的農民晝,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最近,他們採用农民画形式用布貼方法製成了壁掛,為民間工藝品增加了一個新的品種。這種壁掛,融繪畫、剪紙、布貼藝術為一体,线條粗獷、造型稚拙,色彩艷麗。內容多取材於農民生活及各種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具有强烈的鄉土氣息,現已成為一種很有特色的室內裝  相似文献   

12.
由接連不斷的攝影作品展覽和公園裏遊人手中的形形色色的照像機,由城市街頭日漸增多的彩色擴印點和新出現的農民攝影小組,匯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攝影热”。它正在為當今中國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形形色色的影展“中國、婦女、生活”影展中共展出了一百六十四幅作品。這些作品均由英文版《中國婦女》雜誌社的四位男性攝影記者拍攝的(該雜誌社的所有文字編輯、記者皆為女性),這四位中青年記者自一九七八年《中國婦女》復刊以來,奔走於全國各地,拍得了五萬餘張底片。這次從中精選出的一百餘幅作品內容豐富多彩,對許多題材的挖掘、探索都較有深度,留給觀衆的印象是親切、自然、生動,生活氣息濃厚奈荒行詳z影記者,拍攝婦女題材的照片是有一定的難度和局限性的。但由於他們  相似文献   

13.
中國古代有“大道以多歧而亡羊”之語,孔子有“吾道一以貫之”之說,對後世國畫影響很大的清初大畫家石濤(一六四二——約一七一八年)有“一晝”之論,雖然角度不同,基本意思都一樣:幹什麼事都要守住一個最根本的原則,而最根本的原則又是最簡單的蔀橐粋€真正的畫家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要不受任何干擾,執著地、認真地去畫畫,去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回顧顧林幾十年繪畫之路,使我想起了上面最基本的畫論與人生哲理。一九三八年出生於重慶,  相似文献   

14.
畫家吳忠翰的大作《白雪曠野》,三十年前就在我的記憶中刻下難忘的印象。他描繪當時雪地行軍的小型套色木刻,畫幅雖小,可場景之大,構圖之妙,色彩之和諧,刀法之鏗鏘有力,無不使我感動。這幅畫連同另兩幅緊扣時局的套色木刻《牧馬》與《秋騎》,均是一九四三年參加全國木展時被選送英、美、蘇、印等國展覽之名作。早在抗戰初期,他就讀梅州中學時,團結了二十多位同學組織‘抗戰漫畫木刻宣傳隊’,後又在國立厦門大學組織木刻研究會。堅持新現實主義的道路,進行創作  相似文献   

15.
李可染先生是現代中國傑出的山水畫家。他即屆八旬,十幾歲起就精勤沉毅地從事於繪畫的探索和創作。他的輝煌成就,正是他勤奮與才華的結晶。一個畫家的出身常常影響到他一輩子的創作風格。他是江蘇徐州人,父親是個以撈魚摸蝦為生的逃荒者,後來成為廚師,也開過小饭館。由於雙親都不識字,他沒有‘書香門第’那一套舊禮教的拘束。野地上搭起的戲台是他最早的文藝課堂,用破瓦  相似文献   

16.
近幾年,隨着國門的開放和改革的進行,有的人對民族的東西開始不敬起來,認爲只有徹底地否定自身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才有可能走向世界。這樣想,真是糊塗。前不久,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說:“中國要發展,首先要瞭解自己的歷史,瞭解國情?彼€說:“一個忘記祖先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我感到這話說得很中肯。民族的東西,丢棄不得。畫家吳作人有這樣一段話:“西方人喜歡中國繪畫,喜歡的是真正的中國繪畫,也就是傳統的中國繪畫。對於那些沒有什麼具象,中不中,洋不洋,說不清,道不明,‘時髦’的現代派繪畫,不僅中國人看不懂,不喜歡,西方人也看不懂,不喜歡。”看來只有瀰漫着濃郁的民族氣息的作  相似文献   

17.
一位出色的當代女畫家,擱下畫筆,幾乎以半生的時間去為别人掛畫。这對她個人來講,無疑是一大憾事,但又是我們時代特有的美談,因為顯示出畫家的性格和捨己為人的胸襟,也體現了中國進步的藝術家以奉獻為樂的美德。畫家郁風就是這樣一位以奉献為樂的人。為了幫助他人,她長時期放下自己心愛的畫筆。為了祖國的文化事業,她多次改行:她當過話劇演員,採編合一的新聞記者,又作過宣傳畫,編過副刊,還是‘展覽工作者’——如果有這個名词的話。  相似文献   

18.
中年書家楊光華,以開创中國水墨畫新技法而聞名畫壇。最近,在北京美術館,舉辦了他的第二次個人畫展。观众雲集,都為他精美、独待的作品所陶醉。杨光華以新的創作方法,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意境。以《奔腾》這幅山水畫為例,作者描繪了雨后长江三峽,高山流水傾瀉而下及江水奔腾的情景。以往的中國畫,表現流水等白色物象時,只能用白紛或其他顏料精描細琢,  相似文献   

19.
三年前,中國近代著名刺繡藝術家沈壽(一八七四——一九二一年)的兩幅刺繡珍品,一爲耶稣繡像,一爲美國女明星倍克像,由張謇的後人獻給國家,收藏在江蘇省南通博物館,當時被傳爲佳話。强謇嫡孫,现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張緒武先生對我講述了這件事的始末。沈壽是中國近代刺繡藝術家和工藝美術敎育家,首創仿真繡,将西洋畫、攝影等藝術特色融入刺繡,爲中國刺繡開闢了一代新風,她的作品蜚聲海内外,曾得慈禧太后、意大利皇后等人欣赏,多次獲國際博覽會的最高獎譽。愛國實業家張謇稱她爲“世界美術家”、“天下奇女子”,將她延聘至南通,設所傳習。她生平有五幅刺繡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國繪畫史上,肖像畫在漢(前二○六——公元二二○年)、唐(六一八——九○七年)就已流行,元(一二七九——一三六八年)、明(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以後逐漸走下坡路。到了上世紀末、本世紀的清末,人物畫就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新中國成立後,人物画有了起色,但其中肖像畫的發展却非常緩慢。十年動亂以後,在肖像畫的園地里仍然顯得寂寞,它遠遠比不上山水、花鳥和流行的牧歌式人物畫、仕女畫。當然,說它寂寞,並不等於說沒有人问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蘇州市文聯副主席、蘇州市工藝職工大學教師劉振夏,就是孜孜不倦地長期從事中國畫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