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中来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宣布独立,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政治上的独立,并没有给五国的社会经济带来根本好转,相反,五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前,尽管在宪法中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权同外国直接发生关系、同外国缔结协定、互派外交代表和领事,但又规定与外国发生关系的手续都由苏联规定。因此,各加盟共和国(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外交活动没有实际意义。1990年6月12日,俄带头发表主权宣言,声称共和国的法律至高无上,在国外有“全权代表”权。1990年10月,俄总统叶利  相似文献   

3.
苏联剧变后,原苏联中西亚地区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其地缘政治重要性凸现。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指出中亚地区是“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欧亚大陆的心脏”谁控制中亚,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控制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全世界。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亚地区勘探出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不断增加,目  相似文献   

4.
一九九一年底,原苏联境内的民族独立浪潮,经过民族冲突的推波助澜,愈演愈烈,终于达到了顶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走向分裂。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都成立了自己独立的主权国家。这样,列宁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的陈迹。 随着这一历史事件离我们愈来愈远,我们也就能更好地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去认识,去研究。如果把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看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平等组成的联盟。但俄罗斯的老大哥地位,俄罗斯与苏联实际上融为一体,那是公认的事实。把苏联称为“苏俄”,甚至称为俄国也常常见诸报端。15个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对俄罗斯这个老大哥自然关系重大,影响深远。联盟解体对俄罗斯来说孰得孰失?正面影响大还是负面影响大?这颇使人们关注,俄国舆论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少议论,但说法不一,看法不同。“有失也有得”,这是较为普遍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的9个国家在阿拉木图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由于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安全、民族、领土、宗教等方面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恩怨,致使彼此之间争吵不断、摩擦频发,处于“联”而不“合”的半瘫痪状态。 但各国毕竟在一个政治实体中生活了70多年,彼此间有着无法割断的种种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使各国在1993年多次坐在一起共商大计,求同存异,开始走向新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苏联末期,在卢布贬值的未来预期下,各加盟共和国展开激烈的银行信贷竞争,同时实行了限制卢布涌入、物资流出的经济封锁。进而,面对俄联邦汹涌而至的卢布潮水,发行主权货币成为小国寡民型共和国防止卢布占领、摆脱自身经济困境的良策。而某个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货币行动必然在整个苏联内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统一的卢布流通域遭遇被15个彼此独立的货币流通域瓜分并取代的命运,作为主权国家的苏联也就在货币层面被摧毁。考察苏联末期的货币战是探寻苏联解体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揭开苏联解体之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130多个民族。为体现民族自治权利,1922年12月组建苏联,苏联解体前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根据民族情况,在各加盟共和国内还建立了自治共和国、自治州、民族自治专区。由于沙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残余的影响和苏联时期的中央集权,种族地域的划分并不完全按种族聚居情况来划分,有时却根据经济、政治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题目所以用“独联体现象”,是因为这个提法更确切地反映苏联解体后的现状。事实上,独联体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社会联合体,尚未实际地形成。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参与独联体的国家中,除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等国之外,有些新独立的共和国还来不及形成完整的意义上的民族经济。这是因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许多共和国在原苏联体系内实际上只不过是一批完全隶属于中央政权的省市而已。它们长时期来根本没有权利和机会独立地处理本民族的经济事务,特别是涉外经济事务。所以,如果从事实出发,应该说,独联体现象不过是前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残骸。独联体的发起者的本意是以这个实际  相似文献   

