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重视共产党的组织建设。他以总体性辩证法作为把握现实的方法,批判了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组织成为阶级和建立共产党的必然性;他以阶级意识为视角,阐明了共产党建立的意识形态前提和党作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现实形态的角色;他从党的先进性、党与无产阶级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增强党组织的统一和凝聚力等角度思考了党建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妍 《学理论》2012,(27):12-13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提出了物化和总体性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非常大的一个缺陷就是造成主客二分,使无产阶级被物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阶级意识.因此,卢卡奇认为,人们必须运用主客体相互作用、二者统一的总体性辩证方法来克服物化这一现象,希望通过总体性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热情,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中,阶级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其一项重要内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阶级意识的形成是文化发展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实现在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的机会和标志.葛兰西将“国家”理解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结合体,从而这种阶级意识也表现为“政治社会”的“政党意识”和“市民社会”中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卢卡奇关于历史和阶级意识的理论入手,指出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自身消除"物化"和将"物化"的人还原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中,农民阶级也在发生转变。农民阶级的这种转变是卢卡奇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能够实现的条件之一。通过严密的分析,文章认为农民阶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5.
周田田 《理论导刊》2021,(4):95-100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具有三维价值。本体论维度:马克思主义破解了意识形态的“伪全民性”,指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真正的彻底的革命意识,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义。实践论维度:“阶级意识”的阶级性与“人民立场”相呼应;内涵的革命性与“思想批判”相照应;内在的现实性与“问题意识”相融通,彰显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内核。方法论维度:坚守“阶级意识”,做到不弃初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守好核心,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谨持惕心,科学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秉持本心,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解放情怀,筑牢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根基。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阐述了工业化社会中人的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物化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层面上,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消除物化的唯一途径是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物化理论对批判资本主义本质,促进人的自由解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艳鸿 《学理论》2013,(19):85-86,101
卢卡奇总体性视域下的历史主体是无产阶级,其历史角色和根本立场体现其深刻内涵。无产阶级能够战胜资产阶级成为历史主体源于两个条件,即社会存在的差别和阶级意识的决裂,完成这嬗变过程需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理解嬗变真谛;把握辩证法总体性,获取嬗变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保证嬗变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美国无产阶级运动的细致考察 ,认为阶级意识的缺失是美国无产阶级运动缺乏力量的真正原因。只有当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战略格局中的垄断地位被根本打破的外在条件下 ,其无产阶级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运动才会在美国真正兴起。美国从来没有也永不可能摆脱资本主义制度将给它带来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9.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意识形态本源的利益规定性,可分别深化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上层建筑论""阶级意识论""虚假意识论"诸论研究,并对三者进行整体把握。将是否关照社会利益关系作为区分一般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判准,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论域中避免意识形态的虚化和泛化。在社会利益格局简单化和复杂化的历史阶段,都存在不是阶级意识反映的其他意识形态,既要看到不同阶级意识形态之间长期斗争的必然性,也要防止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扩大化。虚假意识一定是阶级意识,但阶级意识不必然是虚假意识,明确这一点,有利于认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本性,同时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品格,并化解把二者当作虚假意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8,(10)
葛兰西在研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方案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领导权,即通过阶级意识斗争,不断宣扬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民群众的立场,获得革命胜利。有机知识分子则是获得文化领导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有机知识分子不仅在当时具有推动无产阶级文化宣传,团结市民阶层的重要作用,在当代也为我们推动马克思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基于“公共利益问题”对无产阶级革命动机的分析,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功利”动机和“道义”动机提出了挑战。这一学派的理论前提是把无产阶级理解为理性自利的个体,无疑暴露了这一学派的理论缺陷。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任务的阐述表明,无产阶级的革命动机并非源自人性的理性自利,而是内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构。澄清无产阶级的革命动机,不仅需要追问无产阶级的革命目的,而且需要将激发“阶级意识”和还原“社会结构”结合起来,实现对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理论自觉。只有如此,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无产阶级革命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旨归才能得到全面而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12.
