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丹 《理论月刊》2008,(2):80-82
本文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报刊对西方近代民主制度、介绍的分析,指出尽管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目的是将其作为"文字布道"的工具,其中对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介绍客观上却对近代中国社会民主思想的萌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进行的文字传教工作,客观上直接催生了中国新出版业,并影响了出版业的方方面面。但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中国民营出版业纷纷崛起,在文化传播上逐渐掌握了自主权,传教士的作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尹翼婷 《求索》2013,(7):64-66,38
早期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男传教士为主力,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来华女传教士增加,逐渐超过男传教士,传教运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女传教士成为近代中国传教运动的主力。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1 9世纪下半叶起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分不开,与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剧变相联系,同时也与女传教士在宣教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息息相关。这些变化客观上为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来华传教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残疾人事业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中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开始创办残疾人机构,掀开了中国残疾人事业新的一页;政治家、思想家介绍西方残疾人事业的理念及成果,批判旧传统,提出了新理念。民国成立后,传教士创办的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而以张謇、陆伯鸿为代表的实业家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定位残疾人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五四运动之后,残疾人的人权及国家应尽责任的理念得到了社会确认,国人要求自主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促使近代残疾人事业的中国化、普及化。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中西关系的巨大变化和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输入.中国原有的慈善思想遂由传统向近代嬗变。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大开.西方的慈善思想也不断传人中国.随着外国传教士的进入.一些教会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兴办起育婴堂、孤儿院、诊所、医院等育婴与医疗慈善机构.这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窗口.西方书报对西方慈善事业的介绍以及对西方传教士举办的慈善医药、育婴、赈灾等活动的报道为中国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慈善事业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吴乃华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基督教在唐代已传入中国,称为景教,...  相似文献   

7.
张杰 《思想战线》2008,34(1):139-140
从宗教的视野观照可以发现,围绕中国近代杂志形成了一个以西方宗教为主体的新学,与以孔孟之道为根本的旧学进行"文化领导权"(hegemony,葛兰西语)博弈的场域.无论是最早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杂志,还是后来由知识分子主创的一系列期刊,都与西方的宗教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杂志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权博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8.
薛晨 《前沿》2012,(18):153-155
近代中国在列强的入侵下被迫走上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思想的道路,中国的爱国青年对民主和宪政作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其中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将民主、宪政视为国家富强的工具;其次,在引用西方理论和制度过程中强行置换掉制度设计的最高目标导致理论逻辑上的混乱;最后,没有认清中西社会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论述以上三个原因以总结近代国人对民主、宪政的探索历程,以期更好地理解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9.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翻译出版西书、传教士传播、留学归国人员传播为主要形式,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后,发现中国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对基督教传播可能构成威胁的穆斯林群体,于是他们开始了针对该群体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教活动。这种传教活动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化侵略意味,从总体上看也是不成功的,但在客观上对两种宗教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动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大军  伊彩霞 《前沿》2011,(8):162-165
20世纪20~7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文艺政治化的发展主潮,"激进"的政治功利倾向与无限的民族认同,无情地湮没了中国作家想象西方传教士的审美自由,这导致该时期作家对西方传教士的刻板化与非人化图解,以及文本反殖民主义话语的"过剩"生产。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书写则在一个自由多元的开放语境中,逐渐清除了独断论、工具论的文化逻辑,使西方传教士书写呈现出一种摧枯拉朽、别立新宗的破茧之美。尽管如此,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重绘仍留下了诸多有待超越的创作盲点。  相似文献   

12.
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主立宪政治作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与选择的起点,在整个近代中国的民主诉求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民主共和政治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二次民主抉择,是辛亥革命所要建立的民主模式。五四时期的激进民主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民主诉求,追求的重点虽是民主的价值、民主的理想,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却使这种追求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地宣扬民主理想和价值,忽视了使民主走向现实的制度建设,从而用民主的理想扼杀了民主现实。这种民主追求的危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影响着今天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由于科学地理知识的贫乏 ,我国自古就有“中国者 ,中央之国也”的传统观念 ,这种妄自尊大心理成为有清一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所在。明清时期 ,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地图、地理著作及创办报刊对天文地理知识的介绍 ,挑战了中国自古有之的“天朝中土”观念。另一方面 ,鸦片战争前后 ,一批具有先进眼光的志士仁人如林则徐、魏源等 ,在传教士所带来的新信息新观念的影响之下 ,也开始从地理图志入手 ,寻求中国的自强之策。他们从注意地理、历史的差异进而反思政治体制的不同 ,向国人灌输了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的西方政治制度 ,由此 ,西方的“国家”观念开始动摇中国传统的“王朝”思想。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准备了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党是在西方近代政党政治大潮的涌动下产生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国情因素,促成了中国不同于西方政党政治的诸多特点,其中尤以"以党建国"和党治为标识。中国政党政治的特质带来了成功,也留下了教训。中国应在借鉴和吸收政党政治所应遵循的宪政民主基本原则的同时,立足于本国社会政治关系的实际,顺应民主法治发展潮流,以改革创新的勇气,走出一条既体现民主法治精神,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政党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15.
反洋教斗争:文化冲突乎?排斥进步文化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义和团反洋教活动起因是中西文化冲突’,是‘排斥进步的西方文化’”的观点,既无史实依据又无理论根据.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不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化;少数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推行的是本国政府的对华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强迫中国民众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国民众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反抗;传教士在华开办学堂、创办报纸等活动确实传播了某些西方进步文化,但这并非传教士的主体活动,且“教案”冲突也并非因此引起.  相似文献   

16.
郑伟  李玓 《传承》2014,(9):123-125
晚清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救亡与变革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严复曾长期留学英国,对西方的宪政思想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的宪政观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进化论、天演世界观、自由与民主三个层面审视严复的渐进主义宪政观,有助于进一步阐述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众眼中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说,对中国而言,近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外来之物。以1582年西方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为起点标志的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渐渐地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但是中国百姓真正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有切身感受并从此真正关注西方科学则可以说是在1840年以后了,是经历了痛苦后的认识,“鸦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统政治忠诚观历经了从"城邦至上"到神权政治,从世俗专制到民主国家的对象变迁,并逐步在价值层面上蕴含和发展了公平、理性、责任、民主等基本精神与政治理念,从而确定了西方近代以来忠诚关系的基本价值与原则,架构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庞昭 《求索》2011,(3):249-251
郭嵩焘的致富致强之道不仅表现为对传统重民、养民思想的继承,而且表现为以民本来体认、诠释西方的民主,强调利民、富民。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当口,一批士大夫政治理念的深刻变化,为以后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自近代以来,政体问题的争论一直是各派政治势力关注的焦点。在一场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的较量中,共和主义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取得了胜利,并且成为此后中国政治发展中政体问题的惟一选择。但是,由于对共和的认识存在误解以及缺乏实行共和的基本条件,近代思想家尤其是辛亥革命所推崇的西方式的共和思想并没有真正在中国实现,而是在随后的政治发展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和转换。近代中国共和主义实践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国人对于共和在理解上的误区也成为共和主义遭遇挫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对于共和与君主立宪的关系认识不清关于共和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