10.
苏共指导思想的三大误区与苏联解体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从意识形态看苏联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三大动力前苏联东欧赵志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葛宁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 胡延新编译民族自我意识与苏联解体问题 王丹“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葛新生后苏联谁的日子过得好 (俄)弗·库马宁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与苏联解体 李兴汉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 沈宗武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 田保国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变革的制度分析 王静苏共中央国际部与苏联对外政…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权力和责任,走上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为了摆脱苏联解体时留下的各种问题,避免重现苏联时期管理的弊端,俄罗斯首先开始重建自己的管理体制。俄罗斯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三大支柱就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化、价格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联邦是由89个主体(21个共和国、1个自治州、10个自治专区、6个边疆区、49个州、2个直辖市)和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苏联解体前,俄联邦民族分立和地方分离主义思潮就已露头;苏联解体后,民族分立和地方分离主义思湖迅即蔓延,并已威胁到俄联邦的完整和统一。十月事件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虽有缓解,但基本矛盾并未解决。本文拟就有关情况作初步探析。 一、民族分立和地方分离主义的表现 (一)少数民族自治共和国要求政治上和法律上完全独立。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鞑靼斯坦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于1990年8月30日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4月18日颁布共和国基本法,1992年3月21日举行关于共和国“国家地位”的全民公决,61.4%的选民赞同鞑靼斯坦为“主权国家”。1992年11月6日,鞑靼斯坦议会不顾俄联邦中央的一再反对,执意通过了自己的宪法,宣称鞑靼斯坦是“主权国家”,“国际法主体”和“建立在条约基础上的俄罗斯联系国”。鞑靼斯坦宣布,鞑靼语是共和国国语,绿、白、红三色旗是共和国国旗、狮身鹰首兽是共和国象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苏联解体原因的断想两则崔奇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及其意义刘彦生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与实践葛霖生析原苏联经济体制的三大强项伊达布哈林论世界经济及其发展趋势郑异凡苏联解体对世界民族间题的影响孙格勤前苏联知识分子沉浮的若干分析陶文昭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人问题姚勤华斯大林执政的最后岁月(一)孙凌云编译必然要十分重视的主题—两本论述联联瓦解的书胡绳科学社会主义东欧中亚研究世界经济情况东欧中亚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东欧中亚研究俄罗斯研究欧亚观察国际展望科学社会主义94.5期94。5期94。17期94。5期…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和苏国家计划委员会解散后,原协调各共和国之间经济活动的行政机构也随即崩溃。然而,各共和国对莫斯科的经济依赖关系却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二周前,克里姆林宫和9个加盟共和国于六月份签订的“9+1”条约显得如此激进,以致萌发了共产党强硬分子政变的企图。现在,在民众揭竿而起的浪潮冲击下政变失败了,该条约却成为形同虚设的规定。该条约原本不能满足各共和国,现在则加剧它们对独立的渴望。事实上,解体的潮流可使前苏联分裂40个以上的国家,其中大多数是小国家——15个加盟共和国加上20个自治共和国中的一些国家,8个自治区和10个较小的自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原苏联领土上最近发生的危机解释为1989—1991年开始的社会转型的延续。苏联的民族地域联邦主义将各个族群的认识政治化和原生化,最终在苏联经济改革后期造成了激烈的民族冲突。普京以他的历史观发起了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其基础是对乌克兰历史的泛俄式的理解。这种对历史的政治化让我们想起了苏联后期的分离冲突是如何开始的。当时,一些自治单位希望从所属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分离出来,留在苏联境内。然而,国际社会无条件地支持母国(前加盟共和国),要求分离国(自治单位)回到母国,并通过“占领地保有原则”(uti possidetis juris)的国际法原则将母国的这一提议合法化。一些自治单位已经成为不被承认的国家,而其他自治单位(例如克里米亚)则积累了不满情绪。具有象征意义的是,2008年后原苏联地区的所有战争都是晚期苏联分离冲突的重现。克服分离冲突最流行的外交方案——联邦化——几乎没有效果,而另一方案——土地换和平——也没有取得突破。被激怒的冲突各方倾向于转向单边甚至军事方案:使未被承认的国家成为保护人国的保护国(2008年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由母国重新征服(2020年的卡拉巴赫),以及由...  相似文献   

17.
9月2日:▲哈萨克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第五次非常人代会上宣读了苏联总统和十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的一项声明,决定成立3个临时最高机构:①每个加盟共和国各出20名苏联人民代表或共和国一级的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委员会,以履行立法职能和起草主权国家联盟新宪法;②由苏联总统和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组成国务委员会来协商解决涉及共和国共同利益的内外政策问题;③由各共和国代表根据平等原则组成跨共和国临时经济委员会来负  相似文献   

18.
里海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结合部,其水域面积37万平方公里。苏联解体前,里海沿岸国仅有两个国家:苏联和伊朗。几十年来,这两个国家根据1921年和1940年双边协定共同管理,没有发生过大的争执,里海是世界上的“平静之海”。苏联解体后,里海沿岸国家由2个变为5个,新增加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不把俄罗斯计算在内,沿岸国领土总面积是493.97万平方公里,人口共有7997.7万。90年代以后,这一原不曾被人  相似文献   

19.
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的邀请,去年年底本人有(?)与上海部分企业家代表一起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市场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进行了考察,现将观感简述如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原苏联中亚地区的北部,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共和国。它的领土面积为27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瑞典、挪威、芬兰七国领土面积的总和。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连,西至里海与乌拉尔山,南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接壤,北同俄罗斯联邦交界。就经济实力而言,哈萨克斯坦在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占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1990年,哈萨克斯坦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495亿卢布,人均产值为2918卢布。  相似文献   

20.
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苏联突然解体了。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带入了一场典型的革命性进程之中。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非常谨慎,随后逐步扩大到政治层面,并升级为激进的政治诉求和改革,进而持续升温成为一场革命性的大动荡。旨在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苏联版"热月政变"由此出现。实际上,前苏联的这场改革并不像当下一些政客抑或是戈尔巴乔夫本人所讲述的那样,是一场有计划的、有组织性的,旨在实现民主化、西方式的民主社会类型和市场经济的改革。苏联的解体也并非因为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苏联的经济早已是一潭死水。苏联之所以会走向解体,主要在于其一系列旨在解决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改革准备既不充分,信息也不全面。历史上不乏各种经意和不经意的结果,这场改革将苏联整个社会推入了政治经济不断沉沦的漩涡,引起权贵阶层尤其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执政者的不安。这反过来又催生了一股压力,要求迅速纠正这些意料之外的结果。从本质上说,苏联解体是这场自上而下改革的结果,这场改革的开始是由于部分苏联精英利用了苏联上层社会对激进改革以及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的诉求,然而却以整个社会体系的改变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