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节点上,就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我国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中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才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2,(20):4-13
2011年,中国GDP达到47.2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突破5000美元达到5431.8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此时的中国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就在我们为祖国的经济增长、国力变强而鼓掌喝彩时,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已向我们缓缓逼近——-转型中凸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使刚刚跳出“贫困陷阱”的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长率由2010年的10.4%下行到目前的7.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唱衰中国、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几率增大等声音又起。那么,步入新常态后,我国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对"中等收人陷阱"的成功跨越?对这个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符合发展规律的研判。"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依然存在"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4.
中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所依赖的从人均低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不能继续指导它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由此导致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家能够快速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很少有国家能够有效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迎接或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是当前及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本质上要求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需要理论创新、改革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6.
<正>从现代化历史上看,后发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在实际发展中都会面临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发展挑战。巴西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世界性典型,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命题。一、"中等收入陷阱"是现代化道路中的"发展病""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国家,在迈向人均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正处在由中上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国家迈进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但中国具有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我国的社会体系和决策体系稳定是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条件;我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积累了宝贵财富和经验;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空间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和引领条件;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各种"陷阱"理论成为中国的流行语言,从"中等收入陷阱"到"低生育率陷阱"(经济领域),从"卢梭陷阱"到"塔西佗陷阱"(国内治理领域),从"修昔底德陷阱"到"金德尔伯格陷阱"(国际关系领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事实上,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亦无金德尔伯格陷阱。所谓的"陷阱"不过是对人类历史的误读和对西方理论的迷信而已。因为,用于描述当今中美关系所面临的修昔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如何逾越“中等收入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历史证明这个阶段是能否完成产业升级步入高收入国家的敏感阶段,即"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如何跳出"中等收入"的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提出了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获得长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需要从确立基本经济制度、选择发展战略、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宏观政策、完善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风险来自于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避免落入陷阱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长期着力点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参与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老话题。最近西方媒体又出现一种新论调,宣称中国大力推进环保和扶贫会导致经济增长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种论调反映出非常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表明他们完全不明白中国新发展理念的意义。那么,中国何以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说中国经济会因环保和扶贫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2.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只有寥寥十几个,且大多数是小国。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有人认为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很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跨越陷阱国家的成功经验和跌入陷阱国家的教训,对中国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一、韩国和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17,(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带领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促进了对"中等收入陷阱"难题的有效破解,以新的实践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经济已处于上中等收入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机遇。但同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论是在供给侧还是需求侧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挑战,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制度因素导致的经济结构性失衡。因此,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立足本国实际,借鉴日、韩等国成功经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建立积极有效的产业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通过加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升级与发展,以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5.
“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GDP偏好和攀比、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效果不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需要从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确保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大力营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环境,以稳定促转变;三是扎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务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人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原因主要在于,进入这个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相似文献   

17.
林毅夫 《理论导报》2012,(10):35-35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经济增长放缓,未能继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的现象,其原因是在产业和技术结构上无法不断以高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升级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完全可以绕开或跃过中等收入陷阱。"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表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后长期停滞不前,人均GDP在四千美元到五千美元之间徘徊。支撑唱衰中国论调的理由有三个:分别是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的消失。  相似文献   

19.
刘培林 《党建》2012,(9):24-26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发展中国家的宿命。通过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全球人口收入分布格局将会再一次发生重大变化。这将是中国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又一次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必须要认真回应与努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不是个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有规律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衡量中等收入群体的具体指标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现实与理论的热点问题。通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剖析,提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是收入问题,而且并不是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就跨越了这一陷阱。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跨越这一陷阱的路径与指标不仅要遵循一般规律,也要区别于西方国家,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治理、中流砥柱意识三者的"化学反应",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强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