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白建国 《党建》2011,(9):40-41
40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刚入伍的战士,在青海遇到一位红军长征时流落在草原的红军老妈妈。她17岁跟随红军长征,在部队行进到青海草原时部队被白匪打散,她逃离虎口流落到草原,嫁给了当地牧民。虽经历了几十年的草原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组织,没有忘记她的红军丈夫。她把红军丈夫临别交给她的珍贵资料装在一个牛皮囊里,  相似文献   

2.
种爱     
她病了13年,丈夫疼了她4700多天,爱了她4700多天,13年是丈夫用坚实的肩膀挑着生活重担,用善良宽厚的情怀拥着残疾的她走过来的。其中的滋味只有她知道,内疚和幸福在她心里交织。丈夫在她心里种的那朵倾注浓浓爱的花儿。美丽得让所有的人欣羡和惊叹。  相似文献   

3.
1925年7月15日,她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时,她第一次从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20岁时,她嫁给了中国农业部特派留学生黄元波;21岁时,她随丈夫来到了中国;28岁时,她来到了七朝古都开封,走上三尺讲台,成为河南大学的一位外籍教师;50岁时,在周恩来总理的专门批示下,她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国籍。在中国的62年,她在国外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5本,成为一名孜孜不倦向西方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交流“红娘”;在河南大学执教的55年,她培养出数千名本科生、300多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如今已年逾八旬的她仍在为发展河南的教育事业而奔走呼号。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信念:“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她就是Shidey-wood(中文名:吴雪莉),河南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河南省政协委员。从她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30年。  相似文献   

4.
在丈夫公司破产,欠下200多万元外债绝望自杀时,身为家庭妇女的她挺身而出,白手起家,创办了作坊式服装加工厂。如今,小作坊已发展成为江浙地区赫赫有名的出口型大企业。突遭厄运挺身而出耿美英出生在江苏省丹阳市管山村一个贫苦农家,家里有6个兄弟姊妹。身为长女的她18岁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每天靠搓草绳挣钱贴补家用。22岁那年,她与丈夫王银灯结婚。婚后,王银灯借钱办了一家采石场,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5年,他创办了鑫隆冶金机械  相似文献   

5.
当年她勇闯天下,年仅20岁就攒下千万资产,却为了“荒野保护”散尽家产,被联合国环保署称为“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如今她一贫如洗,倒欠几十万元外债;她阻止山民砍伐。被100多人带着砍刀围攻,她的丈夫被盗林者残忍杀害,那时她女儿出生才3天……  相似文献   

6.
快乐地工作     
《当代党员》2011,(1):1-1
她18岁开始经商,挣下了两间门面,丈夫是镇领导,儿子上大学,日子过得很滋润。 接到党组织邀请她回社区竞选总支书记的召唤,她立即辞去月薪4000多元的工作。当上社区总支书记后,她每天工作到深夜,把社区6000多居民团煞成一家人,什么事儿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7.
香香的路     
文侠 《党员文摘》2006,(1):15-15
香香是一名纺织女工。1992年春节刚过,香香的丈夫辞职去南方创业,3年后,丈夫带了一个小香香13岁的女人回来。他对香香说,你已经不再适合做我的妻子。香香觉得跟这样的人真是没法一块儿再生活下去,于是她提出了离婚。  相似文献   

8.
四川成都的她现年61岁,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家工艺美术厂工作。几年后,生产效益不好的工厂濒临倒闭。她看到娱乐业的生意最为吃香,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她离开工厂,和丈夫一起白手起家,开了一家歌舞厅,做起了娱乐业的生意。由于她吃苦耐...  相似文献   

9.
秦晖 《党建文汇》2009,(3):42-42
她的母亲是胡蝶,她的丈夫是李宗仁,她曾隐姓埋名,她的身世至今扑朔迷离;她正值27岁的青春韶华,却嫁给了76岁叱咤风云的原南京国民政府“代总统”;她传奇又普通.她既是一代影后胡蝶之女、爱国将领李宗仁的遗孀——胡友松。  相似文献   

10.
屯里孝媳妇     
《党建》1999,(4)
22年前,卢桂香嫁给了辽宁省皮口镇的农民栾凤样。婚后第二年,栾凤祥到营口搞建筑,卢桂香就随丈夫在营口安了家。一天,栾凤祥向卢桂香道出了他心中多年的牵挂,原来,他在老家小栾屯还有一个家。那是在栾凤祥9岁的时候,母亲因忍受不了患精神病父亲的折磨,带着他改了嫁。如今,爷爷70多岁,卧病在床,父亲精神病不见好转,老叔患了类风湿病越来越重,三个老人连个做饭的都没有……卢桂香听罢,几天几夜吃不好睡不着,她翻来覆去地想,回去吧,舍不得营口这个舒适的家;不回去吧,又看不得丈夫那牵肠挂肚的样子。她跑回了娘家,娘对…  相似文献   

