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点”——信息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信息化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支点”。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是我国实现全面信息化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农业信息化是指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集成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农村通讯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化等。从农业信息化的丰富内容来看,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现代信息技术分布在农业经济过程的生产、经营、流通、分配、生活消费以及资源环境等不同的方面和环节中,各个方面和环节的信息化并不要求齐头并进、环环相扣,不论…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信息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相似文献   

4.
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助推器。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目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总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工作中还比较薄弱,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还缺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有效信息少,时效性差;农业软件的研发明显滞后。因此建立一个高效…  相似文献   

5.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升我国农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抓住七个关键环节:一要建立规范的多级市场体系,促进农地规模经营;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三要发展集约化生产,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四要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消费者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五要扩展农业产业化网链,使农民在多个环节中受益;六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七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目前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 ,存在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比较落后 ,信息交流困难 ,信息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 ,农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要实现农业信息化 ,首先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营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其次 ,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 ,要研究开发实用型、智能化的农业专家系统和决策系统 ;第四 ,要培育和完善农村信息市场 ;第五 ,要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六 ,要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民信息化不断推进,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手段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突破口。深入分析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阐述农村信息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探讨由各级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思路,有助于加快建成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县域竞争优势形成受制于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化环境不够完善和信息化人才缺乏。为此 ,必须统一思想 ,确立目标 ,强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的推进 ,全面提升县域工业、农业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化是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次信息科技革命。本文分析了南宁市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城镇化提升到承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高度。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表明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城镇化的表象来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融合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物流产业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怎样才能最大化地促进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成为构建物流体系必须研究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韩国农业信息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情况,分析了其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加快转变延边农业发展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实现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有助于更新农业资源结构,减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因而必须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应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结点选择为:农业装备智能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经营高效化;将运行机制设定为:完善信息网络平台,以推进高效"设施农业";优化信息服务供给,以创新适度"规模农业";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以实现绿色"品质农业";深化信息技术推广,以探索先进"精准农业"。同时,完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发展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快我省的农业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减少加入WTO对农业所产生的冲击,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以信息化技术为先 导的农业商新技术将为这次跨越武发展提供机遇。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信息技 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交”,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贫困地区信息资源开发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贫困地区信息资源开发的现状随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整个农业的体系也将卷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左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从我国信息资源开发情况看,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程度和广度不够,在部分落后地区更是空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战略有待进一步研究落实,农业信息建设任重道远。第一,对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应当说,中央每年都拿出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农…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这一重大决策,对于濮阳市深入实施“以工立市,以工富市,以工强市”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始终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坚持工业主导地位,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使之与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