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哲学思辨、道德情操、审美取向、科技教育、宗教信仰等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导向、垂范中华民族的思想德行与伦理规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等方面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种不客观的认知。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理性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以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徽商文化蕴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徽商文化中包含了团结、开拓、诚信、创新、拼搏等精神,在传承和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与要求,深入探析徽商文化的时代价值和重要作用,是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亦是绽放中华文明魅力之举措。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价值形成的主导思想和根源.以大学生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和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剖析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贯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特点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形式相结合,建构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伟大论断。新时代我们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软实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是中国坚实的支撑力量和深厚的软实力。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通过深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去学习思想精髓,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价值旨归,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坚守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治理价值。囿于国家对治理价值系统性、目标性和引领性的期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道德治理,实现公民个人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既要继承和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还要重视治理干部和人才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家文化软实力实质上是该国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由内而外发散过程。文化体系重塑的核心价值内涵失根、文化传播机制的核心价值手段滞后、文化创造主体的核心价值取向不高,彰显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急需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现实依据。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根基;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观念;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培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底蕴,是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三条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其他族群的特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有诸多契合点,可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推进"中国梦"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演进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简单替代或者非此即彼皆不可取。当前应当批判"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立足于辩证综合的"古今中外"法,使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成为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理念、价值取向回归的鼓励和创新,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合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创造性吸收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蕴含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应的价值理念,有利于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通过批判性吸收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当中的其他优秀价值理念,有利于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借助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这一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载体,有利于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特气质。挖掘阐发、继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设好"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就要坚持不忘本来,充分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吸收外来,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面向未来,明确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与发展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历代中共领导人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总结党的历史与经验,习近平在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溯源、本质和价值上形成了独到的传统文化观,成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指导,在中国道路的选择和发展中彰显传统文化价值,在文化发展周期的比较视野中定位文化功能,在时空坐标中坚定更高层次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包括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包括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和发展路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把传统文化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以联通中外的视野阐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贡献,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为解决世界文化冲突提供了基本遵循;从民族繁衍存续的视角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多方面的功能;从国家实力提升的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福文化是中华儿女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瑰宝,闽东丰富的福文化资源蕴藏于闽东的地名、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以及饮食文化之中,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塑造科学正确的幸福观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情感的储备,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提供传统借鉴。为了更好地发挥闽东福文化的当代价值,应通过促进两岸福文化交流、形成福文化价值共识、创新福文化表达方式、开设特色福文化课程等方式,传承发展闽东福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华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情感文化、道德文化、政治文化、法律文化及核心价值观的有机集合体。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规定中华爱国主义的特有内涵和价值取向。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并世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体现积极当代价值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为凝聚兴国之魂,塑造社会之美,增进人民之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路径分析,提供精神支持,积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7.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沉淀而来最富生命力的精华和核心。和合文化是统战文化形成的历史源头;统战文化承接了和合文化的核心精髓;和合理念是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统战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协商文化是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统战文化中的全新演绎。新时代推进统战文化建构,增进统战文化自信,需要以和合文化为依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提升统战文化的多元供给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影响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文化解读——中华和合文化精神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中华和合文化价值取向的逻辑必然,一方面,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理想社会的要求必然以和谐融洽为基本原则和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合精神的价值引导,无论是协调现实利益关系还是增加社会财富,都内在要求发挥中华和合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新的解释学范式,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达到了新高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逻辑契合、理论架构,进一步把握二者之间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新的文化底色和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伦理文化博大精深 ,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中国企业文化只有建立在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创新和发展。本文认为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进行吸纳 ,把它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相结合 ;另一方面也要对其进行扬弃 ,以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学习中发展 ,在继承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