钟义锟  汪斌 《学理论》2023,(1):35-39
以《共产党宣言》为考察中心,将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从纵、横两个视角加以分析。纵向视角:将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理解为一体三面:即把无产阶级的同一形成过程(经无产者—同盟—阶级三个阶段)从三个维度——无产阶级阶级利益、阶级意识、阶级组织——加以解析,在每一维度中又具体分析其形成的各个阶段的情况。横向视角:审视无产阶级形成不同阶段的无产阶级状况,并归纳出各个阶段的重要特质:分裂—联盟—联合。在此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形成的表象、关键和未来三个层面进行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和扬弃途径上都有差异。马克思将异化的产生归结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而卢卡奇则认为是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表现形式上涉及了许多马克思没有论述的方面。马克思认为通过暴力革命来克服异化,卢卡奇则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不平等研究范式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阶级意识研究又重返了学术研究的舞台,出现了许多相关的作品,将从社会主义文化与阶级意识、利益受损与阶级意识、国家干预与阶级意识、单位类型与阶级意识、生产政治与阶级意识五个不同的视角对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工人阶级意识的相关研究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针对性非常明确 ,批判性论说直指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在当时的西方 ,工人运动的领导人和左派理论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欧洲无产阶级现实革命的可能性 (阶级意识 )。但在第二国际的理论家那里 ,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实证主义式的对外部对象的反映 ,辩证法被打扮成旁观的科学 ,畸变为单向性地还原外部世界的联系和规律的理论。而在青年卢卡奇看来 ,辩证法不是对一般事实“不偏不倚”的科学认识 ,不是规律与范畴的逻辑排列 ,而是对社会现实 (主客体关系 )的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旗帜的历史唯物主义只能是革命的批判的学说。于是 ,马克思的理论意向首先不是求真 ,而是至善。  相似文献   

16.
列宁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核心内容,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思想。这一思想从如何克服与超越无产阶级自发性这一问题展开,认为工人阶级“最初碰到”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工人阶级的自发性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运动。只有在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下,通过“自我革命”等方式摆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发展出“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无产阶级才能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执政条件下,尤其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面对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本的长期存在,列宁更加重视严格管党、治党、清党的问题,在党的组织建设中注重区分究竟是为了“个人好处”入党还是为了“共产主义”愿意“自我牺牲”而入党,制定严格的党员标准,通过增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组织性、纪律性来解决“谁战胜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列宁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对推进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阶级的思想逐渐淡化出人们的意识之外,但是阶级意识的影响依然还存在。而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所阐发的阶级意识思想对于当前我们审视国内的阶级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要加强自身阶级意识水平,积极听取其他阶级的反响;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匈牙利学者卢卡奇在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系统地阐述了阶级意识在历史进步与当代社会有效发展中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及意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延续与发展,卢卡奇基于阶级意识的视角来消解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让社会主义及共产党人将阶级意识形成一种道义的力量。从对卢卡奇阶级意识下的物化对人的生活状况的影响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论述与分析。人所处的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思想层面多角度的被技术物化,深刻剖析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消解解放人的思想才能解放人的社会这一论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韩秋红 《理论探讨》2022,(1):115-122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非物质劳动、意识形态和新主体性的构建发出批判理论的时代强音,为人们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状况提供了重要范式和思考框架。而这一众思想理论的源头无疑需追溯到卢卡奇。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奠基性地构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框架,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展开非物质劳动的人本主义批判提供理论基元;卢卡奇基于物化劳动批判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觉解,其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在认识无产阶级历史身份与历史使命的意义上,成为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百年历程的主线;而其进一步指明并强调的政党组织原则,又为革命主体的阶级自觉及其时代职责提供了理念支撑与理论根据,延展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关于无产阶级主体身份及其集体性的理论探讨。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与阶级身份的开新性的、始基性的理论建构具有突出的时代表征、革命意识与实践精神,始终投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之中,如影随形般地表征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当中。据此,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都是卢卡奇的注脚。  相似文献   

20.
代红凯 《学理论》2010,(4):135-136
中国封建君主的神化是儒学神学化以及封建盛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从本质上说,封建君主的神化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阶级意识的欺骗和阉割,其产生的根源是地主阶级统治政策的调整——封建盛世。在当代,神化的受体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一种制度、一种思想也可能成为神化的受体。对我国封建社会君主神化本质的剖析在当代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