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的收入     
关心孔子的人,未必关注钱包;关心钱包的人,未必关注孔子.有朋友突然想到孔子的钱包,我觉得很有趣. 孔子一生,主张富民.他说:"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又认为"薄赋敛则民富",但孔子的富民主张未能付诸实施.他曾一针见血地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换句话说,鲁国国君并没有接受孔子"薄赋敛"的治国方略.鲁国如此,当时其他的诸侯国也大多如此.  相似文献   

2.
李离是春秋战国时期执掌晋国 刑狱的大法官、由于误听下 属不实之辞而错杀了人。于 是,他把自己拘禁起来,请求死罪。 晋文公说:“官职有责有贱,所处 的刑罚也有轻有重,下属官吏有 罪,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 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没有让位给 下属;我领取的俸禄多,也没有下 属分享利益。现在我误听失察,错 杀了人,却把责任推给下属,我没 听说过有这样的道理。”晋文公又  相似文献   

3.
江湖闲乐生 《各界》2008,(11):44-47
当年,秦穆公助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但他之所以如此热心于晋国的事务,其实无非就是为了借助晋国将其势力延伸到黄河以东,最终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可是他忘了一件事情,个人感情跟政治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4.
从登第出仕到卒于徐州,范仲淹居官长达30余年,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贤相良史.他所到之处,廉洁自律,位高禄厚却贫陋终身,赢得了后世的崇敬,他的忧患意识与廉洁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丁 《瞭望》1988,(13)
相传广东南海县境内古时有一泓泉水,谁喝了,谁就会变得贪得无厌,谓之贪泉。晋朝南郡公桓玄派“勤苦同于贫庶”的吴隐之出任广州剌吏。吴隐之到任后,特意去贪泉酌而饮之,却依然保持他清廉的本色。他为此作了一首诗说:“石门有贪泉,一歃重千金。试使夷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3,(8):49-49
<正>姓氏起源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  相似文献   

7.
家国之痛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人称"白痴皇帝".他完全是个摆设,国事一窍不通,却笑话百出.有一次,他在御花园里玩,正是初夏季节,池塘边的草丛间响起阵阵蛙鸣.晋惠帝呆头呆脑地问道:"这些小东西,是为官叫呢,还是为私叫呢?"身边的太监有机灵的,一本正经地对他说:"在官地里的为官叫,在私地里的为私叫."有一年,某地闹饥荒,地方官员上报灾情,说灾区百姓没有粮食吃,饿死许多.晋惠帝就奇怪地问:"没有粮食,何不吃肉粥?"大臣们听了,一片哗然,目瞪口呆,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8.
"凿壁偷光"说的是西汉时一个叫匡衡的孩子,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给大户人家打工,但是却从来不收工钱.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匡衡原因,匡衡说:"我知道您家里藏书很多,希望能够借阅您所有的书籍."主人非常感动,就允许匡衡随便借阅自己的藏书.白天匡衡要干活,只有晚上才能看书,但他家实在太穷,连蜡烛也买不起,而邻居家虽然有蜡烛可烛光却透不过来,匡衡就凿穿了墙壁,让烛光照过来,他借着这点微弱的光亮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9.
《瞭望》2007,(34)
贺宝根:用生命践行师德8月14日,因舍身救助遇险学生而不幸遇难的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地理系教授贺宝根被上海市追授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8月9日,45岁的贺带领数位学生在上海崇明东滩湿地进行考察,恰逢涨潮,在他带领学生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发现一位学生未能跟上,贺当即返回到学生身边,带他撤向安全地带,可当学生回到安全地带时,筋疲力尽的  相似文献   

10.
峻峰 《各界》2008,(10):31-35
智伯之死   在著名的豫让出场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智伯和赵襄子这两个人.   春秋晚期,晋国政事为智、赵、韩、魏等六家大臣把持,智伯为晋国政坛六卿中实力最强者.……  相似文献   

11.
不知道为什么,作为春秋晋国数百年霸业的最大推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让"兵不厌诈"思想成功在战争中运作的军事天才,先轸并没有得到他在历史中应该有的待遇,<史记>中并没有为他单独列传,<左传>中对他的叙述也是寥寥数笔,后世的史家们好像选择对他自动无视了,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现在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过先轸这个人.  相似文献   

12.
诗人臧克家存他脍炙人口的<有的人>这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却已绎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简短的两句话道出了精神与肉体的存活与死亡.有的人,当肉体生命结束之后,他的精神仍在延续,被供奉到新时代的"神庙"接受人们的朝觐暮拜.  相似文献   

