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侯艳芳 《学习月刊》2011,(16):45-46
信奉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不是荀子的独创,而是继承前人思想观念的结果。当然,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继承的是孔子与孟子两位大儒关于天概念的思想。一、人之命在天孔子主张"畏天命",君王的统治要"则天",即施"仁",所以他提出了围绕"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主要内容:"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孟子  相似文献   

2.
《党的建设》2010,(3):48-49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出身破落贵族家庭,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有大志。"三十而立",通今博古,成为集历代礼乐文章之大成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后来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人人崇拜的"圣人",其思想长期影响到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知道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庸是孔子思想和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和儒家的首创。早在孔子和老子以前,就已出现了尚中的观念和中和的道德追求。作为周朝史官的老子,对这种传统的思想深有体会。无论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还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老子都讲求恪守中道。老子的思想体系和中庸的内在意蕴是具有同构性的。老子"道"的思想体系中已经包含了儒家中庸理论体系的全部元素,这说明,中庸的思想不但不是孔子和儒家的专利,更有可能是脱胎于老子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孔学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仁".把"仁"界定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奠定了儒家道德人学的基本路向.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为本,为仁由己,构成"仁"的四重内涵."仁"统摄"恭、宽、信、敏、惠"诸德及孔子的德治理想.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以其义利观为理论基础,立足于民本理念,围绕着富民这一治国安邦的基本目标而展开。孔子的"节用爱人"、"敛从其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主张,孟子的"制民之产"、"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等主张,堪称先秦儒家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中最可宝贵的部分,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郭子 《理论与当代》2014,(10):35-36
在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中,儒家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教育体系,以“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天人合一”等为内容,以“内省”“慎独”“知耻”“节”“敬”“义”等为践行方法,以“和谐”为理想追求,特别重视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一、儒家将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 人性论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西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中国哲学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讲“仁义礼智信”和“恕庸忠孝悌”。其中所含的基本理念 ,就是告诉人们要追求“仁”、“义”、“情”。所谓“仁”就是爱人 ,就是人对人的“爱”。如孔子主张“爱者欲其生”、“仁者爱人”、“泛爱众”。他叫人爱人首先要爱生己养己的父母和同父母所生的兄长 ,即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爱兄长手足之情。孔子还认为 :为了父母兄长 ,个人应当作出牺牲 ,包括不得已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所谓“义”。《中庸》云 :“义者 ,宜也”。韩愈《原道》曰 :“行而宜之谓义”。通俗地说 :“义”就是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  相似文献   

8.
在孔孟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孔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学思想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格修养和人的理想的思想家。而自认为"私淑孔子"的孟子,则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仁"(即人)学,将孔子的人学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潜心构建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家们深刻思考人类自身的问题。当时所存在的"礼崩乐坏"、"民散久矣"、"天下无道"的严峻事实,使"从周好礼"的孔子感到极大的困惑。他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而把"周礼"失去约束力的问题归之于人,因而他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以“仁”,与孔子对管仲的其他评价相左,这是一种理解之惑,涉及儒家关于价值评价与道德实践的冲突。明清学者阐释《论语》时,在遵从程朱立场的基础上,围绕着孝悌、忠君、道义、生死、功业等观念,提出兄弟伦理、王位继承、君臣之义、建功立业、民族大义、理念时代变迁等多维的解读。明清学者多以推究孔子的原本意图为目的,把孔子言论视为圣人规范,以准确理解儒家“仁”的体系和内涵,以期为当下儒者的价值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走出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0.
正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品格之一。刚,也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刚是一个人的骨架,靠它可以傲风雪,克艰难。刚者君子之道也孔子曾讲,君子有三戒,其中一戒是"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说的是人到中年,血气方刚,要避免与人发生争斗。刚在儒家眼中,并不单是指血气之勇,而是一种品格。"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与果断、质朴、谨言是四种接近于仁德  相似文献   

11.
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人性论肇端于孔子“性近习远”说 ,因类相近的人性须切合相似之人欲去把握。而孟子首创“性善”论 ,旨在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理性之所在 ,要求统治者“从其大体”以行“仁政”。荀子正是把孟子所不屑的“小体”即人的感官欲望视为恶的人性 ,以论证“化性起伪”的绝对必要性。孟、荀相悖的人性论又都是归宿于儒家德政一途 ;荀子同孟子一样 ,要求居人君之位者对贪欲泛滥、民不聊生以及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 ,承担主要的、甚而是决定性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并不局限于家族伦理之孝,还包括生命意识和为仁之本两重意蕴。生命意识是孝道思想的本质,解决了古代个体生命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家庭伦理是孝道思想的外化,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规约着家庭中的基本关系;为仁之本则是孝道思想社会空间价值的延展,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先秦儒家孝道正是在生命意识、家族伦理和为仁之本三重意蕴中得以传承和提升的。  相似文献   

13.
见贤思齐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5,(23):20-2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中国历史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家哲学追求的是道德完善,是怎样致力做人。“见贤思齐”,便是古人强调的一种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学说的全部目的和要求。心是人善之源,也是万恶之源,一个人做人如何,首先在心。养心先从孝心起。孔子说,百善孝为先。孝就是首先看你对父母有无孝心,有孝心就会有爱心,就会有感恩之心。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爱,那他就不可能去爱别人。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家政学的研究,是对传统儒家家庭思想中的思维原则及方法的认识与反思,是对传统儒家家庭思想向现代家庭思想转变中出现的问题之哲学层面的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儒学。孔子之后,儒学不断发展。到战国时代,经孟子、荀子等人的推展,儒学成为显学之一。至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的提倡,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魏晋…  相似文献   

17.
论先秦儒家"孝忠"观中的"谏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谏诤"思想是先秦儒家"孝忠"观的一个重要内涵.自孔子提出了"事父母几谏"和"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的主张后,曾子、子思、盂子各有侧重地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谏诤"思想.曾子侧重于"谏亲",提出了"以义辅亲"和"微谏不倦"的谏亲原则;子思和孟子则侧重于"谏君",前者认为"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后者则阐发了"反复谏"的观点.荀子综合了孔、曾、思、孟的"谏亲"、"谏君"思想,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主张,把先秦儒家的"谏诤"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8.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帆 《理论学刊》2020,(4):130-13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有密切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儒家社群伦理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之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理论与儒家人性变迁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与儒家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儒家思想之重践履,以及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儒家"贵公"思想等都存在相互融通之处。正是这些融通之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孔子的伦理思想究竟怎么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伦理指归——仁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仁”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宗旨、指针和目标。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一部《论语》,“仁”字凡109现,孔子对“仁”的论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概念,足见其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认为仁的“含义是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