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约是地缘政治战略博弈的产物,其成员国大多具有较悠久的地缘战略思维传统.冷战给北约地缘政治战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冷战后,持续的地缘扩张成为北约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与之相联系的是北约政治职能的不断拓展,这种扩张和拓展已经并将继续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地缘政治的内涵不断更新,地缘政治力量格局、地缘竞争“棋势”和方式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一是全球地缘政治力量的天平明显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倾科,美国超强地位突出。二是欧亚大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美国在欧亚地缘战略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欧亚各国地缘战略无一能避开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制约。三是地缘战略争夺方式发生变化,非对抗的潮流在上升。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这种变化使我国面临潜在乃至现实的跳战。(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困境源于中国崛起带来的作为冷战后时代世界霸主美国的忧虑。而这种忧虑背后纠结着四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霸权终结"的恐慌、"地缘中突"的警觉、"大国政治悲剧"的防范以及"错误知觉"的梦魇。解决好这四个问题是缓解中美关系困境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与台湾问题的跌宕起伏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经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东欧剧变、华约失效、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世界一极不复存在,使延续数十年的国际关系结构失衡,中美关系原有的战略支撑动摇。世界格局的转型给中美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冷战结束后,“台独”或“独台”思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来 ,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得摇摆不定、非连续性甚至前后矛盾 ,致使中美关系跌宕起伏 ,时好时坏 ,充满变数 ,这已成为中美关系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究其原因 ,固然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但冷战后美国利益集团在整体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增强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一、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利益集团及其策略利益集团一般是高利益密集群体、行业或阶层的代表 ,从其关注利益的差异区分 ,可分为关注中美战略关系的战略利益集团 ,关注中美经济贸易关系的经济利益集团和关注人权、宗教的意识形态利益集团。根据其对华关系的不同影响 ,可分为维…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虽不像在中美关系中那样重要、突出和敏感,但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日本独特的"台湾情结",以及战后日台之间的紧密联系等,在解决两岸关系问题上,日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90年代以来,日本明显提升日台关系,在对华战略上利用台湾问题牵制和遏制中国的倾向明显加强,使得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由的地位上升,成为未来两国关系发展中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在台湾问题上潜伏着中日冲突的隐忧.  相似文献   

7.
台湾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长期受到外来势力的干扰.二战胜利后,台湾问题本来是国共内战遗留的内政问题,但由于美国的多方阻挠,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自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建交以后,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下的台湾问题经历了中美对峙、中美建交、冷战后和9·11后以后,美国民众到底是如何认识中国台湾问题的?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利用美国人对华态度实证调研的数据,全面解读美国民众如何看待中国台湾,并从中了解哪些因素影响美国民众对中国台湾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霸权护持理论,用地缘政治学和安全困境理论对美国的对华外交,特别是对台政策进行分析和解读。台湾问题并不仅仅是两国三边的关系。美国是将台湾问题纳入到其整个区域霸权乃至全球霸权护持的总体框架来考虑的。从地缘政治学角度分析,台湾具有重要的、不能替代的地缘战略价值:从"安全困境"理论角度分析,美国认为,使台湾与中国大陆以及东亚国家问陷入军备竞赛和"安全困境"是阻遏中国发展、护持其东亚霸权的—个成本较低和较有效的方法。因此,从和平统一台湾的角度,冷战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扮演的更多将是消极的角色,问题只在于不同时期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9.
冷战初期,云南腾冲籍国军高级将领李弥指挥的逃缅残军长期在滇西和缅北一带活动,并一度控制面积超过两个台湾岛的缅老泰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区。逃缅残军长期受台湾支持并图谋"反攻云南",成为除台澎金马外与台湾保持最长久联系的军队,并对地缘政治造成重要影响。台湾当局从"金三角"撤军的原因主要有:美国向台湾施加撤军压力、美国在东南亚找到更有价值的盟友以及中缅武装部队的联合打击。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不仅对美国国内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巨大,催生了美国安全观和安全战略的变化,也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影响深远,推动了大国关系的调整。“9·11”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美国为加强反恐和防扩而希望稳定对华关系,中美双边关系气氛有很大改善,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大大超过利益冲突。尽管如此,布什对华政策的本质和基本取向没有改变。作为制约解决台湾问题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中美关系的变化无疑会对两岸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台湾当局始终反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为了安抚台湾,每次大使级会谈后都向其通报内容。然而,尼克松当政时期,美方向台方的通报却隐瞒了最敏感的内容,即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新表述和中美举行高级会谈的事宜。然由于美方的通报涉及与中方讨论"台湾问题"及签署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联合声明,台湾当局向美方提出了交涉与抗议。蒋介石本人也深受打击,不再信任尼克松。尽管尼克松勉力安抚蒋介石,不断重申美国将坚守对台承诺,但都不能减轻蒋的疑虑。台美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而敏感。  相似文献   