13.
有副流传很广的对联,叫做"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那些"不行也行"的干部,我确实见过不少.对于"行也不行"的干部,我却见得不多.带着这个问号,我对"行也不行"的现象作了一番窥探,终于发现了一些使优秀人才"行也不行"的秘密: "行高众非"说.你在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工作,靠艰苦奋斗取得成果,靠呕心沥血有了收获,虽然心地坦荡,有些人却用你为了图谋私利的小人之心度之.他们没有和你公开竞争的能耐,却有暗地里冷讽热嘲的本领.你光明磊落满不在乎,他们却乘虚而入狠下功夫.你憋足了  相似文献   

14.
一位名家说过:读书治学"脑袋要动,屁股要定".历史学家范文澜亦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两位名家的两句名言,与顾颉刚的治学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顾颉刚,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他曾将自己的读书治学经验归纳为四个字:"天圆地方".  相似文献   

15.
感动无价     
刘国林 《慈善》2021,(1):60-61
前两天,家居武汉的老同学金梅在微信中说,她才看到介绍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视频,很受感动。那是20多年前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写的是贫困山区,贫穷孩子,在求学路上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影片看似朴实无华,却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她说,她顺便也给老伴简单说了说剧情,还没敢给他看那些激动人心的画面,老伴就已哭得稀里哗啦...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有两个理由:第一,40多年前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穿上军装,有幸是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一员.在军中,他是我的前辈,我至今以有这样的军中前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所在部队的"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依然会叫黄继光的名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地采访了关于他的事情.包括他的上级下级,以及当时把黄继光几近破碎的遗体从阵地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  相似文献   

17.
师旷辨乐     
战国时候,晋国有一次举行新建皇宫落成典礼,卫灵公应邀前往,路过濮水时天色已晚,便住下休息。半夜时分,忽然听得水声之中夹杂着阵阵轻柔的琴声,立即召来乐师师涓,让把听到的琴曲记录下来,并演奏熟练。卫灵公来到晋国,晋平公于施惠之台排筵款待。酒酣,灵公告诉平公,在来的路上,偶尔听到一曲奇怪的琴声,请让师涓弹奏一下,大家听一听。平公欣然依允。师涓援琴奏曲,一曲未终,乐师师旷突然抓住琴让他停下来,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要再弹了!”众人不解。师旷解释道:“这是昔日殷纣王使乐师师  相似文献   

18.
王晶  孙大光 《侨园》2009,(2):14-17
这些年,记者写人物专访也有几十篇了,可以大言不惭地说驾轻就熟.但在采写有着"东北行政诉讼第一人"和"东北民企维权大律师"美誉的姜彩熠却三易其稿,颇费了些周折,原因是作为律师的姜彩熠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很"另类"的"性格":他曾在多家媒体上"口出狂言":一般案子不接,专办冤假错案和疑难、复杂和有影响的案子;他非常关注老百姓的利益,专打"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官司;他专打维护民营企业权益的官司;他打官司不计较代理费多少,有的官司自己搭钱也要打一追寻如此"另类"律师的轨迹和思维,真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相似文献   

19.
傅雷的脾气     
刘仰东 《各界》2008,(10):1
傅雷的朋友,不管性情如何,大多难逃和傅雷发生争执.傅雷和刘海粟、钱钟书等人都急过,甚至一度绝交.傅雷的朋友柯灵说:"作为可与倾谈的朋友,我和傅雷交游三十余年.但彼此观点不尽一致,其间还曾发生过剧烈的争执.40年代初,我和傅雷开始交往,冷不防就爆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冲突……50年代中期,由于对某些问题看法有分歧,我和他两次当面争论,争得不可开交,以致他的夫人梅馥在旁边坐立不安."当年和傅雷同船留学法国的洪永川说:"在我们谈话中碰到对某些事物有不同见解时,他几次激动起来,争得面红耳赤……"傅雷早年在大同大学时的同学雷垣(傅聪的钢琴开蒙老师)说:"他与我同室寄宿时,免不了争吵,他可以激动得把课本都扔在地上."……  相似文献   

20.
裴春锦  大光 《侨园》2009,(5):42
41岁的白云鹏,已经是沈阳军区小有名气的年轻书法家.他的正式身份是沈阳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干事.他从12岁开始学习书法,到现在已历经20年有余.回顾他所走过的追求书艺之路,有艰辛,也有欣慰.民间有俗语说:"要问收获,先问耕耘".他说,他今天的收获同"耕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