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期,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工业有效投资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现场会。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抓项目,持之以恒抓转型,全力推动工业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在振兴实体经济上奋力突破,为建设"名城名都"和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工业有效投资是宁波经济稳  相似文献   

2.
<正>8月22日,全省召开发展信息经济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视频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子跃在宁波分会场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部署。会议强调,要把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加速宁波创新转型发展、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的关键之举,在适应新常态中激活新经济,在推进新发展中构筑新优势,努力打造宁波经济"升级版"。  相似文献   

3.
金志 《今日浙江》2013,(3):39-39
嵊州近年来的发展主要靠工业,当前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要希望和潜力也在工业。嵊州要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的基调,推动优势资源向工业集中,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优质服务向工业配套,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工业强市"上来。调优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形成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主导产业,出台实施转型升级方案,实行"五个一"推进机制,取得明显成效。领带产业成功  相似文献   

4.
<正>3月27日,宁波召开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是市委、市政府把握宁波发展新阶段,顺时应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优势,主动积极作为,全方位推进城市国际化,真抓实干再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努力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全市召开交通重大项目推进会议。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港口经济圈"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深化实施,着眼多式联运国际枢纽港和宁波大都市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交通网络体系,注重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安全高效,强化重大项目对交通建设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使交通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有力支撑和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宁波的实施。会议指出,要统筹高效推进交通重大项目建设。一要立足支撑引领,以更大的决心推进交通重大项目建设。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影响。当前,宁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髓所在,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宁波要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提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进港桥海联动,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开放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建设教育强市;全面建设"法治宁波"、"平安宁波",构建和谐社会七项重点工作,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座谈会。会议强调,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雄心壮志,强化服务保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狠下决心、同向发力,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引擎,加快建设"名城名都"。宁波要建设"名城名都",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拉动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培育大企业是建设"名城名都"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产业竞争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要从着眼全局、放  相似文献   

8.
理清工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工业强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茂东 《政策》2003,(4):33-33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工作目标,也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我们广水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工业强市"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理清工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工业强市。  相似文献   

9.
柯俊 《政策》2013,(8):50-52
"四化"同步发展是实现跨越赶超的根本路径。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冲百强、争先行"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综合交通、建设宜居城市"三大战略",奋力推进工业相对不发达城市向新型工业强市、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中等城市向大城市、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四个跨越",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一方面敢为人先、勇闯天下、矢志开拓,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实践,使宁波帮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为家乡建设事业出资出力,献计献策,成为推进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宁波帮工作,积极引导支持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加快创业创新,在更大范围内吸纳要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宁波帮"优势,大力弘扬"宁波帮"精神,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智慧集中起来、热情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5,(9)
<正>制造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这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知灼见,正在转化为无锡新一轮发展的基本逻辑。昔日,这座工业名城催生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走出了一条制造业强市、产业强市、经济强市的发展之路;今日,置身"三期叠加"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下行的新考验,无锡整装再出发,引领新常态,把握大逻辑,在新起点上吹响了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嘹亮号角,掀开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恢弘画卷。  相似文献   

12.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舟山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战略落地、海洋强市"摆在突出位置,稳进提质、稳中快进,抢抓机遇、实干争先,持续打好"五大会战"、建设"四个舟山",升级实施舟山群岛新区2.0版,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相似文献   

13.
《人大研究》2001,(1):68-70
发挥相对区位、加工工业、旅游资源、农林特产、劳动力资源等五大比较优势,突出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三个重点,把天水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加工工业、旅游商贸为主的陇东南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4.
《人大研究》2001,(2):68-70
发挥相对区位、加工工业、旅游资源、农林特产、劳动力资源等五大比较优势,突出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三个重点,把天水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加工工业、旅游商贸为主的陇东南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面临过很多发展机遇,也抓住把握了很多重大机遇,象东方大港的建设、临港型大产业的建设、开发区保税区的建设、城市大框架的形成和房地产的爆发式增长、民营经济的大发展等等,都成为宁波阶段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引领宁波飞速发展。但当前宁波发展进入新阶段,先前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体制优  相似文献   

16.
金志 《政策瞭望》2012,(11):34-36
嵊州被誉为"中国电声零件之都"、"中国厨具之都"、"21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产业经济特色鲜明、基础扎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经济强省"、"工业强省"等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实体经济、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工作重点,把强化工业作为嵊州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积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9,(20)
<正>改革开放以来,常州曾以工业重镇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经济版图之上,获得了"工业明星城市"之誉。进入新时代,常州秉承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的发展理念,把握时代脉搏,秉持由"量"向"质"转变的思路,主攻智能制造,突出协同创新,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壮大,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五水共治"暨美丽宁波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有力、扎实有效推进"五水共治"等工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宁波,让宁波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真正成为生态宜居、山海宜游之城。推进"五水共治"、建设美丽宁波是长期任务,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始终  相似文献   

19.
盛建良 《群众》2014,(4):32-33
<正>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改革红利"、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开辟的"政策空间"、常州市实施的"四大西进"战略,为溧阳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我市将以深化改革为主线、转型发展为主题,突出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突出工业强市,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实力工业是溧阳的主体经济,新的一年,溧阳将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持之以恒做大总量、做  相似文献   

20.
《江苏政协》2013,(10):16-17
<正>多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以建设旅游名城和打造旅游产业强市为目标,推进旅游产业从重要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旅游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比照同类城市特别是一些新兴旅游城市,"资源优势与产品优势不对称,产品优势与经济优势不对称,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对称"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实现扬州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与大跨越。一、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实现旅游资源管理一体化。一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围绕"旅游资源从行政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