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拉开了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帷幕。20多年来,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充分发挥了托底线、救急难作用,构建了贫困群体基本生活安全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社会救助体系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需要明确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要任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任务的提出,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指明了新方向。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立了新目标。从经济发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们在构建社会救助体系上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救助工作现状与困难群众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手段有限;基层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经费短缺、工作手段落后,能力建设与工作要求不匹配;各项救助资金需求总体规模呈扩大态势,经济薄弱地区资金支出压力大。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一、注重制度衔接,完善社会救助体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新闻办9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基本民生保障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临时性、单一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综合性社会救助转型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1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从临时性、单一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综合性社会救助的历史转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项目多样、  相似文献   

5.
吴镝 《中国民政》2016,(5):38-3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新要求,是扶贫机制的重大创新。各级民政部门如何在扶贫开发大格局中,理清社会救助新思路,助推精准扶贫取得新实效,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落实精准扶贫的部署离不开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中央扶贫开发大格局中的重要一隅。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  相似文献   

6.
周兰兰 《理论月刊》2015,(2):141-145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然而,社会救助制度本身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体现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救助方式不合理、救助服务不专业及救助缺乏统筹管理等方面。未来我国将着力推进社会救助的四个转型,即从政策型救助走向法治型救助、从管理型救助走向服务型救助、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兼顾发展型救助、从政府救助走向多元化社会救助,这四个转型不仅代表了顶层制度设计思路,更表明了我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取得很大进展,总体上呈现出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从单项救助向政策配套衔接转变,从差别化救助向一体化救助转变,从政府主体责任向政府主导与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转变的趋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统筹面临较大差距,社会救助政策衔接仍不协调,社会救助工作社会参与度不高等。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民政部、财政部在全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被确定为综合试点单位,在制度整合、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取得了"先行"经验,工作成效得到了广泛好评。以"大救助"理念整合制度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为社会救助搭建了一个制度体系的框架,明确了"8+1"的救助体系和"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泉港区深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坛》2023,(8):10-12
<正>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救助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作为救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各地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并取得了不少成效。然而,分析实践样本,可以发现目前还存在立法层次不高、计算标准不够细化,案源数量下降、宣传引导力度不足,证明出具存难、调查核实不够规范,救助方式单一、资金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可以从完善立法规定、规范计算标准,强化宣传引导、拓展救助案源,规范救助程序、强化调查核实,强化协作配合、优化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完善,构建完备的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以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质效。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对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河南省禹州市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扎实做好新时代基层民政工作,民政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增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发挥(一)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实施低保兜底脱贫,确保低保扶贫有效衔接;实施集中供养脱贫,确保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在加强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稳步提升保障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着救助政策不完善、救助标准化仍有欠缺等问题,为进一步破解救助难题,促进社会救助事业向公正、优质、高效转型发展,全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新时期新形势下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保障投入不减、政策措施力度不减,踏实践行"民政为民爱民"的宗旨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新出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增强民生兜底保障功能,需要从加快社会救助制度法治化建设、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健全专项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放管服"改革等诸多方面着手,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20,(19)
正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民生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为改革完善民生兜底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明确了路径。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要适应新时代民生保障新形势,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在救助制度、救助标准、救助内容、救助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构建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在贫困治理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更好地彰显民政部门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社会救助是民心工程,体现党的关怀和制度优越。如果冒牌救助、虚假救助、人情救助频繁出现,就会冷了民心、失去公信。山东省莱州市从提升政府公信力着眼,从建立精准核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救助事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发展目标和发展遵循。在新时代,着眼于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良性运行和救助政策的有效传递,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的政府  相似文献   

17.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线、救急难"的功能,近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民发[2018]23号,以下简称《意见》),从救助对象的范围与类别、审核审批程序的优化、救助标准的制定、救助方式的完善,以及组织保障的强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临时救助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对于增强临时救助制度兜底保障能力,强化社会救助托底保障作用,增强社会公平正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以来,安徽省着力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灾害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2020年11月,安徽省民政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总结成效,分析形势,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大力推进,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入了政府全面主导的新阶段,在理念、制度、体系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理念上,从传统的恩赐型救济理念向现代的公民权利救助型理念转变;在制度上,社会救助形式从临时性、随意式救助转向经常性、制度化救助;在体系上,社会救助内容从单一  相似文献   

20.
<正>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兜底性制度安排,也是基本民生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切实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提出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