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2.
一、儒家德主刑辅模式的演变与内涵儒家的重德传统源远流长。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是认为道德乃立国之本。这是他们对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刻体察和理性反思。殷商因失德而亡国,所以周公旦一再强调“敬德”、“明德”。郑国的子产也认为:“德,国家之基也。”②可见,先哲们把德治上升到关系国家强弱、治乱、兴亡的高度,对道德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刑政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为其后盾并以物质的力量为自己开辟道路,它对百姓的震慑和约束作用更为直接有…  相似文献   

3.
桑士达 《今日浙江》2006,(14):62-62
荣辱,属于道德范畴,凡人皆有荣辱意识。做人德为先,先贤哲人皆倡导“志于道、据于德”,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孟子则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东汉的王充讲“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北宋的司马光则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王安石亦道“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历史昭告人们,一个具有高尚人品、完美人格的人,才是“大写”的人;有大德的人,才能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建大功。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社会集团和社会的人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问题非同小可,它关乎人的思想品德、民族素质乃至国家形象。不…  相似文献   

4.
为官须有德     
德是为官之本,也是从政之基。俗语说“有德无才会贻误事业,有才无德会毁掉事业”。由此可见德的重要性。 克已修身,信奉道义,以天下为己任,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就有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德是才之本”,“德胜才方为君子,才胜德是为小人”之说。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格,是力量,是财富,是凝聚力和号召力,是领导干部做人为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六大”报告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爱国 ,确切地说 ,是爱自己的祖国。祖国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 ,它是自己血亲前辈或本身出生和成长的国度 ,是“根”之所在。主义 ,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及学术问题等所持…  相似文献   

6.
无论古之圣贤还是现代模范人物,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乐善于人,却不求索取,即有句名言所说的——“好德乐善而无求”。“乐善”是做人之本,是行为之首,“无求”则是其高尚的精神境  相似文献   

7.
于干  喻新捷 《前沿》2012,(18):34-35
古语云:“治吏乃治国之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一名党员干部自身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注重从立德、明德、行德、律德四个维度进行党员干部道德建设,这对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子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心、真情地善待每一个生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就是“大”学。陈寅恪先生在为王国维所作的墓志铭中写道:“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先贤们高尚人格和学术品格的毕生追求,也是人们对大学精神的期许。然而如果没有大学制度为大学精神的发源和滋养提供载体,一切只是枉谈。  相似文献   

9.
要以德服人     
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会理解和接受的。笔者提出“要以德服人”,并非是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空讲理、蛮讲理罢了。“德”者,指“德行”、“品质”和“德政”之类。理,便是大道理了。一个人,尤其是“公仆”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人们心不服,面也不服。只有德正,人们才口服心服。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贰,大概与三顾茅庐之德有关,同样,诸葛亮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德…  相似文献   

10.
千年古邑邳州,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学校——江苏省邳州明德实验学校。四年过去了,当“明德奇迹”、“明德现象”等等赞美之词频频出现在报章上的时候,当一批批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前来考察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所没有政府一分投入、没有企业一文注资、完全靠自己力量创办起来的学校,终于驶入了她发展的快车道……今天的明德,这所民办体制的12年一贯制学校,已从初创时的仅12个班不足600名学生,发展到去年的143个班7300多名学生;学校占地436亩,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拥有430多位专任教师,成为一座超大规模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唤,也是来自现实的迫切要求。黑格尔曾经  相似文献   

12.
<正>濒临失传的“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正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所说:“除了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除了我们写汉字说汉语之外,所有决定了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的一切,几乎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2019年最新版本收录了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本框包括两目:即"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第一目"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要求学生懂得理想信念对个人、国家、民族的意义,知道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一词,源于周易“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句,引入现代汉语,即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奠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品位,从而折射出国民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如煌煌火炬,烛照着国民的心灵,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导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中科院院士杨叔之先生的这段话,极精当地说明了人文精神对国家、民族的至关紧要。完全可以这样说,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相似文献   

15.
马乃骏 《群众》2012,(4):80-81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更是有效领导、成事成人的力量之源。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这对领导干部而言,尤为重要。如何修炼好自身,加强党性,笔者认为要严于律己,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08,(11):87-87
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多灾多难,民族危亡,山河破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传统,艰苦创业,精心治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发扬西南联大的光荣传统,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  相似文献   

17.
张民省 《前进》2004,(2):46-46
所谓权力道德,是支配权力运作和行使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着领导干部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认为:“政者、正也”。他把公正、正直看作是统治者最高的道德规范;还指出,“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中国古代廉洁被视为“国之四维”、“仕者之德”,其重要性被推到“为政之本”、“为官之宝”的高度。目前,在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即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要消除权力腐败只…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德力并重的传统与市场经济戢斗勇一认识的偏误中国是礼义之邦,中华民族是崇尚道德的民族,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传统和特色,中华民族“重德”说的正确性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在如何理解、评价以及承续这一民族传统和特色的问题上,却存...  相似文献   

19.
杨明艳 《创造》2004,(8):12-13
克林顿说:“邓小平是过去20年里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叶利钦说:“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说:“邓小平是打开中国未来希望之门的领导人”。国际新闻机构德新社称赞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父”。小平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一、广泛的阅历与高尚的品格邓小平在品德方面超越了自我,达到了与人民根本利益,与人类进步要求融合为一的高尚境界。邓小平深情地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他发自肺腑之声,也是…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什么样的德行,具备什么样的品性,都应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之德行品性,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成果。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古语云:"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强魂,知廉耻以净心,祛食欲以守节。"明道德。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不可缺少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恒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正确、高尚的道德观、价值观对于人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战胜一切困难羁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