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和特征,通过分析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和子女的互动方式,进一步探索这种互动方式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导致的不同于传统的亲子关系对新时期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亲子交往是儿童最早的交往活动,也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积极有效的亲子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情绪分化。提升儿童情绪认知的能力。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质量,并为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亲子交往是儿童最早的交往活动,也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积极有效的亲子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情绪分化,提升儿童情绪认知的能力。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质量,并为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流浪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因为流浪而中断,这将对国家政治文化的传递造成一定的影响。流浪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校园和社会在流浪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流浪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因为流浪而中断,这将对国家政治文化的传递造成一定的影响。流浪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校园和社会在流浪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王瑞红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3):16-19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早的和基本的执行者,家庭扶养方式对儿童早期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扶养方式的结构文化差异和家庭扶养方式的改善,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戚务念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5):82-90
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划分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种文化类型,认为二战后全人类正朝着“后喻文化”时代一去不返。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采用“文化反哺”概念对应后喻文化,并在中国验证这一观点。本文以经验调查为基础,考察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发现应当辩证地解读“文化反哺”。主要发现:(1)文化反哺的确存在。网络社会,新文化难以被“遮蔽”或“收编”,大学生对于亲代的反哺在广度、深度和渠道上均有拓展,时效性上得到很大提升。(2)文化反哺表现出全球化和在地化的勾联,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得到传承。相较于正向社会化,文化反哺在方式上和程度上体现出不对等性。(3)亲代和大学生子代都生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在解决亲子冲突时采取激烈的、对抗的、敌对的方式非常之少,而代之温和的、理性的和非对抗的方式。(4)相对同辈群体而言,“大学生”作为优势身份符号对于文化反哺的实现更具积极意义,所学专业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度对于文化反哺具有正向作用。概括地说,当下中国三种文化类型并存,传统的正向社会化模式并没有被后喻文化取代,且依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季乃礼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1):26-29
儿童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有许多特征,而理想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理想化指儿童正面看待、评价政治权威。儿童总体上理想化地看待各种权威,但因时代和国家、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理想化特征的形成既有儿童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儿童的理想化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制度提供了发散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孔德英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8,(1)
一、儿童社会化及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墨森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态度、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儿童 相似文献
10.
林茂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3)
农村社会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造成乡村社会亲属网络的断裂。在此亲子分离状况下,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更值得关注。留守儿童应通过增强法治认识,运用法规政策实现自我保护。法律与社会的保护是外在保护与底线保护,个体的自我保护是内在保护与上限保护。结合留守儿童的教育与认知研究,有如下发现:第一,在个体化社会和人口大规模迁移的条件下,儿童保护已经跨越家庭和社会中间组织,由个体直接面向国家法律进行自身权利保护,如儿童以个体身份寻求法律援助;第二,家庭中亲密关系的瓦解对儿童自我保护的形成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促使法规与政策将儿童个体作为主体直接进行保护,如普惠政策与《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叶娜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117-118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早的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对儿童社会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法论述家庭诸要素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周天勇 《理论学习(山东)》2000,(6)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的10年间,改革的方向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改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涉及的关系和层面也越加复杂和繁多,在21世纪进入攻坚阶段。那么,在新的世纪中,改革的方向是否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呢,我认为主攻方向应当有所调整;重心是从政府经济转向以资本社会化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即政府经济的社会化。 一、第三阶段改革的核心是资本社会化 我认为,从改革目标和重点的不同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 相似文献
13.
鲍倩倩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29(2):1-7
儿童道德社会化是其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创造性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为儿童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体验、社会交往方式。文章通过对创造性游戏的研究窥探当代儿童德育社会化,对改进创造性游戏的创设,进一步推动新的儿童道德社会化方式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他们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化,健康地成长,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发展,而且对于社会是否能良性运行,是否能早日完成现代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库利初级群体理论认为,家庭对于儿童个体社会化的进行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结构残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和半缺失状态。这种现实状况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基于存在的问题,应该构建一个能促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正常进行的社会网络支持体系。这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的共同支持,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能顺利完成早期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田中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0(2)
在革命根据地,由于政治动员的需要,共产党高度重视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工作,并把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实现路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教育和新闻媒体紧密结合,以组织化的方式开展读报活动是一种主要方式.读报一方面突显了新闻媒体在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儿童与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范方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2,(1)
亲子教育缺失是指年幼儿童长时期缺失父母抚爱和教育的现象。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001年暑期,我们对湖南省洞口县、隆回县农村学龄儿童(小学生)的亲子教育缺失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获得了31个教学班、1248个学生的有关资料。调查发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现象非常严重,高达32%。更令人担忧的是,亲子教育缺失者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竟比亲子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亲子教育缺失是指年幼儿童长时期缺失父母抚爱和教育的现象.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曹桂芝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8,(4)
被称为本世纪最后一项重大发明的互联网络狂潮,像春风吹野火般席卷了全世界。正如专家们所言,网络的出现与目前的飞速发展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同时也说明人类围绕着知识的传递而展开的“第四次信息革命的到来”。 赶上了这场革命的当代青年是幸运的,使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自由地获取想要得到的任何信息;经历这场革命的青年又是痛苦的,从谋生技能、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知识结构,都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重新适应、重新选择的问题。而难题在于已有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无一不在经受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王新云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28(4):33-36
农村留守儿童与"打工经济"相伴而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不能得到父母的直接教育和照顾,他们面临着诸多的成长风险和问题。文章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出发,以家庭社会化对于儿童人格、身心成长的重要关系作为理论分析基础,探讨父母在家庭中"缺位"所导致的家庭功能弱化问题对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影响,并对如何补偿和整合家庭功能进行一定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儿童少年与成年人的双向影响中,今天的儿童已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儿童成长于开放的环境中,父母的权威地位、学校的教育功能、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等的变化,使他们具备了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成人应该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接受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