11.
鲜花与猪肘     
鲜·花·与·猪·肘赵惟琴鲜花与猪肘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将二者相提并论,是缘于一次与朋友的交谈。一日与朋友闲聊,朋友谈到她与丈夫结婚十周年之际她和丈夫商量如何纪念一番。朋友说,现在时兴高雅,她打算给丈夫送一个花篮,谁知丈夫听后一脸的不悦。丈夫说...  相似文献   

12.
在农一师阿拉尔市有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丈夫去世后,她含辛茹苦地抚养两个继女,供她读书,用无私的爱撑起了一个家,这个女性名叫王梅。1998年,王梅嫁给了一位有两个女儿的男人,当时,大女儿两岁,小的才两个月。结婚后,王梅和丈夫在阿拉尔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8月她丈夫因为车祸住进了医  相似文献   

13.
正在九师一六七团,有这样一个妇女,在命运多舛的生活之舟上,她尽全力撑举着信义的风帆,她用血汗甚至生命坚持着一条归还借款的感人之路,她就是退休职工夏留女。记下一笔还账单1997年11月25日,对于夏留女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她患癌症的丈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离开了人世。安葬了丈夫,回到家中,与年近80岁的母亲和刚刚成年的儿子、8岁的女儿一起沉浸在悲伤中,夏留女心头像有一块重重  相似文献   

14.
李维娜 《党建文汇》2006,(11):24-24
“那天同去的我家吉薰有没有什么消息?”不久前,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光荣院,一位112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听说我们是“从上面来的”,就禁不住向我们打听她丈夫的下落。这位老人叫陈发姑,70多年前,她的丈夫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去了;70多年后,她还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相似文献   

15.
今年47岁的女共产党员周丽华,曾是吉林省双辽市玻璃纤维厂的一名优秀挡车工。 1978年 4月, 25岁的周丽华笑容满面地来到厂双辽市玻璃纤维厂工作。事业心强的周丽华工作非常努力,别人3年出徒,她半年后就能独立完成工作,甚至在怀孕8个月时,她仍然坚守在机台前.厂子生产任务紧时,别人干一个班休两个班,周丽华却主动干两个班休一个班。白天,下了夜班的周丽华蒙头大睡,家务活全都甩给了丈夫;晚上21点,她一骨碌爬起来,赶在22点前去厂里加班……任务紧的那个月,她共加了 11个班,多干了 88个小时的工作。厂里规…  相似文献   

16.
正一师四团的斯发兰、斯发蓉姐妹不离不弃照顾鳏寡老人痴呆病患已达20年。记不得多少个日日夜夜,姐妹俩为了这老少两代人合衣而卧、与双方的丈夫分居而眠。目前,83岁的张玉德老人身体硬朗、红光满面;51岁的憨儿张建满脸都是孩童应有的纯真笑容。对姐姐斯发兰来说,1988年是她生活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丈夫杜代泽的养母刚刚去世,将一个实际年龄28岁却只有2岁孩童智力的憨儿以及后嫁的鳏寡丈夫托付给了她。"当时自己在团场承包土地,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且上有一对父母  相似文献   

17.
宋文明 《新长征》2014,(10):50-51
焦瑞芹今年57岁,是蛟河煤矿建筑公司退休职工。焦瑞芹拥有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她不但要照顾瘫痪卧床的丈夫、智障的小叔子,还要奉养高龄的祖母和公婆、孝顺自己的两位母亲。多年来,她凭着坚韧的性格、心甘情愿的付出,让一个瘫痪多年的丈夫重新站起来,为一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可面对别人的称赞她却总是淡淡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兰州市和政路市场里,有一家并不显眼的小店——“胖嫂副食干鲜店”,老板是张秀萍。也许店名起的确实名如其人,当记者走进小店时,一眼就认出了个头不高、白净富态的张秀萍。张秀萍今年有58岁了,慈眉善目的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大孙子都7 岁了。”张秀萍祖籍河南许昌,是跟着在火车上当列车员的丈夫尹正钧“农转非”来到城里的。她说,那时候,自己没有正式工作,家里人口又多,只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养不了家。为了糊口, 她啥活都干过。  相似文献   

19.
一 1907年1月,李坚真出生在广东省丰顺县小胜乡一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佃农。由于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李坚真出世仅8个月。就被父亲以8吊铜钱的身价,将她卖给邻村蕉头窝朱家做童养媳。这是一户好人家.公公、婆婆视她为女儿.比她大几岁的丈夫也把她当做亲妹妹。  相似文献   

20.
新疆青河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多年来,各民族朝夕相处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现年70岁的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从1960年起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现在全家有6个民族、180多口人,她本人被选为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