12.
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大格局,决定了美国涉台关系的变化趋势.在政治上,美国乐见国民党连续执政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但对于台湾被迫走向统一,存有疑虑,希望及时把握两岸和谈的具体进程.美方对台湾在“国防”、“外交”等领域予以多方面支持的目的,从短期看是同步强化美台关系,维护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既有利益;从长期看则是增加台湾在两岸谈判中的筹码,谋取美国在台湾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上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对1977年至2006年共15届美国国会共计240余件涉及台湾问题的提案进行了分析,发现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发展.共和民主两党斗争、利益集团和选区利益压力、意识形态偏见以及"台独"势力对国会议员的游说接触、利益收买,是决定美国国会涉台提案出现的主要原凶。国会的涉台提案行为,对中国的统一大业、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起了极其消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它们无法改变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之禁毒与美国外交取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以联合国为舞台,借助新闻媒介之手,曾经展开过一场禁毒遏共外交活动。这既是当时特殊的"冷战"背景下美国遏制与孤立新中国的产物,更是美国对外政策实施过程中以话语权优势制衡对手的惯有手法,而由此助长了东南亚"金三角"毒品源地的坐大,则显然是以意识形态为标尺的"冷战"背景下禁毒外交取舍不当之"苦果"。唯有摒弃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保持禁毒的初衷不变,国际禁毒事业方能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成立的美国国会台湾连线已成为美国国会议员介入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重要渠道。本文对台湾连线成员在第110届国会众议院的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加入该连线的议员多来自美国南部,来自那些亚裔人口比重较大、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台独”组织FAPA活跃的选区。外交委员会成员、意识形态保守议员和共和党议员参与台湾连线几率较高。基于台湾连线分布的特点,本文提出理性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国国会因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e US has maintained a keen interest in Taiwan's military security for decades, and US arms transfer to Taiwan has become an especially important issue for both China and Taiwan since the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amine US arms transfer policy toward Taiwan since the late 1970s. What factor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S arms transfer policy? How hav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uch a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ffected the policy? Since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in 1979 allowed continued sales for Taiwan's security and the US-PRC Joint Communique on 17 August 1982 agreed to decrease arms sales to Taiwan, how has the US resolv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policies? Finally, what is the effect of US arms transfer on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and defense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has overwhelmingly focused on the Taiwan issue as an obstacle and highlighted its negative role within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Despite their historically sensitive and often acrimonious relations, it is still a puzzle wh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 their positive engagement and cooperation. We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y systematically examining how and to what extent the Taiwan issue has influenced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ino‐U.S. relations from perception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ehavioral levels as observed through their reactions to the Taiwan problem. We argue that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ceptions, relatively stable or peace‐favored domestic factors, as well as often restrained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s by the two great powers may result in improved ties and greater region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We conclude that despite its apparent negative impact, the sensitive Taiwan issue will not lead the overall Sino‐U.S. relationship into a state of comprehensive confrontation.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随着欧盟政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从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各个时期,台湾当局都非常重视对欧盟的"外交",将欧盟视为继美、日之后的"重点工作对象",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台湾与欧盟实质关系的发展。从欧盟来看,基于经贸利益的诱因及对台湾民主化的认同,在"政经分离"的外交政策下,也有意加强与台湾的关系。本文试图勾勒冷战后台湾当局对欧盟"外交"的基本轨迹,探讨台当局对欧"外交"的主要形式,并分析推动台湾与欧盟关系发展的因素及制约。  相似文献   

20.
正Even before U.S.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sought to explore possible areas of cooperation with his Russian counterpart, Foreign Minister Sergey Lavrov, in Iceland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Arctic Council ministerial meeting on May 20, a lot of damage had already been done to the traditionally fragil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s recently as in April, Lavrov said in a state television interview that Russia's relations with the U.S. are now even worse than during Cold War times because of a lack of mutual resp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