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郝雪廷 《党史文汇》2011,(11):58-59
前些日子,我在整理老家的物品时,在箱底的一个裹了几层的纸包里,发现了母亲留下的一张选民证。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当看到这件物品,使我又一次想起了我第一次见到此物时,母亲讲给我听的“选民证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知真向“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献交了一本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著名烈士黄道的遗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知识》。这本书是黄道调离闽赣省委,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宣传部长兼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期间所著,1938年8月由解放社出版。在这本书中,黄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估价了我党领导下的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条件、发动组织、战略战术及游击队的行军、宿营、侦察、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3月15日21时45分,母亲走了,就在我一转身的工夫,母亲就走了。母亲走得很安祥,她没有留下遗憾。母亲这一生,把生命的激情燃烧到了极致。但是,母亲的去世,就像家里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一下子没了,留下一片让人难以忍受的空落的天空。我好像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无所适从。有时我想,我从18岁开始摸爬滚打,一直在领导岗位,做了很多年的团  相似文献   

4.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还是一个大官儿,能...  相似文献   

5.
正一1937年冬,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1939年2月18日,改设"中共中央社会部",这是继"中共中央特科"之后,中央一级管理和领导情报保卫工作的专门机构,部长是康生,副部长先后有潘汉年、孔原、李克农等。1938年8月,在苏联学习情报工作的我的母亲林一回到了延  相似文献   

6.
沙英 《前线》1963,(10)
胡绳同志的《枣下论丛》是一本论文集,收集了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八年初这一段时期所写的关于文化思想问题的二十篇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在报刊上陆续发表时,我大都读过,曾经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最近将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又得到不少启发。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中,都存在着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有时是很激烈的阶级斗争。党和  相似文献   

7.
忆母亲     
到今年的10月11日,母亲已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这20年来,思念母亲的梦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每逢佳节,与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更是清晰,萦绕心中。这20年来正是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好日子。高楼迭起,汽车入户,手机人手一部,吃的是粳米白面,穿的是五颜六色,工业自动化,农业机械化,这一切美好的今天,我的母亲没能看到。当这些变化在我身边不断发展时,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也在不断地加重。  相似文献   

8.
一部进行人格教育的好书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兼山西文学院院长张不代许是出于理念系之更出于感情系之的缘故吧,当我一看到《党员干部修养歌》这本设计、装帧和印刷都非常精良的书,我的第一个反映就是:呵,这肯定是一本好书!当我诵读了这本书以后,果不其然,它确实是一本...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幸福     
正读了文学家胡适的《我的母亲》这本书,让我感受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回忆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性性格。这让我不由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地主家的女儿,我的姥爷是一个拥有百亩良田和几十名长工、短工的大地主,母亲的亲戚全是当地有钱的人。家乡的土地给过她温暖的童年,地主出身和大小姐的身份,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为了摆脱自  相似文献   

10.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还是一个大官儿,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11.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10月。是人民军队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又一历史见证。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心情既惊喜又感慨,因为它是我寻觅多年的一张珍贵照片。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照片中的八路军医生就是我的父亲——林金亮。  相似文献   

12.
1986年刘伯承逝世时,邓小平在《悼伯承》一文中说:“伯承久病,终于不治。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他的辞世,使我至为悲痛。”邓小平在追述了刘伯承的革命生涯后说:“我认识伯承,是1931年在中央苏区。初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忠厚、诚挚、和蔼的深刻印象。我们一起工作是1938年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个师长,一个政治委员,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前后共事13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  相似文献   

13.
正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陈列着一本我党延安时期出版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单行本。这本书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它的内容起草于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1938年,公开发表于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1939年。全书4.8万字,32开本,共计132页。该本图书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是刘少奇的光辉著作早期版本,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4.
廖茗 《党史博览》2002,(1):10-12
1997年9月,我80岁的老母亲去世了。 作为经常的陪伴者,我本应最为悲伤,可令人费解的是,我却十分平静。这是因为,我把母亲的离去,视为她与在天之灵的父亲在离别16年后的重新相聚。 聚少离多,本是父母亲几十年来婚姻生活的概况。那么,如今他们终于可以日夜相伴、朝夕共处了。正像父亲在一首纪念他们结婚30周年的诗中所写: 每逢此日分离惯, 且望他年聚首多。 我想,这一定是我对母亲的远离不那么悲痛欲绝的最大原因。 父亲母亲是1933年相识的。那年父亲在上海英租  相似文献   

15.
又读《青年毛泽东》,如见故人。这本书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解读了一个活生生的伟人之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毛泽东还一知半解,而高菊村的书,使我对伟人的故里有了更多理性的了解,引领我一步一步由感性到理性地去认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真理的追求     
当枪口对着胸膛,当死亡正在逼近,新的女性义无反顾,视死如归。“我死,没有什么关 系,我是时刻准备着牺牲的。”这是英雄最后留下的话。 茅丽瑛,1938年入党, 1939年12月被特务暗杀。  相似文献   

17.
王燕萍 《党史文汇》2013,(10):60-63
一本书引出的选题2012年隆冬的一天,在一次编辑部例会上,主编递给我一本由段存章主编的记录和讲述太行革命根据地妇女哺育革命后代的《太行奶娘》一书,让我抽空读读。刚开始,我对主编的意图不甚了解,仅仅认为这是一次让我感受、思考、锻炼编辑思维能力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中师大心理学副教授陈沛霖和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师大心理学副教授刘华山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是《西部文库》中的一本重要著作,最近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早就盼望有一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科学基础的著作,近年来,在我国已有这类书的几个版本,编者们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很有价值的工作。最近,我又很高兴地看到这本书的面世。在通读全书以后,使我深深感到该书从一个新的角度,从一个我们过去不大注意,有所忽视的心理学角度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学结合起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  相似文献   

19.
往事难忘     
990年6月,我还在征研一处工作的时候,领导上分配我协助一些老同志征集编写《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北平地下党斗争史料(平民工作委员会)》一书(以下简称《平委》)。如今,快十年了,这本书早已编辑出版。最近,因查阅史料,翻看到这本书,书中的一段文字,引起我对故...  相似文献   

20.
我的母亲胡朋(1916-2004)是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的革命老艺术家,她饰演的电影《白毛女》中大春妈、《槐树庄》女主角郭大娘、《回民支队》里绝食而死的马本斋母亲、《烈火中永生》中的双枪老太婆……在50岁以上的观众中是有口皆碑的。每年两次,我和姐姐都会随着耄耋老父一起去到母亲的墓地上扫墓,一次是在清明前后,视天气而定;另一次就是在12月28日母亲的忌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