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正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网络中种种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一种特殊的侵害名誉权的方式,网络名誉侵权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其构成及责任承担进行分析,有利于更深入地认识并有效遏制网络名誉侵权。  相似文献   

2.
网络言论侵权是指发生在网络中的、以言论的行为方式而做出的对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等权利的侵害并造成损害后果的行为。网络言论侵权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而日益被人们关注,各国政府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对网络言论侵权进行规制。充分认识网络言论侵权的类型,分析网络言论侵权的特点,才能提出对这类行为进行规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名誉权侵权案件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我国立法规定,对于名誉权侵权责任统一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相当多的案件适用的却是推定过错责任原则。立法应当针对名誉权侵权行为的类型和侵害对象的性质分别作出规定:对于事实无争议,仅因评论不当引起的名誉权侵权纠纷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言论失实引起的名誉权侵权纠纷应适用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另外,在认定公众人物名誉权侵权责任时,应当适当减轻被告对于过错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4.
微博侵权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的侵害。微博缺少严格的把关机制,网络的匿名性致使对微博侵权难以认定,微博用户法律意识淡薄等,是导致微博侵权现象的主要原因。我国应完善与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微博侵权的惩治措施,实行微博注册实名制,建立微博信息发布把关机制,提升公众法律意识,倡导理性文明使用微博,以防范微博侵权。  相似文献   

5.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保护是全面保护虚拟权益的关键。因此,需加快关于网络名誉权的相关立法工作,完善名誉权立法保护体系;出台司法解释,明确网络名誉权侵权案件管辖权;设立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与网络名誉权救济基金,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刘晓庆被控侵权的台前幕后郑小洁,曹颖逊,黄向东近年来,著名影星刘晓庆接连打赢了3场官司:青岛税案、成都名誉权案和与丈夫陈国军婚变案。目前,她又陷入了另一起官司的漩涡:云南华泰房地产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诉刘晓庆侵害其名誉权纠纷案。这是刘晓庆首次作为被告,并...  相似文献   

7.
日益增多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在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从而实现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平衡,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期代表话题关注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法通则》发布以来,侵害名誉权的案件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对侵害名誉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包括侵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界限、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与赔偿数额、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进行探讨和研究。下面就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对个人信息权、隐私权和名誉权之侵害往往无法运用物质补偿方式使受害人恢复至伤害之前的状况。人肉搜索侵权是一种新型网上侵权,又属于较为复杂的共同侵权。我们在设计人肉搜索法治维度时,必须在形成机制、价值分析与侵权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则,规制并引导网民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对个人信息权、隐私权和名誉权之侵害往往无法运用物质补偿方式使受害人恢复至伤害之前的状况。人肉搜索侵权是一种新型网上侵权,又属于较为复杂的共同侵权。我们在设计人肉搜索法治维度时,必须在形成机制、价值分析与侵权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则,规制并引导网民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吴午东 《人民论坛》2020,(11):110-111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桥梁,在给我们提供"足不出户,知天下事"便利的同时,对公民的名誉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名誉侵权问题屡见不鲜。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未形成一套专门针对名誉权的保护体系,而是把媒体侵犯名誉权案件当作一般的司法案件进行处理,未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对此,应整合网络立法,建立责任审查制度,强化网络执法,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萌 《前沿》2010,(9):74-77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技术性使得网络时代的隐私权保护变得异常脆弱,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的一种延伸和扩展,伴随着网络隐私权侵权的多样化及复杂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网络隐私权的防护能力较弱,存在于我国互联网上的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主要是对于个人信息的非法侵害,而且有关网络隐私权的立法目前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面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现状,其立法完善和保护成了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2,(10):92-92
杨立新、李佳伦在《法律科学》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对网络的依赖有增无减。人们在享受网络带给生活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倍受各种网络侵权行为的干扰。《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为解决网络侵权问题找到了出口,但除了该条第二款中明确规定的被侵权人享有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的权利之外,侵权网络用户也享有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反通知的权利。这样才能平衡网络侵权中以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中心的被侵权人、侵权网络用户和其他网络用户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应包括死者的名誉权,对死者名誉权的司法救济程序只能由死者的近亲属提起诉讼。要准确地把握侵害死者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区别对待生前不同身份的死者名誉权。只有存在侵权行为人侵害死者名誉权的行为,死者确有名誉被损害的结果,行为人的行为指向死者,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才侵犯了死者名誉权。  相似文献   

15.
《现代领导》2014,(11):9-9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将于今日起施行。原告仅起诉网络用户,网络用户请求追加涉嫌侵权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原告仅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追加可以确定的网络用户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相似文献   

16.
黄萍 《长白学刊》2009,(2):80-84
“人肉搜索”具有两面性,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在“找人”的过程中,基于网络表达的交互性、便利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网络发表的言论极易侵害他人的个人信息,因此,应对“人肉搜索”进行严格的规范,躅络用户应严格自律,网络言论自由应止于信息隐私权开始之处。信息服务网站对用户言论负有一定的注意义务,对明显的侵权信息有主动审查、删除的义务,权利人提出异议权时,网站应及时删除或屏蔽。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名誉权法律保护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誉权是我国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人格权,由于立法起步较晚,对名誉权保护及相关权益表述笼统,制度、体系尚待完善,致使理论和实践均存分歧。本文试从名誉概念的二重性出发,分析侵害名誉权后果的复杂性;并就名誉权及相关领域几项权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权利冲突中选择限制公众人物名誉权,不仅满足公众知情权,也保障了公共利益和舆论监督。由于我国关于公众人物名誉侵权方面立法的缺失,造成司法实践过度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现象。明确界定公众人物概念,合理使用国外相关原则,完善侵权抗辩体系,对改变现状和限制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博客侵权是近几年随着博客这种新兴的传播形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侵权现象。在博客侵权案件中,网络服务商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因此,在责任的认定上,网络服务商应承担过错责任。另外,网络服务商还应有消极审查义务适当履行的免责、受害者无法举证网络服务商"明知"侵权信息没有采取措施的免责、受害者权利受到侵害而没向网络服务商提出救济的免责等免责事由。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媒介普及和受众对军事新闻的日益关注,军事新闻的采写和传播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关军事新闻侵权问题亦日益突出。未经过先进典型人物同意擅自采访,过度报道先进典型伤残、疾病和舍身救险等细节,过度报道被先进典型抢救的未成年人,造成对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害。未经授权公开报道新武器和新技术,公开报道部队番号、人数和武器装备,构成泄露军事秘密罪。为此,应加强关于军事新闻传播侵权形态及责任认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