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莉 《法制博览》2023,(20):8-10
大运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级立法缺少对体育类非遗的专项保护,市级立法在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存在立法空白,设区的市亟待总结各市保护体育非遗的成功做法并将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大运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地方立法保护。运河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应在立法指导思想上突出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自信;在立法原则上坚持保护第一,将保护和传承融入叠加发展框架;在立法内容上注重实效,提高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2.
罗艺 《当代世界》2010,(11):66-67
当前,中国共有二十九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现今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但申遗成功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切实的工作去保护中国珍贵的遗产。而具体工作之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相较东亚近邻日韩等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还很欠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而学习并结合本土化的法律移植是立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该法第四十二条引入了《刑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适用,囿于该法对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仅有四十五个条文,如何将该法之规定与刑法充分、合理的结合殊有诸多探讨之处。本文对该法第四十二条进行解读,以《刑法》的相关罪名为关注焦点,对两部法律的配合适用展开论述,以此抛砖引玉,从学理上推进两法的整体协调适用,进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彰显民族文化个性和审美习性的"活化石",是河南省传统村落乡土民间艺术文创品牌运作与研发的重要资源.本文以罗山皮影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的创立途径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可行性;阐述了如何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三个方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实现河南省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5.
尚阳 《法制博览》2022,(8):45-47
法律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要求和制度追求,也是行政保护的基础和政策渊源.国家立法保护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极大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质量,但也带来了实践操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围绕国家、省级及以下地方性立法的层级性的构建,寻找在实际保护中存在困境的法制问题及出路,探索法律保护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黄彬 《法制博览》2013,(5):123-125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珍贵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国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构建科学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无论从宏观的国家文化多样性发展层面还是从微观的源生民族群体利益获取的层面而言,都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7.
李垚 《法制博览》2023,(25):148-150
我国现阶段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界定在环境污染类、破坏资源保护类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未被纳入民事公益诉讼中;现代生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与破坏日益严重,急迫呼唤构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途径。本文通过参照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起诉程序的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法途径进行分析,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原告扩大至传承人、文化主管部门、检察机关;能够更加完善现有制度在公益保护上的不足,同时促进社会法治化进程日趋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丁慧昌 《法制博览》2022,(10):39-4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绝妙的精神瑰宝.本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征入手,阐明对其保护的重要性,介绍国外部分国家关于其保护的有关情况,探究我国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等法律中对其保护所做的努力及仍存的不足,最后提出对于我国未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以及各国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如何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摆在我国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加以阐述,具体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合理性,并对否定这种保护的论点提出质疑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智慧结晶,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多挑战.以现代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涵盖其中部分,且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缺陷可能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过度商业化,这与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相悖,形成了非遗保护实践的误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征与保护目的出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