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兴元 《学习月刊》2010,(19):29-30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进民退”的现象广受关注.社会各界议论纷纷。那么,到底是否出现了“国进民退”?如果真的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那它是全面性的,还是选择性的?是一种持续现象.还是一种暂时现象?它的背景和成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是好是坏?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现象?所有此类问题,都有必要一一辨析。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20):62-62
新加坡政府日前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计划。这份计划是“智能城市2015”计划的升级版。未来10年,新加坡将在已实现“智能城市2015”计划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智慧国家平台”,建设覆盖全岛数据收集、连接和分析的基础设施与操作系统,为公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将新加坡打造成全新的“智慧国家”。  相似文献   

3.
刘波 《党员文摘》2009,(1):47-47
在新加坡有个“大食堂”。1934年由新加坡佛教组织居士林创办。“大食堂”一年365天都为大众提供免费素食,70多年来风雨不改。1961年5月,河水山发生大火,烈焰狂烧8小时。这场新加坡开埠百年来罕见的严重火灾,让很多人失去了家园。  相似文献   

4.
去年三月,我受湖北省教育厅的委派到新加坡培华长老会小学华语教学交流,一晃七个多月过去了。在华文教学中,我发现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有“两多”“两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孩子听得多;教师读的少,孩子说得少。国内语文教师都知道。作为语文教学.朗读是很关键且重要的一环.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华文学习也不例外。怎样提高新加坡孩子的华文朗读能力呢?通过和新加坡教师的交流及与新加坡孩子的磨合。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8,(10):32-33
邓小平复出后,打破“文革”期间领导人很少出访的惯例,先后访问了八个国家。特别是出访新加坡时,邓小平了解到,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十分注重加强对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利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转移到海外的机会,不断从国外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使经济迅速腾飞起来,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达的“四小龙”之一。邓小平十分赞赏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决心把新加坡的这个“经”取走。  相似文献   

6.
邹振东 《廉政瞭望》2013,(18):49-49
几年前在新加坡采访,我发现新加坡也是有“官话”和“套话”的。与新加坡打过交道的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新加坡官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新加坡地小人少。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新加坡没有什么资源,就连土地也缺乏。全国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国防、公共设施、企业、居民都要用地,我们把所有空出的土地全部绿化,建起公园。”新加坡国家公园局的官员这样介绍。就在这寸土寸金之地,新加坡拥有近1万公顷绿地,航拍图片显示,绿色覆盖率在2007年时就接近47%。  相似文献   

7.
王长久 《新长征》2006,(10):51-53
新加坡无论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政治廉洁度,在国际上均名列前茅,尤其是廉政建设更为世人所称道。前一段我有幸去新加坡就此问题作了短期学习和考察,探索其中的奥妙,将其归结为“四招”。  相似文献   

8.
樊克宁 《党建文汇》2008,(11):41-41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人共同约定:一齐退F来,而且是一退到底。即退出中央委员会,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也要求全退。对于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全退”的要求,尤其是对邓小平“全退”的要求,中央许多人表示不能接受,特别是老同志。后来,经过中央政治局反复讨论,  相似文献   

9.
2010年年初,我有幸参加国家外国专家局举办的一个干部培训项目,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我所在的班被新加坡官方和媒体称之为“中国市长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届“中国市长班”里有一位“特殊”学生--来自新加坡教育部的陈秀琴女士。在清一色的中国学生中,这位当地政府官员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与关注。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15):39-40
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的时候,邓小平已经“全退”。按他自己的说法,已经是“一位退休老人”。但是,正如他在请求全退致中央政治局的信中所说的:“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  相似文献   

11.
邬力群 《党建》2011,(8):34-34
我2001年办了退休手续。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工作虽然退了,但心不能退。我选择走进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的山区,开始实现我“治山治水”的宿愿。  相似文献   

12.
在新加坡,公务员并非最有“钱途”乃至前途的职业。在新加坡,最优秀的人才往往学医、法律或金融,进入商界杀条血路出来那更是“钱”途光明。当然,进入公务员队伍也是一份不错的职业,起码很稳定,不过要说收入,比起当医生、律师或银行家可就差多了。  相似文献   

13.
高薪养的“猫”捉“鼠”吗?袁敏杰一个时期来,一些人津津乐道“高薪养廉”,似乎“薪水多多给”,便会“廉风大大生”,根除贪污受贿、权钱交易、贪赃枉法、蝇营狗苟之类腐败丑陋现象了。持此论者还往往以新加坡为佐证:人家新加坡公职人员薪水丰厚,也便少有腐败现象了...  相似文献   

14.
197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要求新加坡旅游局制定一个加快发展旅游事业的规划。 新加坡旅游局接到指示后,却给李光耀总理打了一份新加坡不适合发展旅游业的报告。报告的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是一个旅游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喙,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也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之外,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15.
《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8期刊登申鸣的《“国退民进”辩驳》。文章提出,主张国有企业实行“国退民进”的观点不妥,应予辩驳。“国退民进”从根本上背离了中央关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一是根本目的不同。中央提出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把国有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而“国退民进”则以“非国有化”为根本目的,千方百计限制、缩小、削弱国有经济发展范围。二是基本要求不同。中央提出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有进有退,退是为了  相似文献   

16.
在新加坡的道路上,我看到有一些红牌子的车,觉得稀奇,就问当地人,这是什么车?当地人告诉我,这是新加坡的“特权车”。他们还说,这里的“特权车”是“限行车”。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党员》2010,(2):49-49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管理十分成功的国家,建国以后从个“脏乱差”国家变成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别再演戏     
近两年来,创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成为一些地方城镇文明创建中的“重头戏”。既然是“重头戏”,一些地方不免演出不少“戏”来。笔者知道的就有两出“戏”:其一是听来的。一位退了休的老干部在宾馆门前遇见了在位的市长,问:“谋市长,明天省里要来领导吧?”市长:“是的。某老同志,您真不错,退了休还关心市里的大事。”老干部(气愤地):“我看大街上洒水车又在洒,十有八九是要来领导了。搞形式!”其二是经历的。早晨,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电子政府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是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小国,但凭借其领先的科学技术、经济优势,在电子政府建设方面,不但走在了亚洲国家的前列,而且不少方面已经位居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新加坡的电子政府有哪些特点呢?一、政府主导,统一行动新加坡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由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入9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适时推出了“IT2000”(智慧岛)计划。“IT2000”计划实现后,新加坡政府又在2000年推出了“Infocom21”(资讯通信21世纪蓝图)计划,2001—2003年,新…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拥有“花园城市”和“亚洲四小龙”的美誉已久。来新加坡学习前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个不到400万人口的小岛国,没有发展腹地、没有自然资源,何以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一跃而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创造奇迹。到南洋理工大学学习公共管理,给我提供了十分难得的零距离考察这个“亚洲四小龙”的机会,也使我能够透过表层,更加深入地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新加坡经济社会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梳理。新加坡是一个“小红点”,这是常挂在新加坡政府官员嘴边的一句话。新加坡在危机中诞生,小国、危岛、孤城情境所产生的“生存哲学”和实用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